分享

BIBF上的热闹与空旷

 df7086 2021-01-07

在地铁上辗转辗转终于到了国展站的时候,外面推着三轮卖煎饼果子的景象已经一如北京周围深渊一样的河北。即便是在北京,南城和这稍微离开市中心的顺义之类的地方也早没有了核心区那些站在整个国家顶端的高大上。而两年一度的BIBF正在这里举行。

BIBF是北京国际图书节的英文简称,那个F是节日的意思。然而在这个各个巨大的展厅互联互通的展览区域里,通常意义上的那种“节”的气氛与澎湃人气是很难发现的。

目测它的热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开门的时候门前拥堵着的人群,那都是脖子里都有用褐黄色的带子挂起来的证件的工作人员;因为安检,因为要第一时间到达自己单位的展台,所以很有点蜂拥而至迫不及待的意思。在每次放行一小部分人就被晒得黝黑的保安一挥手而果断止住的队伍里,那些恰恰被截在第一排的人显得非常不幸。他们其实也不是着急要进去工作,而仅仅是因为不马上进去就会被外面强烈的阳光多晒上一会儿。

而这个季节的北京已经真正进入了夏末秋初的好时候,阳光虽然强烈,但是光影分明。烈日下睁不开眼睛,阴凉里却始终有宜人的清凉和爽利的风。在这样阳光下依旧炎热的状态里,人们心中已经没有了盛夏的无望,而多了一种怡然的期待。时间已经变得对人越来越有利。

热闹的另一方面是上下午的黄金时间,在各省的展台之间的小空间里进行的对话与讲座、剪彩和发布会。请些名人,请些媒体,然后自己的人再坐到台下,撑起场子来。这对于官办的出版机构来说,是广告,是宣传,骨子里还是政绩展示;假如有上级领导到场的话,就最是出彩的时刻了,仿佛参展的本来目的其实就只是这个一般。

这两种热闹,一个民间,一个官方,却都与普通的读者没有太大的关系。坐在通往国展的15号线上,举目皆是低着头看手机的人,没有看到一个看书的。这还是在开往国展的列车上,可以想象完全和图书展览无关的人,不仅不看书,大概连话题也不会涉及书了。展厅里,一些出版社亮出了以前百试不爽的招徕人气的大招——物质诱惑,扫一下码就赠水、赠书,也依旧是门前冷落,少人光顾。

写书的人比买书的人多,卖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这已经成了一种说起来令人不无讶异却又是不争的事实,一种新常态。媒介载体、文字载体的快速变化,让早就在喊狼来了的出版界依旧像是全无招架之功一般措手不及。

事实上,即便在国际展厅里,从港澳台到欧洲美国日本的出版社,摆出来卖版权的书中普通的书、一般的书也很是少见,大抵都是语言教材和童书两种,因为只有孩子还看纸质的书,只有要应付考试的学生还看纸质的书。屏幕阅读对纸质图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国内只不过是因为原来纸质书的人均阅读量就不大,所以转型来得更快更猛烈罢了。

当然,这种现场的国际书展、图书节的渐趋空旷,还与更快捷方便、更节省及时的网络销售之盛有关。各个出版机构的最新图书信息实际上在网络上早已经铺天盖地,潜在的读者在电脑前面、在手机上已经领略了从装帧到开本、从内容到作者的更为全面的信息,当场买下的话往往还有折扣,也就没有必要再费力劳神花很多钱跑到现实里的图书展上来了。

这样,和全国书市等等原来都曾兴盛一时的大活动一样,BIBF也越来越成为两年一度的出版人自己的聚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