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公园

 df7086 2021-01-07


北海公园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地方,是无数北京情结的电影电视小说里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和背景。自从其作为皇家园林的禁忌被打破以后,其又是古迹又是公园的双重性质就逐渐在向着公园的使用性质偏移。作为城市园林,它已经成了市中心的本地居住者们回归自然的少数几个场地之一。颐和园月坛天坛等等也大抵如此,本质上已经是商场,不卖东西,只卖精心设计过的风景。

北海公园多次路过,但是从来没有进来过。这次下决心专门拿出时间来转,事实证明绝对不虚此行。它远远比想象的要大,而且如果用人化自然的标准去看,也就是湖水和湖边的柳树还没有被完全人化,其余都已经是人工的了。其实连湖面上也是插满了皇家的三角黄旗的,只不过因为天气太暖,一直没有冻冰而已。甚至湖边的柳树也正在被剪枝。整个公园里,从最高的白塔到最低的湖水,无一不是经过人工的“千锤百炼”了。

这里的每一寸地面都已近经过了反复琢磨和修整,所有能进行过的人工都已经进行过了。无以复加的登峰造极往往就是皇家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何况作为市中心的公园的多年投入的叠加效应,就更是已经把所有的地方都装修透了。

因为北海就算不是皇宫的一部分,也是皇宫的附属品,从距离皇宫的远近和位置来说,这是确定无疑的。皇家的特点就是将即便是自然风景的东西也搞得极端人化,这一点古今中外皆然。所谓英国花园的几何造型,将树木植被一律修剪到看不出原形而一定要符合人对形状的机械理解为止的状态,那也不过是英国皇家的兴趣与习惯的外传而已。

北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是当地人星期天合家划船或者情侣们“人约黄昏后”的经典之地、默认之地。现在更是老人孩子晒太阳聊大天嬉戏玩耍的地方。而沿着湖水,在大柳树下跑步已经是北海公园现在的一种时髦运动方式了。

如今北海作为千万人的大城市的中心地带的公园,将过去皇家的繁复雕琢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现代城市人对回归自然的便利的要求,过渡到了对自然风景便利消费舒适消费的懒惰行为范式之中;这种过渡可谓天衣无缝,几乎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看看现在公园里人们跑步照相聊天的景象,当年的皇家也未必能如此了。实际上,人化的园林,时间会逐渐将自然本身的逻辑凸显到人化的痕迹之中。当你看到那些被安排在合适位置上的特定的树木,几百年来已经粗壮到了自然界都已经绝对罕见了的程度的时候,也就会首肯这样的人化了。古老的人化已经因为时间的久远而仿佛具有了自然本身的时间属性,好像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了一样。这是现代人在古代园林中享受到独有的福利,是当初的园林享受者们无论如何也无福享受的。

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景致实际上都已经臻于理想之境,即便只是当初很简单的一个林荫大道,一条通向先蚕坛的槐树杨树大道,也因为槐树和杨树都已经粗壮高大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而令人遥望近观、仰望俯瞰,走过去又回身过来,怎么看都看不够地流连忘返。

在先蚕坛西墙外的两行笔直的钻天杨下的阅报栏,一个栏挨着一个栏,几乎涵盖了中央和地方的所有重要报纸。在这样一个电子阅读已经基本取代了报纸杂志阅读的时代,这样按照过去的传统惯性保持下来的阅报栏,实在本身就已经是一景了。

阅报栏的对面就是湖水,因为常年有人喂食,所以湖边就聚集了一群野鸭,举着长枪短炮的银发摄影者们就端着家伙拍啊拍;看野鸭和看拍啊拍的人就在水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聚集和热闹。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关系在中国千万人口的首都北京核心地带,不是唯一也已经接近绝无仅有。与欧洲的类似景象比起来,这里没有天鹅,而这里的人群关注度也更高。

北海的湖边还有那么壮观的五连亭,小西天;可惜墙外的现代的楼房已经将这些景致向外的空间占居掉了,它们挡住了西北方向的天空背景。然而北海终究是一个高墙围起来的公园,而不是一个与周围的整个城市融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城市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那样充分融合的城市风貌,是人类的城市环境理想,在古代和当下都没有实现,甚至还有倒退。只能期待着在未来,或许能向着那个方向有所进步。

还在冬天就已经开始想象未来了:不管怎么说,如果能在春风荡漾、夏荫清凉、秋叶金黄的时候再在北海公园里走一走,那一定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