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答读书之问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偶然翻出以前的一篇东西来,是回复某媒体的书面答问。届此季节轮回之际,复缀此助兴。

1夏天很热,在这样的季节如何让自己踏下心来读书,夏天读书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是否有有趣的故事发生?

阅读本来和四季无关,阅读是终身的事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惶论四季;但是阅读又和四季有关,不管是拥炉阅读还是树荫阅读,阅读在和四季有关的时候,除了季节在自然的气候的意义上对阅读的影响之外,往往还成了一种姿态,成了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自我欣赏。真正的阅读者在阅读本身已经自足,并不需要姿态或者表演。不过在这么一个未必人人都在阅读甚至是阅读者越来越少的时代,阅读本身的姿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和季节的关系,至少是还在爱着阅读或者在提倡着阅读的人的兴趣范围之内吧。

夏季是一个户外阅读的好时候。或者树下或者林中,或者避暑的山坡上或者躲热的大海边,即便是没有时间度假也会因为夏日日长,而完全可以在下班以后让自己置身郊外的园林里,只要抹了防蚊水就可以安心地看书了。偶尔抬起头来,在真实的花草树木水波荡漾的细节里,被阅读带远了的思绪会和现实中质感的大自然默默地融合,给你这阅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动和感叹。户外的阅读会使你接收起文字的信息来更为专注,会让你往往在室内熟练的阅读中经常被忽略掉的细节被充分地注意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环境中单单只容纳着你手中捧着的人类自己的创作物——书籍——的时候,会有一种异常的纯净。这和在自然环境里听音乐一样,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清晰效果,这种异常的清晰中我们可以听到埋藏在音乐里的从来没有被体会到过的,最细微的振颤。

2天气炎热,您个人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

炎热是人性的大敌,人性在微凉里往往普遍保持得会好一些。阅读自然也是如此,阅读所代表着的平和的心境与悠然的人生态度,的确需要清凉而不需要炎热。在一味的炎热里人会失去一切耐心,自然也包括阅读的耐心。夏天的阅读固然在空调房里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那种将炎热隔离在门外的得意里,突然拥有的清凉会和突然拥有的阅读的兴趣一样沁人心脾。不过空调房里的阅读不宜持久,时间长了对身体无益。在夏天里,不要放过户外阅读这个大好的机会。户外昼长夜短而气温又比城市里比家里要适宜得多,这是夏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馈赠之一;在我们城市的河边,钓鱼者比比皆是,读书人形单影孤。和发达国家的景象正好形成对照,我们和人家的生活质量的差别,不在吃穿,就在这样显示着精神生活品位的地方。

3您觉得这样的季节除了在家里,还有什么地方适合阅读?请推荐几个城市中的阅读地。

如上所述,山坡树荫,河边林下,贴近自然而少干扰的地方。各个城市的公园绿地,郊外开放式园林,或者就是麦地边的杨树下,也都是上好的选择。

4您平均一个月读几本书?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样的读书体会?

自己读书的习惯是几本书穿插进行,平均一个月大约六七本是有的。最近在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诺奖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诗话人生——黑塞诗选》《读书》杂志旧刊若干期、《戎昱诗选》,等等。感觉读书能经常带给自己启发,可以体会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下的情致,很妙。

5请推荐几本适合夏天阅读的新书好书,并简单说明推荐原因。

应该说一切书,一切你自己感兴趣的书,适合别的季节也同样适合夏天阅读。如果一定要和季节配合一下的话,或者那些描绘自然百态、抒发个人在自然中的感受的书在夏天里读起来可能会更有味道,因为眼前的植被茂盛,昆虫繁多,生物多样性比较好,而天空或晴或雨,流云闪电变化多端,正可与书中的世界相模拟。比如法布尔的书、赫德逊的书、黑塞的书。

6您觉得随着网络的发达,现代人的读书量是不是有所减少?您怎么评价现代人的读书现状?您是否看好纸质书的未来?

在郊外这个小区的QQ群里有人急切地发言询问安装电视大锅的事情,临了他自己感叹了一句:没有电视看真是活不下去啊!意思是这里地偏人少,连个商店都没有,更没有城里的熙熙攘攘,一个人出来进去进去出来,必须要有电视做人生的支撑才好让自己生命中的时间滑过去的光滑一些,无痛苦一些。当然,这是我们的时代非常普通的不阅读的人中的一个。他无意识地从相反的角度上触及到了阅读的最高意义:让时间过得丰富而从容,让生命的感觉发达而敏锐,让人生的细节充分,让思绪飞扬,让我们总是被局限于一地的生活拥有异常辽阔的天空。

纸质图书的阅读量的确是下降了,凭直观的感觉也可以发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捧读一册纸质书籍的日常景象已经越来越稀罕。守着电视、手机和网络度过生命中的时间的人,已成多数。不过纸质书的魅力在至少一个时代里还不会结束,方便的,深入的,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的纸质阅读还将长期存在。市场上那些古旧甚至只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书籍现在就很是不乏追捧者,一是内容上的严谨具有永恒的魅力,一是装帧上的简朴降低了价格,这是很需要现在一味追求大开本和大行距的纸质书籍出版注意的事情了。毕竟,纸质书籍的历史命运,和图书的制造者的态度是有着决定性的关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