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骑车送到进站口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回家过周末,每次周日傍晚要回来的时候,父亲都会送。

原来是送到大门口的公交车站,后来自己不坐公交车而改骑共享单车,他就执意要骑车相送。有一两次送到东风公园路口,再后来就直接送到车站了。说正好骑车转上一圈,算是锻炼。我说,你这样我担心你骑车往回走的安全问题呢。他说,那就没有必要了;你平常不在家,我不是也经常骑车出来吗!

他这么说,我好像也就释然了:这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骑车送儿子去车站的好借口,尽管他骑车的敏锐和平衡的掌握上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于是每次要离开家的时候就会提前走,给路上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让一起骑车去车站的这一趟行程,也在相当程度变成了父子俩周末的一项共同活动。这是一个人生活的父亲日常生活里难得的的与家人在一起的机会,他肯定不愿意放弃。与其坚决不让送,让他在家里一直在念及走到哪儿了、火车正点吗、上车没有,还真是不如这样父子再骑车同行一趟。

尽管每次回家,他都会说不用老往家里跑,来回买票坐车消耗不小,天气又这么热,或者是天气又这么冷。但是一旦回来了,他就愿意每一分钟都在一起。即便在家里经常都是各在各屋,各看各书,偶尔说说话,吃饭和出去玩的时候才同行。但是,在一起就好,就各自安心。

这样,这离开家去火车站的行程,就成了周末最后一项共同的行动。

走大街的话,车流人流密集,几乎不能并肩而行,只能一前一后,走起来很有几分紧张,需要时时顾盼,看他在那拥挤的路口是不是过得顺利。走小巷的话,车虽然少了,但是人更多,骑起车来很有崎岖之感。而且古城改造,将过去真实的老街改成了仿古一条街,再没没有一棵树;商家把电动车自行车烧纸点心之类的商品争先恐后的摆到路面上,让本来不宽的路更拥挤。

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走到环城西路的街心公园的时候,都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坐下来,或者站在树荫里歇一会儿了。

这里距离火车站已经不远,可以安然地说上一会儿话。这时候说的话,实际上比在家里要多,因为离别在即,好像应该多说点什么。不在说什么,主要是在互相之间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到了火车站,父亲执意要送到进站口,而且不肯把车子放在远处的停车处,说那样车子不安全,于是就推着车子进了广场。

推着车子送到进站口,还是小地方的车站独有的“优势”:因为人少,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相对宽泛些的自由。人们可以利用这样的自由,在车站这样的离别之地,多舒展一下互相之间的情感空间。

父亲推着车子和我一起排队等着进入候车室的门,周围也有执手相送的人,但是大多都是情侣。这样八十多岁的老人来送的,绝无仅有。这要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一定会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现在,早已经过了不好意思的年龄;而且人生经历已经让人明白,即使是在公共场合,亲人之间的情感也没有必要掩饰,顺着内心的逻辑和波澜做自然的表达,才更顺畅,才更没有遗憾。

于是说话的频度就更密集了,为了克服他耳聋的障碍,所有的话都需要附耳高声,再加上手势。人流蠕动着向前,有人迫不及待,有人抓耳挠腮,我却觉着走得很快,进去以后就只能隔着落地的玻璃窗挥挥手了。环形的排队栏杆限制着人流进去的速度,在安检机之前,还有专人拿着停止的圆牌时断时续地做着间断性的放行,这样就还容人可以多回了几次头。

回了几次头,挥了几次手以后,就看不见父亲推着车子立在外面广场上的身影了。随后的联系靠着微信,给他发了检票口的照片,发了站台上火车到来的照片,发了坐上车的照片……父亲在微信里感叹:科技的进步让互相之间的联系如此真切!

他坐在广场外的树下,看着手机,休息。我知道,那是等着看这趟车开走,载着他的儿子开走。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他才会离开这里,慢慢骑车回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