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笔记:在烟台看海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在烟台,看海几乎可以说是日常最容易实现的一件事情了。不过,要真想近距离地看到海,还是需要周折一下,专程走到海边去。

到海滨城市,去海边就已经是咫尺可待的事情了,还有什么理由不马上实现这个心心念想了很久的理想呢!所以,下车伊始我们就直奔海边而去。

太阳落山以后的烟台,街道上就只剩下凉爽了。一切都已经不足以形成有意义的暑气,甚至连现在是不是夏天也已经值得怀疑。没有汗水,没有暑热,只有凉爽,只有源源不断背景深远的凉风持续地吹拂而至,一点也不吝于自己的无微不至,一点不惜力。

人们在街边上闲走闲坐,仅仅是出于一种习惯,而完全不是因为天气热屋子里待不住。这就是海滨城市在盛夏季节里的宜人之处。

烟台体育公园里,路静人稀,完全没有内陆公园里的人气。尽管天上云生万象,地上空气凉爽,各种体育设施和散步场地都广阔到位。纳凉在这里不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气温的适宜使气温不被关注。这对于酷暑中来的人来说既匪夷所思的新鲜,也得其所哉地喜悦。

转过一个路口上到一个坡高之地,大海便已赫然在目:蔚蓝的辽阔的深远的广袤的无边无际的海,以前见过以后还会见但是今天一见之下依旧让人充满了兴奋的海。

在海边,在海水反复冲击岩石的没完没了之中,你会意识到时间和生命其实没有任何另外的意义。好像这样反复的冲击,已经完全显示了世界的本质。你会安静,你会认头,你会将生命的无限感由此顿然生发出来。

夜色中的大海使人身心都一点一点安顿下来,不再向往着更远的地方。海浪模拟了催眠曲,海抚慰了人的灵魂。

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还是去看海。但是窗外有大雾。大雾从海上漫上来,遮天蔽日,人一下就进入了五里雾中,什么都看不见了。不过和内陆的雾不一样的是,这样的大雾是流动的,有时候什么也看不见,有时候却又看见了一部分;而且还能看见一缕缕的白气在飘动,将风的方向勾画了出来。

这就是海滨的雾。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人太当回事。该跑步的继续跑步,该走路的继续走路。

果然,接近海滨的时候天空就已经高远了起来,虽然阳光更强烈了,但是隐隐的有凉爽的风强劲地吹拂而来,一种秋天式的阴凉藏在远远的什么地方。它非常强大,完全能涵盖得住周围的山川道路城市车流,能涵盖住每一个皱着眉头抵御阳光的人,让他们比在内陆的时候多了一种依靠和依托,他们不怕,他们很快就有救了。

这个庞大的能涵盖得一切的巨大存在,就是远远的大海,坡下面的大海。这是盛夏季节的海滨予人的最普遍也最重要的福利。不是说必须要到海滨去戏水才能享受到的,而是只要在这个大的靠近大海几十里的范围内,都可以沐浴其间的。这就是大海赐予人类的得以在盛夏酷暑里喘息甚至愉悦的舒适,广袤的舒适。

大海在烈日下的耀眼和大海在烈日下的清凉,居然是一体两面的并存。

在离开烟台前的最后一个上午,想来想去还是要用这最后的时间去看海,与海告别。从校园就在海边山麓上的烟台工商学院向海边走,山海之间,大树荫下,出校门向下就是黄海旅游区的栈桥。栈桥顶端有巨大的玻璃球深入海中,像是歌舞厅里反光球,这就是黄海明珠。

静坐在这个叫做黄海明珠的玻璃球的阴凉里,周围只有海上沉沉的轰鸣,再无其他声响,这轰鸣是远处海岛上的机器,是天上偶尔掠过的战斗机,那些漂浮着慢慢走过的轮船反而是无声无息的。

要找纯粹宁静的海,可能还嫌不够远;不过,能这样深入海中百米回望陆地,回望海岸线上的烟台,回望那些在岸边已经立满了将天际线都改变了的高楼大厦,也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人生角度。

大海实际上划出了一个方向上的边界,让人不能轻易踏足,使人的活动范围失去了一个方向甚至几个方向。这对于在平原上已经习惯于向四面八方任意一个方向都很方便地走出去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所以说大海既是广阔的,也是狭隘的。它给了人无垠的视野,也让人有不能前往的不便甚至畏惧。

可是人们为什么还是愿意遥望大海?没有见过海的人向往海,见过海的人还想见海,已经到了海边的人,也会很自然地常到海边伫立遥望,发呆走思。及至要离开大海了,也还会像我们一样再到来看看大海。

对大地的地理现象的依恋讶喜,实际上一直写在人类每个个体的基因里。海的辽阔与海的神秘,海的清凉与海的漂洗,这是最基本的海的功用与海的感受。除此之外,大海这样硕大的地理存在,在对比之下,让人再次意识到自己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让在日常生活中沉浸久了的人,天然地收获了哲学的慰藉。

在即将在几个小时以后就要离开烟台的时候,再来看看海。这并不纯粹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真实的需要。需要再来看看海,这样才能在向着灼热的内陆的回程中,有个心理准备;才能让我们看过大海的人生,从此蕴藉而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