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仓笔记:南园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下午,在太仓市中心,走到靠近南园的位置的时候,主路上、便道上都是车辆和行人:南园周围几个学校即将先后进入放学时间。

这时候这个位置的马路上,会出现在太仓比较罕见的拥堵;尽管在放学时间,路口上是禁止了外面的车辆从某个方向上拐进来的。平常总是没有多少人的太仓,这时候显示出了其蕴藏着的人气。这样的人气不仅不让人烦,还让人饶有其趣,愿意站定了看一看,看看各色人等面貌不同举止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接孩子。

一般来说,城市里能让人这样有兴致看孩子放学的景象的情况,并不多有。大家往往是取了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赶紧脱离开为上策。否则被堵住的话,还不知道要堵上多久。

在太仓,这样人多的场合还是比较稀少的,所以不少人还是愿意凑这个热闹的。连我这样外来的人,在太仓见惯了稀疏和空寂之后,居然也有了一睹人众的意愿。这是一个观察本地普遍人生状态的好机会。

骑着电动车来接孩子的家长,一律将车子停在便道的两侧,车头向着便道中间,人也都坐在车上,静静地等着;这显然是学校的规定,通过孩子传导给家长,太仓的家长们也就会照章执行。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电动车自行车并不是直着放的,而是车头都偏向学校方向一个角度,这样便于家长坐在车座上向学校门口那个方向张望。这显然就不是学校的规定了,而是每一个等候孩子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家长的自然然。

这样一来,每个从便道上走过的人,都近于一种被迎接的检阅式,成为一时之盛景。

在这样的热闹里进了南园的门,进了南园像是私家宅邸的小门,有影壁有回廊外窄内宽的小门,就来到了另一个清幽安详的世界。虽然也有家长带着刚刚放学的孩子进到南园里来看荷花拍照片,但是游客是数得过来的几个,哪一个也打破不了这里面像是从古代绵延过来的宁静。

南园不大,与太仓小城却是成比例的。城小人少,南园就显得不那么小了,就显得有了几分合适,有了几分恰到好处。尽管私家园林不过是古人的家,但是还是会和整个城垣的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现在虽然城没有了,这种比例关系的基本格局还是合适的。这可能预示了现代城市发展还在一定的审美范畴之内的恰当,当然也因为核心城区没有起太多的高楼。

看介绍说,南园被毁以后只剩下了一个基础,是后来根据照片恢复的。恢复也有很多年了,所以植被与建筑的关系已经组合得非常好,像是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一样了。这其中有些建园林的必要元素是原来的遗址里一定还有的,哪怕是硕果仅存,那就是老树。一进门的四百年的老树,宋代石桥后面的三棵大青桐树,都是这里曾经的荫翳的有力证据。

等转遍整个南园会发现,青桐是南园的一大特征,它叶子比法桐小,树干比泡桐精致细腻,而树形之高大繁盛之状一点也不亚于那些桐树的北方品类。一种树和一个园子互相成就,青桐树让人记住了南园,南园也让人记住了青铜树。只有在这种特定环境里特定树种的记忆,才最长久。我们对于树木的记忆其实从来都是这样在特定环境下的这一棵树,而不是一个泛泛的树种。虽然南园里还有很多很多别的树,别的花。

当然,南园即使在太仓本地人眼中大约也不算是一个很需要经常来走一走的存在,外地人慕名而来的也许别的时间还多些,现在距离傍晚关门已经时间不多了,所以格外素净。有一种不是作为旅游点的园林,而就是私人园林一般的安静的美妙。因为没有苏州园林那么有名,这里反而较好地保持了古代江南园林的遗风遗韵,让你可以更贴切地想象假如自己是这里的住客的话,晨昏之间在园中漫步的景象。

在端午时节有水有植被环绕的滋润的美妙里,流转着一种不干燥的、不暴热的适宜。到了南方,到了太仓才发现,在北方被定义为芒种前后的炎热麦收季,居然还可以有这样的恰当与舒适。

这样的恰当与舒适,其实才是端午节作为一种节日的根据,至少是气候根据。因为季节和天地的美好,人们禁不住伴着有季节特征的美食——粽子——来讴歌;以美食的方式来讴歌,以在园林的静谧里慢慢享受的方式来讴歌。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有这样人在向天地感恩着讴歌的性质。

一弯半圆形的玉带桥,构成了南园里这一角风景的核心。看到这座桥才意识到在太仓街头所见的宣传画里的那个景象,是源于这里。在一定程度上,这里已经是太仓的象征,是太仓的典型意象。

但是如果没有周围高大蓊郁的树木,单单是一座桥,它也不会成为被过分注意的风景,毕竟类似的所谓玉带桥即使在北方也已经建起来很多。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前后左右的水与树,和天空上时时变幻的云,它们一起构成了这桥的美妙背景。让人一边看一边感叹:再也没有比这些背景更完美的背景了。这种背景得益于太仓的天然气候与植被,也更是建园者与养护者的匠心:就连我所站立的湖边石头地上,也排列着很多花盆;花盆中有荷花,还有水草,一种笔直的水草,根根直立,不打弯儿,像是钢丝。

我甚至都不愿意走上那座桥,而只愿意做这个美不胜收的景色的旁观者;不想成为画中人,只愿常做隐在这诸多背景中的赏画者。

南园有山(最南边的亦山亦墙的竹山)有水,有洞有桥,有亭有石;石上生树,树下有翘角飞檐。植被与建筑的关系已经有了漫长的时间背书,断非那些模仿的新建筑园林所能比拟,也没有那种著名园林之中永远都被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所遮挡的遗憾。

石头亭中有石桌石椅,伏案而书,高下正合适,完全符合现代书桌的比例关系。这当然可能是重修的时候的尺寸改变,但是因为与周围的景致关系的融合感已经很高,所以便也觉着像是古人曾经坐过的物件与角度了。

从这样的角度去想象,想象以前那些在南园这样的院子里生活过的人,度过人生的人,它们的感受是何其丰富而令其他人类羡慕。

据说现在每个周日的下午,南园的主体大殿建筑中都会有本地爱好者的昆曲演唱会,自弹自唱,其韵格正与南园同。因为时间不巧,没有赶上那样的音画场面,但是站在南园里已经可以想象:那种正是源于这一方水土的昆曲,在这样还原了古代风貌的园林环境里的悠扬婉转,会是多么令人沉醉的妙事。

在太仓的街市中,居然就还有这样的妙趣天成的场合和机会。这与那座可见的桥一样,都是太仓生活的经典背景与审美精髓。

我到南园一游的最大观感是:改日一定还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