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的中医治疗

 言午文摘 2021-01-07

第一部分 上热下寒概念

一、正常人

1、根据中医阴阳理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

2、根据中医三焦理论,健康人的能量分布状态:下焦最热,中焦次之,上焦最凉。

二、上热下寒的症状

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下肢寒凉、怕冷,大便溏泻。

三、上热下寒的命名依据

上下方位法

四、中医判断上热下寒

1、有的中医归纳为:腰部以上不正常发热,腰部以下过于寒凉。

2、有的中医归纳为:头脸太热,腿脚太冷。

3、有的中医从三焦理论解释,认为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五、上热下寒的直接病因:

1、久坐,下肢不运动;

2、脏腑功能失衡。

第二部分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

一、上热下寒,属于寒热错杂,归于疑难杂症,比较难治

单纯用热药,上焦更热;单纯用凉药,下焦更冷。临床常用:温下清上法,实际上温下清上法往往难以奏效。

二、上热下寒的中医病机一般分四种:

1、心火过旺(心有实火)为主,肾阳衰惫或命门火衰次之。

2、心肾不交

3、病在中焦

4、肾阳衰惫或命门火衰为主,心有虚火。

三、上热下寒的中医治则治法

1、心火过旺(心有实火)为主,肾阳衰惫或命门火衰次之。

治法:先用各种泻心汤去心火,待心火基本正常,然后温补肾阳。

2、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的病证,又当进一步分辨其阴阳虚实。近人叶显纯《论交通心肾》一文,把心肾不交之证,分成“心火旺,肾阴虚”、“心火旺,肾阳虚”、“心气虚,肾阳虚”、“心气虚,肾阴虚”等4种类型,分别以“泻心火,滋肾阴(如黄连阿胶汤)”、“泻心火,助肾阳(如交泰丸)”、“益心气,助肾阳”(如茯菟丸,《景岳全书》酸枣仁汤)”、“益心气,养肾阴(如天王补心丹)”等4种不同的交通心肾法加以治疗。

以上四种心肾不交,“心火旺,肾阳虚”,其典型症状就是上热下寒,治法:“泻心火,助肾阳,交泰丸主之,也可使用乌梅丸。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3、病在中焦

中焦是连接上焦和下焦的通道,中焦功能不正常,上焦之热和下焦之寒不能对流。

病在中焦具体又可分为:

(1)中焦不通(中焦淤堵),治法:通利中焦,清理脾胃积滞,让中焦恢复正常。

(2)中焦虚弱,治法:建中汤主之,让脾胃功能强大起来。

(3)调理脾胃气机,使脾升胃降。

4、肾阳衰惫或命门火衰为主,心有虚火。

治法:四逆汤、桂附地黄丸、右归丸。待肾阳虚症状基本消除,心之虚火不治而祛。

·

此外,还有:

引火归元法,常用肉桂。

引火下行法,常用独活、牛膝等。

·

特别要注意的是:

1、心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心火过旺,使用泻心汤,比较好理解。而命门火衰,虚火上扬,应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恢复正常,则上扬之虚火自然祛除。

2、肾阳衰惫或命门火衰,有人认为有区别,本人认为大抵相当,基本是一个意思。

3、心肾不交,有四种类型,只有“心火旺,肾阳虚”,这种类型,才会形成典型的上热下寒。

4、病在中焦,有三种分类,分别采用通利法、补法、调理气机升降法。

其实,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最终还是要回到辩证施治的路子,不可不分型,不可盲目使用一种治法。

第三部分 上热下寒的自我保健措施

1、日常多进行下肢运动,避免久坐;

2、金鸡独立;

3、敲打带脉;

4、泡脚:热气向上走、腿脚部有很多穴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