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笔记:集美学村,陈嘉庚的理想国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如果不到历史人物曾经的现场,实际上是很难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在既往的风云中的所作所为的。道理与逻辑上也许可以明白,但是从将心比心的人生逻辑角度出发的深切的体会,则往往茫然。

陈嘉庚之名早已如雷贯耳,但是也只有这一天从厦门岛辗转来到集美学村的时候,才对他的作为与胸怀有了相当真切并且再不会忘记的了解。

其实地铁是可以直达集美学村的,其现代化的快捷程度,不可谓不方便;其舒适与迅速的程度,不仅是轮渡码头的时候不能望其项背的,即使是当年陈嘉庚所倡导的从集美连通厦门岛的堤坝道路时代,也是不能想象的。

我之所所以辗转是因为在BRT车站坐错了车,几经转折到了集美大学,再到大社牌坊边的陈氏公馆(陈氏公馆外,大社牌坊旁边,有很多户外的桌椅,都是那种欧式的木头桌椅;这种设置在景点之中很独特)、宏伟高大的陈嘉庚纪念馆、挺立的鳌园、大树掩映的陈嘉庚小学、陈嘉庚中学……一路走下来,在集美学村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系列完整的学校体系范围内的不无古朴自然的建筑群落之间盘桓半日,在古老的石板路和刻意留出来的门前水域与水域之畔的亭台之间,分明可以感觉到陈嘉庚先生不仅要给后人留下学园,更要留下一处与集美地区滨海而遥望厦门的地理景致相适应的人居美景。

这些学校和学校之间的石板路上,是不宜走车的;虽然也能通过,但是颠簸坎坷之状使大多数车辆都知难而退去绕行了。这就很自然地为整个学村中的重要核心地段保留了一份清静。这种不着痕迹的建筑设计,充分的功能化考量,既是实用的,也更是审美的,甚至还是道德的——因为并没有直接使用阻断交通的方式——就像面对大海的延平故垒一面墙壁特意修成体育看台式的石头台阶一样,在地基和墙壁的实用功能之外,又赋予了狭窄的海滨以人们休息坐卧的好地方。这样互相不遮挡视野,可以遥望隔海相望的厦门岛上那些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建筑群落。

历史地看,陈嘉庚已经是将实用建筑的美推向了一种极致。这一点,他自己未必想到,未必能预料到后来大多数地方的急功近利的建筑会只重实用而将审美的考量置诸脑后。

集美学村,是陈嘉庚的理想国;最后他安息在这个理想国深入海中的一个岬角鳌园上。即便如此,墓地里大量的石雕不遗余力地用浮雕镂雕的方式所表现的,依然是其终生所向往的知识,与对知识的普及教育。希望后人,特别是孩子们来参观凭吊的时候,能顺便看看石雕,藉此增长知识。浮雕镂雕的内容包罗万象,草木动物、戏曲人物和革命故事,林林总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形象都一丝不苟,都生动鲜活。在记述这些有计划的内容的同时,客观上也是精湛的传统浮雕技术与艺术的恒久展示。陈嘉庚把自己的墓地,建设成了艺术园林。使每一个能有机会置身此地的人,哪怕一开始并不知道他是谁,最后也会通过这些浮雕镂雕上的苦心,望见他赤城的心。

集美地区,原来是同安县的地方,与厦门岛隔水相望;现在已经成为厦门的一部分。想一想,集美大学当年可是办在县里、镇里的。这在如今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当年的状态。

陈嘉庚在新加坡经商,所赢取的利润都拿来办学,为的是家乡桑梓的发展,为的是让积贫积弱的国家民族有更多的人才;他最终舍弃实业而完全投身教育和慈善,终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其间的道理和人生逻辑自有属于其个人的内在脉络,当然也更是世事时事所孕育。正是因为有了很多这样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鼎力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不断发展。

在转身走向不远处的地铁站的时候,我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前的龙舟池边坐了很久;在日暮中变得非常宜人的光线里,静静地守望这一池静静的水面。不断有靓丽的男女学生以青春的身姿走过池边,车辆行人穿梭在水畔纵横的马路上,偶尔有东张西望的游客经过,偶尔有探古寻胜的外人驻足,大家所沐浴、所享受的,都是长眠在不远处的鳌园里的陈嘉庚先生的遗泽。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并非不可能;只需要立足自己的基础,做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即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