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山笔记:山西大院风格的南山寺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这样说似乎有点不敬。

南山寺应该是比山西那些大院历史要悠久,应该是那些包括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在内的诸多山西大院汲取了南山寺的某些建筑布局与结构方式。但是在当今的旅游时代里,在影视作品的裹挟下,山西大院的知名度远远比南山寺的社会知名度高,尤其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知道山西大院、转过山西大院的人显然更多。

南山寺从外观上看是耸立在山巅的建筑群,有欧洲古堡的味道,连那种青石灰砖的颜色也像,加上林立的笔直大树,就更像了。不过顺着正门前的台阶上去,或者驱车直接到后门,从小门进去,就会发现其实里面一进一进错落的院落都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些狭窄。因势利导,随着起伏的地形只能将建筑盖成一层一层的纵向格局。院套院,楼上楼,到处是阶梯,从牌坊开始进了庙实际上也还是在爬山,一直爬到最高峰,据说是七层,七层之间还各有名称不同的划分。

一般不在山顶上而在平原上,或者在坡地上的山西大院何以也要建成这样的建筑格局呢?主要是为了防御的需要,为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的既互相独立又能及时联系;当然以屋为墙,以墙为挡,将个人生活场景完全隔离于外人的视野之外,使任何宵小之徒都不能觊觎,当是另外一种主要的考虑。

南山寺主观上未必有那样的设计理念,但是客观上却也完全实现了上述目标。只是孤立在山巅,外人自然是非请莫入了。神需要这样的保护,修行于神前的人更需要。在高高在上的封闭环境里,尤其是山顶位置上,与山林为伴,与高天白云为邻,修行人吃斋念佛的氛围想必是更足。超离于凡尘的环境,更容易造就出超离人间的心。

说南山寺像是山西大院还有一层原因,是在一层一层的攀登游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到了过去的一个大户人家,大户人家房间很多,住了不少人,却都有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愿意在这样质朴的砖石建筑里,过一种尽量与自然完全贴合的简朴生活。他们一定也是读书的,非读书不能稳定住自己的心神的,非读书是不可能一直在这样高路入云端的地方长期收获内心安宁的。

这个大户人家就是信仰者组成大家庭,他们读的书自然就是经书黄卷。

某一年秋天我曾经到过南山寺,那时候平原上还是燠热的金秋收获时节,五台山却已经冷了。南山寺这样的地方一片衰草寒烟,房顶屋瓦之间一丛丛黄菊花已经被夜里的寒气冻得枯萎了下来。茅草在墙头上,山坡上的松树柏树虽然碧绿,但是所有的阔叶林都已经红黄变色落地销金。

偶尔有穿着与整个院落的青石灰砖颜色非常协调的灰色与褐色袈裟长袍的僧人不见腿脚地在庭院里进出,无声地飘然而过;止语的戒律和内省的崇高使人与季节之间有一种肃然的贴合。那样的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及至这次来虽然是盛夏伏天,南山寺里一片清凉宜人,瓦上的黄色野菊花正灿然开放,游人虽然远不及台怀镇中的庙宇里多,却也常有常新、络绎不绝;但是那个顽固的清凉清净至于清冷的印象依然挥之不去。

所谓第一印象之顽固可见一斑,对人对事对建筑皆然。不过这一次终于将一层层的院落全部走完,与下面几层院落的封闭乃至狭窄相比,上面几层则在阶梯之前往往有平展开阔的平台作为方向转换之地,正可俯瞰遥望放眼四面八方,开阔心胸意气,一扫下面那种严密精巧的压抑。

这就是建筑群属于一个综合体的证据,上下一体缺一不可,其建筑功能和名目虽然有别,但是在身心感受上一定也是有互补功能的。只在一部分行走,只在一个季节抵达,都嫌不全面,不能领会整体的妙处。

赘言:南山寺最上面几层院落,阶梯之侧有水龙头,其水甘甜,优于瓶装商品矿泉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