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德科:【唐王顶传奇】(民间传说)

 三秦文学 2021-01-08

唐王顶传奇

◎孙德科

【作者简介】孙德科,烟台市福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烟台市作家协会理事,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获烟台市第十三届文艺创作奖,其各类文学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杂志,曾和吕伟达共同编写的电影剧本《敬礼 检察官》被拍成电影,在央视六播放。现有一部电影和一部长篇电视剧剧本已完稿正在运作中。 

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善疃村,有座福山第一高山,人称唐王顶,又名塔顶、狮子山、笔架山。占地15500亩,海拔630.4米。

塔顶,东傍河,北临海,山西侧,则是胶东第一名寺合卢寺,恰似人间仙境!

往事悠悠,时间倒流。

《贞观政要·论政体》载:(唐太宗)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用现在的话就是:走到京师再到领表,从山东到沧海,都是丰收的景象,都拿出来献给路人。进入山东的村落,客人经过,都给他们最好的东西加以服侍,有时候还发赠品。这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说的是唐王李世民治理下的唐朝社会环境最为安定,百姓生活最为富裕,文中尤其突出山东和山东的村落。国内无战事,天下太平,就连朝鲜半岛的高丽、新罗、百济三国也皆臣服于唐。

贞观十六年,高丽大将军盖苏文率部杀国王高建武,自封为莫离支——宰相兼兵部尚书,独揽朝政。后又不断进犯新罗国,新罗求助于唐,这位久违沙场的马上皇帝,欣然应允。贞观十八年,竟率兵御驾亲征,东征高丽。

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兵分三路,李世民率800骑兵,一路上马不停蹄,途经莱州来到登州的清阳县(从金朝更名为福山县)。

行至塔山脚下,原先阳光明媚的天空却突然阴了下来,刹那间竟如同黑夜一般。时间不长,云层中露出一极小极小的圆孔,一道金光似从巨大的探照灯里射出,直射塔山,把个塔山照得金光闪闪,光彩夺目。


李世民骑在马上凝视着,说来也怪,这天象仿佛是专为李世民表演似的,随着云孔的逐渐放大,塔顶的天空顿时彩云翻滚,电闪雷鸣,时而一条巨龙活灵活现,时而一火凤凰出场,展翅欲飞。最后,竟出现一道倒挂的彩虹,久久不散。

如果单就一个天象,这难不倒博览群书而知天文晓地理的李世民。可眼前这怪异的天象,却令这位身经百战、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的李世民大吃一惊。这样的景色,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村民们纷纷奔到广场上观望,对天上的龙、火凤凰和倒挂的彩虹众说纷云,又见如同天兵天将下凡的八百骑兵突然而至,有的惊奇,有的欣喜,有的漠然。

一将军装束的人骑着枣红马,从远处奔来,这马可非同一般,长得高大神奇,身高脖长,腿细蹄大,马鬃撅起,像石头砌的一面墙,马尾巴粗长,甩起来像只铁扫帚。跑起路来,犹如脚踩风火轮。村民们都啧啧称道:“好马,好马!”

这位将军,身着盔甲、慈眉善目、仪表堂堂、气度不凡,百姓赞不绝口。可百姓哪里知道,这就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唐王李世民。

李世民翻身下马,村民们纷纷迎上前来。

李世民治军严格,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从不打扰百姓,战马若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不仅要赔,马和人都要杀掉。他推行科举制,广招天下英才,此次是他平生首次来到登州清阳地(金朝改为福山)。

此时正值午饭时间,村民们从家中拿出自己的馒头、火烧、面条等招待官兵,可无论百姓如何劝说,无一官兵敢用,村民验证了这支军队果然秋毫无犯,敬民爱民,便十分敬佩。只有李世民吃了一碗海鲜面条后大加赞赏。

这位能文能武,诗、书法都是一流高手的李世民,看见这里的百姓衣着得体,生活无忧,人心向善,心里盘算着,要不动声色的考考在这号称诗的国度里,诗在民间的影响几何,便随口咏诗曰:“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一孩童抢先接道:“瀚海百重波,塔山千里雪。”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孩童,竟能如此不经意间对出高质量的诗句。李世民面露喜色,心想科举制效果明显。

看到村民陆续端上来的饭菜,他对自己推行的惠民政策收到的效果就有了成就感,尽管他们不知道我就是他们的王,但他们对士兵的热情和态度,不是更能真实地体现出对我的拥护和赞美吗?

想到此,他心里一阵高兴,便令财务官给村民发放一些铜钱后方能吃饭,可百姓死活不收却非让官兵吃用。

李世民见争执不过,只好应允村民们的热情款待。

李世民问:“如果李世民就站在你们面前,你们认识他吗?”

旁边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人称老神仙,答道:“你这位将军,可真敢开玩笑,我们虽然不认识唐王,也知道他不可能和我们普通村民见面,但他英勇无比,百战百胜,爱才爱民爱马,李世民就是济世为民,已印在我们的心里啦。”

李世民再问:“你们对今天的天象如何看?”

老神仙:“将军有所不知,此地为清阳县,此山为塔山,此村为单疃,每天午夜方圆百里都能听到山中传出狮子的吼叫声,似有冤屈和压抑,但却从未见到狮子显身,也从未伤及人和牲畜。今天的天象,一定与狮子与真龙......”

李世民见老神仙话说半句,便明白了老神仙的意思:“真龙天子也无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免罪,免死。”

老神仙笑了起来:“将军,大将军呀,你是不是把自已当成唐王李世民啦?我都七十多岁了,我可不想有个什么闪失,慎言,慎言。”说罢,转身便走。

李世民对身旁的将官道:“把免死牌借我一用,今晚就在此安营扎寨吧,我要和这位老先生好好叙叙。”

老神仙头不回地前边走,李世民目不斜视地后脚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离村庄较远的一小山,半坡上有一大块平地。

从远处看,远处的山峦环抱,如同龙椅的靠背和扶手,而此平地就像是龙椅的椅子面。

山中郁郁葱葱,小山脚下有一明如镜面的水湾。

李世民见老人所居和普通民宅无异,只是这地,踏遍千山万水,难觅此处风水宝地,便对这老神仙也就刮目相看了。

老神仙似早就知道李世民要来,门不关,头不回,进门就冲了一壶此山独产的茶,喝了起来。

李世民不拴马,马在周围吃起草来。

老神仙见李世民走进客厅,只是礼节性的微微一站,手指客椅:“请上座。”

李世民端起老神仙放在他面前的茶杯,茶未到口,仅闻其香便道:“一杯野茶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喝了第一口:“情思浪爽满天地。”

再喝第二口:“忽如飞雨洒轻尘。”

又喝第三口:“何须苦心破烦恼。”

李世民脱下盔甲,将免死牌放在桌子上,推给老神仙:“你我一见如故,我们畅谈一番如何?”

老神仙:“不敢当,请教。畅谈何需免死牌,将军有话直说。”把免死牌又推了回去。

明察秋毫的李世民,心想,此人连免死牌都不要,难道是遇到了神仙?便不动声色:“此茶甚好,何产?何名?愿闻其祥。”

老神仙:“将军,此茶乃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回归人的平常心。

茶贵清,即清正廉洁

茶导和,即和睦处世。

茶致静,即恬淡安静。

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

此茶此山产,老夫起名为三口清和静。用山中水冲茶,赛过活神仙。”

李世民夸赞道:“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三口清和静,名不虚传。”抬头看了看他的房间里挂着的一块分开写的“学”和“问”匾,又道:“老先生为何把学问两字分开呀?”

老神仙:“不瞒将军你说,这里的人好学,我是想通过此匾给他们讲个故事。”

 “什么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人有学问。老人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儿子把匾分成了两半。哥哥拿了个学字,从早到晚,只是读书,从不提问。弟弟拿了个问字,提问却不读书,日子长了,两个人都学得稀里糊涂。后来,兄弟俩想起父亲生前对他们的教导:学问,学问,又学又问。于是,他们勤学好问,之后也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成了有学问的人。”

李世民:“老先生在这风水宝地品茶育人做学问,真是神仙过得好日子呀。”

老神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将军你还有何不如意的吗?”

老神仙的这番话立刻让李世民察觉到,此人神仙也,否则,他绝不会知道我的帝王身份,便故弄玄虚,站了起来:“彼岸繁花,烟柳桥下,残若流水,风吹一夏,谁的芳华?谁的烟花?砂影崇峦,却只留我徒叹。”

这李世民的一番徒叹,把个神仙也给感动了。

老神仙心想,为什么人们都说文是箭是蜜是人间最强大的武器,帝王有帝王的苦,百姓有百姓的乐,唐王如此穿越千年的伤叹,难道是为了当年禁父杀兄,还是为此次东征高丽?杀兄是恶,但是是迫不得已,你死我活,况且他把个国家治理得国强民富,世界第一。东征高丽?点到为止便好,让他们敬唐朝而牵制他国。但李世民却万万去不得,这家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会因小失大,会有不测风云。便话锋一转:“将军,我们说说今日之天象如何?”

李世民:“真龙天子和今日之天象有关吗?”

老神仙:“将军,今日之天象,先是白昼忽如夕,后是一道天光照塔山,塔山是灵山,是仙山。从大的方面说,龙凤接连登场,是龙凤呈祥,是国泰民安之祥。从小的方面看,真龙天子和火凤凰降临此地,必有一段精妙绝伦的爱情显现,普通百姓的爱情也更加甜蜜。”

李世民心里一惊却面不改色:“为何上天要单选此地而非他地,是巧合吗?”

老神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山北临大海涛声阵阵,东绕夹河欢歌入海,西连栖霞佛光普照,南接灵山神彩秀气。君不见,从古至今,方圆百里,可曾有过大的地震、水患、飓风?没有。可曾出过一个汉奸一起命案?没有。塔山脚下的村民,每每国家需要和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尽力帮助国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善,善意的力量无敌呀,所以,百姓安居乐业,考取功名的人不计其数,这不是巧合,是偶然中的必然。此山,福山,此地,福地,此人,善也。”

李世民二话没说,站起身,研起墨,拿起毛笔,写下:

龙凤呈祥天降福,福山福地人本善。善疃。

写罢,对老神仙道:“今日起,单疃更名为善疃。”

此时的老神仙几乎亮出了自己神仙的身份:“将军赐我村村名为善疃,将军一生爱马,作为回报,老夫就送将军一匹飞龙马吧,不过天机不可泄露。”

老神仙拿起一支干爽的笔,不用墨不用纸简,在书桌上方的空中龙飞凤舞一番,其神、气、力、笔划、布局都十分讲究,写罢,双手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是何许人也?真龙天子!一等一的书法、诗词大家,曾专练过空体书法,且过目不忘。李世民也学着老神仙的样子接过来,把它调正,看了看,又放在桌子上,一言不发,向老神仙点头示谢。

老神仙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李世民:“看懂了?”

李世民拿起笔来就写,老神仙一个箭步冲了过去制止:“写不得,写不得,万万写不得!”

李世民微笑道:“老先生且莫担心,一来你人称老神仙其实不是,何来天机?二来

就算你是神仙,我用我的独家狂草,唯我独识,连神仙也看不懂,我怕忘了写下如何?”

神仙有时也斗不过帝王,只能点头同意。

只见李世民,一会左一会右,一会前一会后,散中有续,续中有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无神能识的世民狂草刹那间完成:

飞龙马

入为君王驾鼓车,出为将军靖边野。将军与尔同生死,要令四海无战争,千秋万古歌太平。

这老神仙和唐王李世民一来二往,已入午夜,忽听山中传来哒哒哒哒哒马的跑步声,老神仙和李世民疾步走出院门,见枣红马不见了。此马极通人性,和主人不离不弃,今夜之反常,让李世民忽然想起老神仙所说山中狮子午夜的吼叫声。

接着山中电闪雷鸣,马嘶鸣、狮吼叫、山开裂、夜如昼,只见一对金狮从开裂的山体中腾空而起,直奔东山顶成了巨大的双狮子石。

老神仙边看边说:“咱们的国家如同这沉睡百年的巨狮,今日重见天日,镇守东海,实为天下第一狮。”

开裂的山体漫漫流动着合在一起,又撕开两个新山体,金光闪闪,一条巨龙熔了进去,一个官帽腾起,又慢慢稳稳地落了下来,成了官帽石。

老神仙:“流动着的山体熔进了龙的血脉,这山便有了灵性,三个小山峰形成的笔架,笔架旁边显现的官帽石,意味着这里崇文好学,人才辈出。这流动的山体尚需千年排序,千年之后,这里必有一位刘姓名文峰,身有龙胎图案的普通村民,带领善人,吃尽苦头,植树、建园、修路架桥,把这里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使无数到此一游的人受益。”

已完全进入状态的老神仙,大手一挥,从旁边龙洞里连奔带飞出来一匹马,径直来到李世民面前俯首贴耳。老神仙:“飞龙马来也,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在天上行走的没有比得上龙,在地上行走的没有比得上马。李世民得此飞龙马,甚是高兴。可转念一想,便道:“我的枣红马呢?”

老神仙:“在这山的北侧(如今的柳村)是北龙山,北龙山的南面(于村)是龙石山,北龙山的马蹄巨石,龙石山的龙石已成就了你现在近在眼前的飞龙马,此物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头一匹。”

天已大亮,李世民进屋穿上盔甲,出屋,见这飞龙马已在山下水湾饮水,这湾上空一道不大的彩虹,把这飞龙马罩在其中,这马美极了,起名:饮马湾。

诗曰:

咏饮马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李世民和老神仙回到村里,村里早已挤满了三邻五乡的人,老神仙把李世民书写的善疃二字交给村里的族长,族长立即派人请最好的石刻匠刻在村头的巨石上。

雷鼓声声,欢歌笑语,一朵祥云从天而降。顿时,雾蒙蒙,气腾腾,整个塔山仿佛进入天宫一般,一立一卧的狮子山石格外引人注目。

李世民得此飞龙马,早有勤务兵给配上了马鞍。世民跃身上马,口喊:不到塔顶非好汉!

飞龙马四蹄狂奔,在时隐时现的雾中如腾云驾雾,直奔山顶,竟在一女子面前停下一动不动。

李世民被惊在了马上。

这女子:媚眼似水杏,羞合媚开。唇不点色樱桃红,风卷葡萄腰,日照石榴裙。真可谓: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东征?早忘啦。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策划顾问:李书忠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守望

编       辑:马兰兰       康开瑜     杨春玲

签约作家:程双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