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王兆民:【西行万里探寻戈壁大漠 丝路千年聆听驼铃声声】

 三秦文学 2021-01-08

点击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西行万里探寻戈壁大漠

丝路千年聆听驼铃声声

作者:王兆民

    金秋细,玉露润。飞机、动车、大巴……戈壁黄沙、祁连积雪、黄河疏勒、雄关漫道……沿着河西走廊,一意孤行,一路向西的近五千里行程。当一缕朝霞在广漠无垠的西北边垂冉冉升起,车子在颠簸前行着,车窗外进入眼帘的沿途并不是想像中的黄沙漫卷直通天际的戈壁大漠,而是看到了不少逶迤绵长的黑色戈壁……据导游介绍这是由于土质中所含的矿元素不同而经年形成的……终于到了在边塞诗人笔端下千年咏叹,我心心念念向往的玉门关遗址了。

玉门关遗址

位于河西走廊西北端的玉门雄关遗址,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后,依然在空旷、荒凉、寥廓的黄沙大漠中孤傲倔强突兀地耸立着。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北8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公元前111年的西汉,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开通西域丝路、设置河西四郡时所建。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屯兵之地,为古丝路北道的咽喉要塞交通驿站,是欧亚连接的必经门户。顾名思义,因从西域运输玉石玛瑙珠宝到中原必经此关而得名。后来直到明朝由于战争和海上贸易兴起,玉门关日渐式微,湮灭在漫天黄沙之中了。现在所见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俗称“小方盘城”。是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个门,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上,和另一个阳关呈犄角之势 。古人以南方为阳,阳关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它建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玉门关到阳关大约60多公里,汉朝时通往西域的丝路从长安起始,有北路和南路,北路则通过玉门关向北进入新疆,这段丝路称为天山北路;南路则从阳关向南进入新疆,称为天山南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有我的独木桥”指的就是这个阳关大道。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千古绝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指的就是这两处关隘。不过阳关已经看不到关城遗址,只遗留了座烽燧,烽燧为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建筑,每隔几里,就建筑一个烽燧。有军情白天燃烟雾,夜晚点火把,传递关外军情。出了两关之后便是出国了。出入关时必须持有官方的“关照”,我想就是相当于现在出国的护照。也是“关照”一词的出处。当时进出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这两关。玉门关和阳关曾是大汉帝国的最西国境,是汉唐帝国和西域的分界线。西汉时的玉门关,一片繁忙,胡杨苍翠,蒹葭摇曳,驼铃声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经过玉门关,运送到西域各地,据说西方人喜欢东方的丝绸,不惜重金购买,有时竟是一对一的买卖。而西方的玉器,胡麻、葡萄瓜果、苜蓿、香料及佛教也通过两关输入中原。凡是由此出使西域的汉王朝的子民商贾、官吏、僧侣们只要一进入玉门关,就有一种踏实归属感。这时我依稀听到费玉清的《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彩霞 ,乡关在何方……美国的学者谢弗曾经说过:人类从来都不甘寂寞,丝绸之路正是源于各地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丝绸之路塑造着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定然也不会有今天丰富的生活内涵!

据说在小方盘城遗址,曾出土过玉门都尉的汉简,具有史料价值。玉门关遗址早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除了玉门关“小方盘城。”“阳关”之外,,再往北就是汉长城,有值得一看的“天下第一墩”,汉万里长城从第一墩开始。长城北是疏勒河,蜿蜒逶迤。还有相当长的汉长城遗址的断壁残垣。我们去参观的这段汉长城,两千多年来保存依然完整,这个在砾石堆里形成坚硬牢固的汉长城体至今巍然屹立。汉长城遗迹真是令今人叹为杰作,万里长城永不倒”见证着华夏民族古代工匠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有“小方盘城”,就有“大方盘城”,也叫“河仓城”。同样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小方盘城)10余公里。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建筑,结构紧密,质地坚硬。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这座河仓从汉代到魏晋时期,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草料、衣物、辎重的重要军需仓库。正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某种层面上说,冷兵器时代,边塞打仗打的就是粮草辎重。现在看着这个河仓城比玉门关面积还大,也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且是最大的仓库遗址。由此看来古人也非常重视后勤保障。那历史上三国时著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不就是曹操突袭袁绍后方屯粮重地,大破袁绍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站在此地, 眺望大漠,千里戈壁,万里黄沙。跨越亘古时空,穿越千年,拂去岁月的尘埃沧桑,追思凭吊,遥想当年古丝路上,祁连雪山,大漠穷秋,边庭飘飖,绝域苍茫、铁衣远戍,黄沙金甲,战旗半卷,戌鼓刁斗,龙城士将,白刃血染……,仿佛在这里向我们陈述着戌守边关将士们可歌可泣英雄事迹!令我肃然起敬。

鸠摩罗什、玄奘、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文明之路、文化传播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有商人和使节,更多是文化的传播者。

汉武帝、张骞、李广、 卫青、霍去病,班超……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顿时鲜活灵动起来,试想那时的边塞风光,风土人情定是不输于中原腹地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盛世边塞的广角大画卷……

西汉刚立国初始,国力衰微,百废待兴。而常年生活在漠北马背上的游牧少数民族觊觎中原的富庶,不断骚扰汉王朝的边塞。尤其是当时十分剽悍“披发左衽”的匈奴异族,屡次进犯中原,不断滋事,一直是大汉帝国的心腹大患,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汉文帝时,匈奴骁勇的骑兵曾挥戈南下,一度逼近都城长安。而汉初皇帝对待匈奴的策略基本是求和、安抚,定期向匈奴进贡,避免大动干戈,以银两换取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并多次以宗室之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故事讲的也是这类事。就连西汉开国皇帝足智多谋的汉高祖刘邦也曾被匈奴围困白登城,差点丧命。刘邦甚至曾想用自己的嫡长女鲁元公主远嫁漠北的匈奴单于以求得和平。就连高祖的皇后性格强悍的吕雉都要忌惮匈奴三分。刘邦病逝不久,冒顿单于更加肆无忌惮,遣信使给吕后,措辞傲慢淫亵,侮辱揶揄让吕后嫁给他,实属横蛮无理的挑衅。吕后冷静后,忍下了这口气。她清楚汉初的军事实力是难以和匈奴兵戎相见,决一雌雄的,也只能温言婉拒。西汉王朝无力抗击匈奴的种种举措,并未换来边境的长久安宁。到了汉武帝时,已经经过了前面“文景”二帝秉承“黄老思想”休养生息后,国力日益强盛,史称“文景之治”。于是奋发有为的少年天子刘彻16岁登基了。然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进取的政策,一方面雄心勃勃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历经多年艰苦的“凿空之旅”后,开疆拓土,畅通活跃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融合,汉朝也得到了边贸关税的丰厚收入。一时间欧亚各地的商贾贩夫、贵族庶民,各种语言,各种肤色的人们在沙漠戈壁的丝绸之路中络绎不绝,互通有无。是一片“双赢”的繁华热闹。在对待匈奴上,一改“和亲靖抚”策略,不再对匈奴一味委屈求全,决心采用武力对匈奴进行主动进攻,用武力将其打服,拔去这个如鲠在喉的毒刺。于是汉武帝派后来封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让这个不到20岁少帅率领汉军,深入大漠,指挥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歼敌数以万计。然后一直打到了最西头的敦煌,将匈奴人赶回到漠北。匈奴人因此而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霍去病功冠全军,被武帝封为“冠军侯”“狼居胥”。这是华夏中原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骠骑将军的豪迈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留传至今。


汉军占领了河西走廊后,汉武帝亲自在河西走廊“列四郡”,“设两关”。并为其命名。甘肃省,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的首字而成。这四郡从东到西分别为:武威(凉州)武威在西汉初为匈奴所占据,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服河西,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设武威郡,以此彰显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张掖,甘肃省省辖市。由“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古称“甘州”;酒泉,古称肃州,并留传着汉武帝时著名的“倾酒入泉”的典故,据说是因霍去病大战匈奴凯旋而归,将武帝所赐的御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开怀畅饮而得名。而新中国的卫星发射也使酒泉更加知名;敦煌(沙洲),“敦,大也。煌,盛也”。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四郡中敦煌在最西部,而两关又在敦煌的西部。阳关是与玉门关是相呼应的,必须过了阳关和玉门关,才正式出国到西域,西亚、中亚直至罗马帝国。

两千多年来,玉门关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地方,留传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在边塞诗里的慷慨激昂、沉郁顿挫中,召唤我踏上古丝绸之路,探究了解我华夏民族厚重的历史和精神文化渊源。耳熟能详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陈子昂等。还有那些鲜有名气的佚名诗人都留下了荡气回肠的雄浑诗篇,令今人一咏三叹。在诗与景的融合中,感受到了千年古战场汉家将士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触摸到诗人们的意境高远雄阔的真性情……

身临其境饱览西北边陲广袤无垠的景色,真想放声吟诵王之涣的著名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喜欢戴叔伦的《塞上曲》“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两关关卡,体会王维的的送别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七绝圣手”的著名边塞诗派代表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得何等荡气回肠,内蕴丰富,壮怀激烈,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佩服至极。

值得提一笔的是岑参“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和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使我记住了瓜州这个不大的地名,而瓜州的水果,果然名不虚传,又香又甜,沁人心脾。使我记住了舌尖上瓜果的味道。

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洪武(朱元璋)。是明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第一雄关,位于酒泉市西北方。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巍峨壮观著称于世,有连陲锁钥之称,亦被称为河西咽喉。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但是与其他历代关隘相比看着要大很多,有着皇家恢宏的气势。分别由内城、外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壁垒森严,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强大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修筑的奇特之处更在于在缺水的荒漠能做到日用水量充足。嘉峪关至今依旧延续着自己亘古不变的壮阔雄浑庄严大气的威严。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前来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块多余的砖放在一个雄伟的明建筑阁楼后檐台上,而且近七百年来一直未曾挪动过。据说原来在明代修建嘉峪关中,建筑师易开占经过精确地运算,算出关城全部用砖数量99999块。负责修建关城的官员,给易开占运来了这么多砖。待到这座雄伟的建筑终于竣工了。只是多出了一块砖。易开占从容的拿着砖头走向城头阁楼处,大声的说道;“此乃定城砖,若无此砖,此关不保!”“一块砖”的传说有不少版本,定城砖的说法也比较流行。无论如何都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古代大国工匠智慧的由衷赞美。我惊叹在如此气势恢宏的高大上建筑,用砖计算精确到了如此神奇的地步,是不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借鉴传承呢。

玉门关,阳关和嘉峪关并称河西“三关”,承载着太多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及沉甸甸的历史故事。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兆民,已退休,现居住青岛。中共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喜欢文学旅游朗诵书法。曾在《生命时报》《半岛都市报》《烟台晚报》《三秦文学》《首都文学》《作家导报》《胶东文学》发表过文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ND



三秦文学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