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谈谈左手作文法,一本在手,作文不愁

 如水138 2021-01-08
陆生作:谈谈左手作文法,一本在手,作文不愁

新书上架,微店、天猫店有售,先看序言,再决定买与不买。

我的目标是,一本在手,作文不愁。

序:谈谈左手作文法

文/陆生作

我在做作文杂志的时候,看多了全国各地的来稿,就想自己开一个专栏,谈谈对写作的看法。内容框架已经备下,只欠一个栏目名,我右手拿笔涂鸦找灵感,左手往本子上一拍,决定了,就它了——左手作文法。

专栏写了整一年,甘苦自知。想要换个角度,恰当又有体系地呈现一些写作观点,还是挺难的。把作文写好,实属不易;把作文教好,同样艰难。

我很清楚自己谈写作的优势。一是接触作家比较多,自己也在不断写文章,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二是做编辑多年,坐到脊柱侧弯,阅文无数,有自己的挑选敏感度;三是有实际的一线作文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发表、获奖不多也不少。经常有老师、家长、同学为难甚至是焦虑地问我与作文有关的问题。干脆,我开了头条号与微信公众号 —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把自己所思所得,一股脑儿分享给大家。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写作,都挺有意思。大家都在盲人摸象,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我还用“进、出、转、借、比、升、合、换”这“八字真言”拆解过作文。不带偏见地去看待它们,总能看到值得的话,由此带来思考与启发。对写作来讲,思考实在太重要。

谈写作,我是很认真的。从杂志专栏左手作文法,到头条号、公众号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再到下面这六句作文口诀,我像一只蜗牛,很慢,但背后是一条闪光的路,而且,世界越来越大。

两明四象线穿珠

结构用好七要素

一生多

起风波

伸出左手去掌握

作文到底是我说

“两明”是聪明和证明。对写作来讲,证明是骨,聪明为丰腴。

聪明是把“聪”和“明”拆开来看。作文所写的内容,就是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皮肤(肤觉)与心灵(心觉)体验和感知到的东西。我们人,就是以感知和体验的方式存在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吗?——明呢,日月为明,白天黑夜交替,时间就这么流逝,按它自己的节奏与脾气。时间是人们对事物运动全过程的切割、划分。时间是衡量万物的一把尺子。作文是时间的艺术。

证明是一种思维。“大地上站着一个巨人,白云飘在他的腰间。”——我用“白云”形象可感地证明了巨人的“巨”。证明就这么简单。对一篇作文来讲,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肯定能浓缩为一个观点。要让读者理解、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需要用具体的内容来证明。在论述类文章中,“证明”这一点非常鲜明。在实用类、文学类文章中,这一点同样重要。哪怕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也是如此。

我想,谈写作应该谈一些写作本质上的东西。面对写作初学者,特别要讲写作的基础块。作文课是可以讲完的,有必要重复的是作文训练。作文训练需要刻意。刻意是为了熟练,熟练了就能生巧,生巧了就有可能突破。

写作是一门技艺,我们要解剖它的技术,更要欣赏它的艺术。学一门技艺,光凭努力是不够的,得到高手的点拨很重要。作为艺术,尽管前人之述备矣,但高手的创作往往会突破原有的理论局限,从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要知道,常识也是偏见。

“四象”是现象、抽象、形象与想象。

有一句话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看到的是现象,而创造一个作品,塑造的是形象。在现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座桥——需要作者去抽象。写作就是现象、抽象、形象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富有想象。

结构用好七要素。开始时,我归纳的“七要素”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加上“特点”这个要素。后来,又归纳了一个新的“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因果、情绪、道理。

我一直觉得,教作文要从大处入手,要想好了再写,要有成竹在胸。在我这里,记叙文六要素不仅指一篇作文的内容,也被用来标记一篇作文的情节与结构。构思一篇作文,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件为线、以特点为线、以情绪为线都是可以的。这些内容,在本书的第一章有具体的操作案例,非常适合写作初学者使用。甚至,作文结构还能以感官为线。小学语文课文叶圣陶的《荷花》即很好的范例,全文由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依次构成。

一生多。我们熟悉的“总—分”结构就是一生多。观点是一,证明观点的证据是多;事件是一,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是多,黄豆是一,各种豆制品是多……事实只有一个,观点可以也应该有多个,“一生多”的思维对写作来讲尤为重要。写作最忌千篇一律,明白了事实与观点“一生多”的关系,就不容易被卷入千篇一律这个旋涡。骑白马的,可以是王子,也可以是唐僧,还可以是牧马人。

起风波,包括了“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公式“目标—努力—失败—成功”非常恰当地解释了“起风波”在作文中的作用。不要让主人公那么快达成目标,故事就会因一波三折而变得精彩。如果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到西天,背上经书翻了回来,那么也就没有《西游记》的精彩故事了。

伸出左手去掌握,这句口诀能帮助我们快速构思作文。握紧拳头是一,伸出五根指头是多。写一朵花,这朵花是一,写它的颜色、形状、香味、蜜蜂来采蜜、风摇枝动、花果可泡茶入药等,这些便是多。

人之所以为人,手的功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古人能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九节手指上,摆出奇门遁甲,所以有了“掐指一算”。手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它确实是个方便法门。我们可以将五根手指与五官一一对应,与五种表达方式一一对应;握紧拳头,是围绕中心去选材,这样的表达才有力量;手指之间能连出一条波浪线,这是写作的波折;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成就文章。手掌上交错的纹路,可以看作一篇文章里交错的人物关系与情节设计;五根手指有长短,可以与文章段落的详略对应,等等。

作文到底是我说。很多同学写作文时,被“我”这个字捆得死死的,以为“我”只能是自己,作文必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作文当然要写自己经历的事,这样写起来有底气、有把握、有感触。但是,“我”就是作者,“我”就是事件经历者,这只是练习写作的第一步。写作不仅要写经历,更要写经验。我们看大作家的作品,可能全部是作家亲身经历的吗?不可能。写作追求真实,更追求逼真的真实感。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人会变成甲壳虫吗?不会。但《变形记》却非常真实,写成了经典。所以,请牢记:在作文当中,“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我”只是第一人称,是一个叙述视角。“我”可以是花,可以是草,可以是鸟,可以是灯……这么一想,写作的思路就开阔起来了。但是,不管“我”是谁,作文中的人物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依然是作者的,作者是附身在故事人物身上的。而且,写作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作者的,语言即思维,“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所以,对练习写作来说,“我”有三个层次: “我”就是作者本人,“我”是第一人称,“我”还是作者本人。这就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我的写作观似乎都可以在这六句口诀中找到印迹。但对我来说,这六句口诀其实也只是一套用来理解怎么写作的标签。它们是一扇一扇的门,打开,进去,眼前便是一个有规则的写作教学世界。

陆生作:谈谈左手作文法,一本在手,作文不愁

后来,我又编了五句作文口诀:

一条线

两面胶

三结合

五把刀

八面来风吹不倒

什么是一条线?

时间线、地点线、人线、物线、因果线、立意线、聪明线等。用“线”构思作文框架,设置内容标签,把握文章结构,表达文章核心。网状思维,树状结构,线性表达。

什么是两面胶?

(1)题意的层次。如作文《我长大了》,这“长大了”既有身体上长大了,也有思想上长大了,能力上长大了。

(2)现象+意思。如古诗《观书有感》,面上是写景,内里是写理。

(3)叙述+描写(知道+感到)。比如,说“大地上站着一个巨人”,我们已经知道;说“大地上站着一个巨人,白云飘在他的腰间”,我们不仅知道,还能够感到。

(4)现实+想象(客观+主观)。比如,景是客观的,情是主观的,借景抒情应当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下雨是客观的,觉得雨在奏乐或雨在哭泣是主观的。

什么是三结合?

(1)语言+现象+意思。

(2)什么+怎么+为什么。

言描象以尽意,作文要写有效有用的话。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与写作的“三么定理”。

什么是五把刀?

(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心觉。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对比、悬念、倒叙、伏笔、波折。

(4)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联想。

刀笔刻画,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写作文就是向别人介绍你感知与体验到的世界。

什么是八面来风吹不倒?

学写作,要抓本质,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写有底气的东西。

作文是人、事、景、物、情、理在时空里的故事。

有没有发现这五句口诀其实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内容还是前面那六句口诀的内容。如果从标新立异的角度来讲,数字12358刚好构成黄金分割。我是不是又可以提出“黄金分割作文法”了呢?

陆生作:谈谈左手作文法,一本在手,作文不愁

我提出了聪明作文法、左手作文法、数学作文法、群文写作等作文教学理念(理性概念)。我最初想表达的意思是,在作文教学中玩概念其实是简单的,但没多大意思。不少看客强调说: “你这几个概念是生造的。”对,它们确实是生造的。但我想说,第一个称月亮为月亮的人,也是生造的、新鲜的。后来,很多人为月亮写诗文、编故事,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又不再是那个月亮了。地上本没有路,生造又何妨?关键你要思考,并赋予它意义,它就有了价值。我们所认识的,不过都是记号。你仔细想:这世上有时间吗?有颜色吗?其实都没有。

是真佛,话家常。在时间里行走已经很累,化繁为简很重要。不论教写作,还是学写作,都要抓住写作的本质。当然,本质不是想抓就能抓的。即使抓不住本质,至少也要活学活用一些写作的基础块,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与增加知识量相比,基础知识的运用自如更重要。比如,把记叙文六要素玩溜了,就很好。

写作不简单,但也没那么五花八门。有时,五花八门会变成五花大绑。写作文,写起来就是了,除了在字里行间摸爬滚打,别无他法。掌握写作知识,不在多与少,而在有弹性地理解与贯通。读一本书,不一定非要完全读懂,读到一句让自己心动的话,就够了;读到一句能让自己行动的话,也够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能从书中挑出毛病来,那就更好了,说明你是真懂了。你来读我这本书,我也建议你这么读。

多则惑,少则明。最后我想说,写作就是角度与说服。伸出左手,握紧拳头,作文不愁。是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