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北京,不仅城里处处泛黄,郊外也是在在飘红。白草红叶黄花,重阳一过,便是赏秋季节。 从城里向北走密云,一直到京冀界的古北口,这里有一个古北口镇。这个镇子古时候就有,是不是北京猿人下山以后建的?没有考古证据,不敢瞎说。但是宋代杨家将老令公带兵抗辽的时候这里就有居民了,老令公兵败在山西那边的陈家谷口后舍身取义。后人在古北口这里盖了一座杨令公庙纪念他。有人说杨令公最后战败的那个陈家谷口就是现在京承高速古北口收费站的位置,其实不对。 古北口这里有一条小河,就有人在这里沿着小河新建了一片房子,然后起个名叫古北水镇,这就可以开办旅游了。对了,先要修一个售票处,不然办不动旅游。这个古北水镇是现代的村子,背后有好几座大山,先有两个投资公司出钱,然后有中青旅出游客,再有一个叫乌镇旅游公司出设计。可是本地人在这里干什么呢?本地古北口镇民出劳力,应聘水镇公司做临时工,挣工分。 我们到达古北水镇的时候还是日上不到三竿的时辰,一抹斜阳照在村口。 镇子的入口有扮作城关的售检票中心大楼,城关前面居然一边立着一根带狮子头的石柱拴马桩。真正的拴马桩都应该是在龙门客栈的院子里,旁边一定要有移动马槽。这游方的大侠要是把马拴在镇外,先不说会不会因为违章停马被宋朝交警在马脸上贴了罚单,就栓这里饿一宿的话,第二天还能背着大侠走四方风风火火闯九州吗? 进了镇子就有一个水陆码头。 既然有码头,当然就会有船,我们也就一定会坐上船去沿河看柳。 在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季节,其实我们想看的是霜叶胜似烛花红。 红肥绿瘦,天蓝水碧。 这里也有小桥流水人家,但没有西风古道瘦马。 石桥下,野藤边,水映霜叶一点丹。 日照秋叶暖,风吹石栏寒。 老屋披赤藤,新桥遮金枝。 船行秋空下, 秋叶不胜黄。 林中小屋守桥头, 老树屈身望赤水。 灰砖灰瓦木栏杆,屋脊参差立宝塔。 北方水镇和南方水镇之不同由此可见一斑。 桥头糕,步步高,绿树黄枝红叶飘。 下了船之后,就要顺着这个楼梯爬上镇里的小街。 小路弯弯,秋叶连天。 上坡费劲的可以坐小火车。 小胡同两边是观赏用的老屋。 老门楼。 红色经典。 高墙挂赤藤,小径铺枯叶,惊回首,却品秋滋味。 顺着此路上山,就是本地人的村庄。 河边,没见京郊浣纱女。 明亮的河岸上,不见炊烟影,却闻炊烟味。 昏暗的河边,只有出头的树梢受阳光一照。 林中小院。避世忘时势,茅庐傍小溪。 登小桥,观两岸。 过小桥,进小街,回望桥头色彩迷。 小镇的中心广场。 闲逛小镇的小街。 街上有小店。 拐过一道弯, 看见本镇的染坊。 晾晒的花布,这是乌镇的产业, 染好的花布便拿到前面的店里售卖。 店门外养着四季不败的伪花。 看看胡同人家的门, 再看看胡同人家的窗。 红影傍幽窗,秋色拮芳。小镇花外却斜阳,不见红衫和钗簪,难不思量。 向胡同里一探头,那边好像有一楼。 便是此楼 待我们出得小镇,日已西下 据小镇里的工作人员说,这里种的爬墙藤都是从欧洲引进的品种,秋季的红叶是特别的红,非常鲜亮。小镇的创意很不错,建设得也很不错。所有设施不仅齐备,而且规格很高,连卫生间都有热水洗手。 秋季来此游玩,别有一番情调,春夏不可比拟。不虚此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