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0-8岁

 苏旺0 2021-01-08

黄帝内经指出,女孩7年为一个生长周期,男孩8年为一个生长周期。0—7岁是女孩的第一个生长周期,0—8岁是男孩的第一个生长周期。女孩14岁、男孩16岁,天癸第一次到来的时候标志着人的成熟,完成了从婴幼儿到成人的发展阶段。

黄帝内经揭示了人生长周期的内在规律,从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说明了0—6岁是人生的第一个成长周期,“3岁看大7岁看老”正是说明儿童第一个成长期的发育水平对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各器官在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发育水平是他今后成长的基础,我把这个时期叫做儿童发育涵养期。

在儿童发育涵养期阶段,人的各个器官从无到有,从小到到大,逐渐发展。这个发展不是同时、同步、同量进行的,而是分时、分段、差量形成的。比如:幼儿3月抬头6月坐,1岁蹒跚学会走,是和脊柱弯曲发育紧密相关的,到6—7岁韌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会固定。儿童这个阶段的坐、立、行姿势不正确,运动量不恰当可能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又如:人的手腕骨化发育是从2个月出现2个骨化中心开始的,6岁时出现7个骨化中心,9岁才出齐10个骨化中心,发育完全。0—6岁过度使用,就会对腕部骨格有损伤。再如,人的视力到12岁发育结束,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看电视,用眼过度,会造成早期近视。

两岁儿童的脑容量达到成年人的80%,6岁可以达到成人90%。但是儿童的大脑虽然有容量,而质量还处在“灌浆期”,还很稚嫩,神经元、神经突、脑沟回等和成年人相比还很“不老棒”。大脑的发育过程就像玉米的成熟过程。如果在幼儿结段单纯对大脑某个区域进行强化训练,突出了有意注意发展,弱化了无意注意发展,将导致大脑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其它区域自然发育,促进儿童大脑发展,更多的是无意注意。

大脑自身是物质的,重量、大小等是物理现象,而神经突之间链接的形成过程是化学现象,人的成长发育是一个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互相转化的过程,是有形与无形共生的过程。

儿童涵养期阶段,各个器官本身的发育,对他们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儿童发育敏感期是身体发育的反映,是儿童第一个成长周期的外在表现。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是发展敏感期的“内在因素”是“根”;发展敏感期是自身器官发育的“外在反映”是“果”。首先涵养好各器官的健康发育,才能使敏感期的反映更好。浇灌树根的水分不足,养分不充足,根就扎的不深,根不深,怎么可能枝繁叶茂呢?

重视儿童发育涵养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营养供给。在孩子吃饱的基础上,讲究科学性,做到营养备餐。第二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健康发育的基本保证,人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基本都是在睡眠中进行的。第三把握敏感期特点。通过适当运动和游戏的方法,刺激内在器官的更好发育。让孩子尽可能的接触大自然、让大自然涵养他们的成长。教师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诱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通过对儿童敏感的各个方面合理刺激,可以促使身体各个器官得到更好地涵养,均衡健康发展。第四,一切活动中把养成良好习惯贯穿始终。儿童的第一个涵养期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好习惯决定一生,好习惯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广大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发展敏感期很重视,但这只是儿童发育涵养期一个方面的任务,是有偏差的。儿童成长在涵养期的失误是若干年之后才显现的,大的失误将影响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当前,存在着在敏感期过度开发,盲目开发,揠苗助长,无限加重孩子负担,单纯强调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是孩子失去天真,影响身体正常发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是教育本质的严重缺失。

加强保育工作科学性研究,加强敏感期教育科学性的研究,加强儿童涵养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学前教育的紧迫任务。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涵养敏感并重,保育教育并重,互为促进,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清代道医刘一明认为:人体生命的诞生是落 于母体子宫的父精、母血和先天元气三者抟搏而成;之后先天精气神不断外旋和逐量转化为后天精气神,于是胎儿的脏腑器官和五官百骸等后天形体得以形成,待十月气足破胎而出,是为婴儿,进入了后天状态。虽然后天识神开始滋生,但此时元气量最足,故仍为先天元神主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成此消彼长的态势,至15岁左右后天识神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先天元神退次,故人体多欲。到30岁左右单位时间内元神量的释放和识神量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仍一退一进。此时身体达到顶峰,欲望也开始有所减少。随着岁月的进一步流逝,元神总量越来越少,识神总量越来越多,逮至百岁左右时元神全部消散完毕,生命结束,复归尘土,再次融入天地一气。人体常态下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即是元神与识神的此消彼长造就的。

对于婴儿的分娩,刘一明《象言破疑》描述道:人在母腹之中,十月胎圆,瓜熟蒂落,破胞而出。足向天,头向地,“哇”的一声,方接后天之气,自口鼻而入,下于气海,与先天元气相合。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借先天而呼吸往来,先天借后天而蓄养血脉。不但此也,当“哇”的一声时,历劫轮回识神亦入于窍,而与先天元神混而为一。元神借识神而存,识神借元神而灵。
可见十月怀胎时期,完全为先天元神主事,待到出生之际,脐带剪断瞬间,人体生命体通应后天呼吸之气,也是后天识神进入体内下气海之处(即下丹田、关元穴附近),与先天元神相结合。其在《修真后辨》中再次强调说:男女交媾,精血融和,结为胚胎,胎中只有元气,并无呼吸之气。及其十月胎完,脱出其胞,落地之时“哇”的一声,纳受天地有形之气,入于丹田与元气相合。从此,气自口鼻出入,外接天地之气以为气,此呼吸气之根也。后天之神亦于此而生。此神乃历劫轮回之识神。生时先来死时先去,转人转兽是这个,为善为恶是这个,生来死去亦是这个,出此入彼、移旧住新无不是这个。当落地“哇”的一声,即此神入窍之时也。
也就是说,婴儿出生之时,后天“识神”随口鼻呼吸之气进入人的生命体内。这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哇”的一声。这个标志极其重要,是婴儿能否成功存活下来的特征。现代妇产科的医生都知道,婴儿都是伴随着哭声来到世间,而这可是令大夫和产房外父母家人们都振奋人心的一声“啼哭”。刘一明说:“婴儿落地,不'哇’者不活,盖以无神入窍也。初生之时,神气相御,以为后天根本,生长幻身。”“幻身”指后天有形的身体,在道门看来,此有形之身实为“虚幻”,故称“幻身”。尽管“识神”对生命有害,会破坏人体“元神”,“但婴儿初生,虽有后天之气、后天之神,而先天统后天,后天顺先天,先后混成,混混沌沌,无识无知,一真而已。”由于“婴儿面目,纯白无玷,是圣贤胚胎,仙佛根芽。”所以“飞鸟不搏,虎兕不伤”。那么对于“赤子”这种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原因是什么?刘一明阐释曰:盖不搏不伤者,以其无心也,无心则生死不碍,何灾何患?此即始极之象。始极者,始之极,未交于后天。虽与后天相混,纯是先天管事,因其在始之极,由无而方始也。
也就是说,婴儿出生之时,尽管后天“识神”已经进入人生命体内,但在“量”上还非常少,所以还是先天元神占据主导地位,是为由“胎儿”时期的“无极”转化到“始极”状态。《象言破疑》配图如下:

可见,此时阴阳未判、混沌清净,所以婴儿在半年以内一般不会生病,原因在于其无知无识,生命体内圆融通透。至于现代有的婴儿出生时生病,基本上都是先天的原因了,如父母体有暗疾、或怀孕时天气失和、或怀胎时母体不适等等。所谓常说的小儿生命力旺盛,旺在何处?就是旺在其“元神”量的充足、“识神”量的微寡。然而,婴儿渐长,到了会说话、会走路的孩提阶段,“有知有识”, 是为“太极”状态,刘一明解释曰:太极者,大之极。大极则必小,阳极则必阴之时,但小未来,阴未生耳。小未来、阴未生,尚是先天用事,后天伏藏。虽有识有知,根尘尚未发,客气尚未侵。饥只食、寒只衣,喜怒哀乐随兴随灭;富贵穷通,不知不晓;顺其自然,绝无杂念,亦是圣贤胚胎,仙佛根芽。
即是说,此时识神量虽有增多,但也不太多,元神“量”还很充足,还是先天主事,所以能够“喜怒哀乐,随兴随灭”,亦为“圣贤胚胎,仙佛根芽”。那是不是说,此阶段能够与“婴儿”相比拟?刘一明辨析道:婴儿是赤子,孩儿是童子。虽然皆具天真,而身分高低不一,知识有无各别,故古仙皆以返本还元为婴儿本来面目,不取孩儿顽童面目也。


三、人生的转折:天癸至、真气破
随着身体的长大,待到男女青春期“天癸至”时,则发生了大的转折,此时“阴阳分判”、“五行分位”,“识神”量已经非常充足,开始超越“元神”而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天癸至”是元神、识神主导地位发生改变的分水岭。从此,先天伏藏、后天开始主事,也是人的体内“阴气渐生”之时,刘一明说:阴阳判,五行分,后天一交,先天退位。于是秉受气质之性发,外来习染之尘生。六根门头,门门招贼;七情孽种,种种生灾。纯白之体,渐渐阴气入内矣。阴气一入,阴气渐长,阳气渐消。长而又长,消而又消,顺其所欲,无所不至矣。
文中“六根门头”,应是借用佛教唯识宗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用语。“七情”,《礼记•礼运》说:“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即指人的七种欲望。在《黄帝内经》则中发展为“以情胜情疗法”,指人的七种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文中此段的意思应指前者比较准确,即人的七种欲望。从出生后,元神渐退、识神渐进。到青春期时期,识神一跃元神之上从而占据了主宰地位。另一方面,“气质之性”也开始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其“发用”,而不是产生。因为气质之性与识神的产生是一致的:均是“萌生”于人体出生之时,而开始“发用”于“天癸至”时期。显然,后天的“气质之性”与先天的“本然之性”也是一退一进的过程。刘一明强调说:愚人不知,以气质之性为真性者,非也。真性者,天命之性,属于先天,有益于人;气质之性者,人生之性,出于后天,有损于人。岂可以后天之性即先天之性乎?

可见,“阳气”是“元神”显用的表现,其对人体 “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知了。俗语说,“人活一口气”中“气”就是指“阳气”。对于“天癸至”,在男性中表现为生殖之精(即狭义上的精)。刘一明有一段准确地描述:交感之精,尤系后有之物。在母胎时无此精,初生身亦无此精。及至二八之年,元阳气足,满而必溢,极而必返,阳极则阴生,阴生则阳消。阴气用事,阳气退位。无形之阴又生有形之阴,肾中窍开,真水亏而欲火潜生。稍有触动,其火上炎蒸炙一身,激发百骸血脉。五脏六腑津液,尽皆沸腾上涌,聚会于头顶百会穴。此穴乃百脉聚会之处,其气血从此穴下降夹脊,至肾腧过后,始化为白;过尾闾,达阴窍,始泄焉。
由于“阳气”实是“元神”显用的表现,故此段文中“元阳气足”是指先天元神发用速度(即单位时间发用量)达到最大状态,不是说,元神在出生后还能续补直到“二八之年”。而元神的“含藏量”与“发用量”呈此消彼长之态:出生之时,含藏量最足,“发用量”逐渐增长,到“二八之年”之时,单位时间发用量最大,转化为有形身体也就多,所以青春期那几年(约15—18岁),身体长得特别快,即是此原因。需要说明的是,“二八之年”是个普遍的年岁,并不是说所有的男孩都是在16岁开始发育。对此刘一明在《象言破疑》有指明,他说:“试观世间男子,有十四五岁而泄精者,有十六七岁而泄精者,更有十八九岁而泄精者,岁数多寡不等。可知二八之数,不论人之年岁,乃言气之盈满也。”即是说,16岁是“气之盈满”的时期,也就是元神“发用量”最大(实际上就是元神“耗散量”)的时段。所以青春期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期,此时元神含藏量大量衰减、阳气最大地限度地释放出来,人也表现出各种躁动的欲望,道门将此称为“阴气”,与元神的阳气相对应,二者“一邪一正”。此时阳气退位、阴气主事。等到青春期过,元神单位时间里“发用量”减缓,只够用于日常生命活动能量支出的需要,身体也就不再增长,是为身体的顶峰,即男子32岁、女子28岁的时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就是此意。当然,这里都是指“虚岁”,因为古人都是从怀孕时就开始计算年龄,此点与西方不同。 
回过头来看刘一明对无形的阴气(欲望)催化出有形之阴(交感之精)的描述中尚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即从“外肾”泄出的生殖之精是如何化生出来的?其过程是:欲火首先“潜生”,接着激发全身“百骸血脉”、五脏六腑津液,使得“沸腾上涌”“聚会于头顶百会穴”,而后沿着后脑勺、后背,下降夹脊,至肾腧、过尾闾,达阴窍(外肾)而出。刘一明的描述可谓十分具体和形象,至少传达出三条重要信息:第一条信息是,生殖之精是由“百骸血脉”和五脏六腑津液转化而来,也就是由身体的气血精华物质所化生,而不仅仅是肾脏单独的作用。中医讲“肾藏精”,也是居于肾脏作为主要代表的提法。所以这也是纵欲之人不仅仅腰酸背痛而且很多全身性的疾病接踵而来的原因所在。刘一明说:“此精不但生时并无,即生后亦无,特气血所化耳。其肾窍不过是出精之门,精何尝在肾也”可谓精准。需要注意的是,化生“交感之精”的身体气血精华亦是由先天之精神所化生。因而,归根到底有形的生殖之精也是无形的“元神”(元精)所化。万尚父《听心斋客问》指出说:“元精与交感之精何以异?曰:非有二物。未交之时,身中五脏六腑之精,并无停泊处,却在元炁中,未成形质,此为元精。及男女交媾,精自泥丸顺脊而下,至膀光(胱)外肾施泄,遂成渣滓,则为交感之精矣。”“泥丸”位于脑髓处。《黄庭内景经·至道章》:“脑神精根,字泥丸。” 梁丘子注:“泥丸,脑之象也。”先天元神(元气)转化为交感之精,成为“渣滓”排掉,显然会使得具有固定含藏量的元神衰减,所以多欲之人不仅疾病缠身也容易短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反要长寿,“寡欲”自然是首要条件。
可见,从始至终元神的“含藏量”都是越来越少,直到“衰竭神去”,人就死亡。元神的“含藏量”与“发用量”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S1表示元神含藏量的变化,S2表示元神发用量的变化。其中0—15岁前,元神含藏量开始逐渐减少,元神发用量开始逐渐增多,人的身体也渐渐长大。15岁时(男孩、女孩的平均普遍岁数)天癸至,到18岁青春期发育的这三年左右时间里,单位时间元神内的含藏量与发用量变化最大,如图中曲线AB、A’B’最陡。青春期过后的18—30岁之间的青年期那段,曲线BC、B’C’变缓和,表示元神的含藏量与释放量变化速度开始变慢;到30岁左右,男子女子各种生理状态达到顶峰,身体不再增长,已经定型。30岁之后,元神的含藏量与发用量变化速度总体上趋于和缓。一方面元神发用,用于满足日常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一方面又不能释放太快、太多,为的是积蓄力量以延长人体生命。待到100岁左右,元神已经全部发用出来,含藏量为零,人的生命也就结束。这就是表现出来的人体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当然,这是就人体生命应有的寿命而言,至于个人在饮食起居等方面违背生命活动自然规律的得另看。
简要言之,元神发用表现出阳气的充足、人有活力,元神的含藏表现为阳气的内敛潜藏,目的是为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备能源。至此,我们就清楚了,少年多动、老年少动的现象,原来是人体元神含藏与释放自我调节的外在表现。因此,顺应生命规律乃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最基本原则。
第二条信息是,身体精华转化为生殖之精的导火线正是“欲火”。这里将人体的欲望比作“火”,可谓十分形象。然而,此火却不是元神表现出来的“阳气”、“真火”,而是“邪火”,邪火焚身。刘一明说:“所谓交感之精者,因有交有感而有精,不交不感即无精。至于梦遗,亦由感而有;间有不感而遗者,是气虚而血脉不固,邪火催逼而出之,此交感之精之所由来也。”即是说,“交感”是催生欲火、化出生殖之精的原因。而梦遗之人是无交而感,在医疗上需在清心火、利膀胱湿热的同时,用固摄肾气的方法从标本两方面来治疗。至于文中提到的“间有不感而遗者”则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滑精”的病症,刘一明指出其原因是“气虚”导致“血脉不固”和“邪火催逼”两方面因素。由此,补气以固血脉(如用人参、黄芪)、清心气之邪火(如用远志)以及固摄肾气也就是药证相合的治疗方案了。当然,其间的“清”与“摄”、扶正与驱邪何时何者为主,是需要把握当时“病机”的。由此,少私寡欲之人、中年后夫妻分房睡以及培养文艺兴趣等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健康长寿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条信息,生殖之精是从分布于全身的精华气血集中于百会穴后,再沿后背下降,从阴窍而出。而凡人男女交合时瞬间舒适体验也正是此时产生的,这不仅是人类种族能够繁衍延续的动力之一,也是沉迷于色欲之人何以不惜戕伐自身生命以追求短暂体验的原因所在。根据反向思维,如果身体的精华能够分散于全身,不会转化为“渣滓”生殖之精而又能够体会到比阴阳交合更为舒适而且永恒的快感,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道门高士通过逆转河车、升督脉降任脉,打通“小周天”进而“运转大周天”结成“金丹”的操作程序和追求的宗旨了。因为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常常认为,道教修炼金丹即便能够长生不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永恒存在的生命如果了然无趣,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实际上,在道门中人看来,能够结成“金丹”的生命体不仅能够不死,而且其乐无穷,永恒存在,远远超越凡人阴阳交合高潮所带来的体验感受。《悟真篇注释·序》曰:“仙翁有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之语哉。”

四、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道医刘一明眼中,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的一退一进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体生命从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其中决定人体生命的是无形不可见的先天元神,而表现出来的后天精气神则为识神所主导。元神为体、后天为用。“体”重含藏,以护生命;“用”为发散,可耗体。为简明起见,我们把从胎儿的诞生到出生再到死亡的个体生命全部过程用简图表示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