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水·散文】 张亚林:孝顺的孩子

 初夏矢车菊111 2021-01-08


孝顺的孩子


张亚林
 公元1072年,北宋苏东坡的第三个儿子苏过降生。
         这一年大才子35岁。为什么给这个儿子取名“过”呢?联系东坡大儿子名“迈”,二儿子名“迨”来看,这个“过”字大概是“超越”的意思。老大“出发”,老二“抵达”,老三么,“超越”一下,不是蛮好的嘛!
         谁知,在苏过7岁那年,这个“过”字有了“罪愆”之意,“乌台诗案”发生了。从此,黄州、惠州、儋州,苏过的“过”,成了父亲诗句“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中的“过”,他一直陪着父亲,“渡过”了多年的贬谪生活。长期陪伴在父亲身旁,耳濡目染,苏过“作文极峻壮,有家法”,连叔父苏辙都说,哥哥“远居海上无他,成就此儿能文也”。所以,当时就有人称苏过叫“小坡”。
        仅是因为老子叫“东坡”,儿子叫“小坡”,子肖父,苏过就成了孝顺的孩子了吗?当然不是!要做个孝子,可不容易。
         公元1080年大年初一,重获自由的苏东坡旋即被押出京城,南下黄州。一路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行程之艰难,可想而知。好在有苏过一路相伴。东坡有诗云:“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相从艰难中,肝肺如铁石。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这里的小儿子,便是苏过,尽管20出头的大儿子苏迈也在陪行之列。从“相从艰难中,肝肺如铁石”这句诗里,不难看出9岁的苏过,已是活脱脱的“善事”父亲的孝子了。
        公元1093年,东坡又被远贬惠州。那年苏过22岁,他毅然放弃青春年华该追求的功名,并把娇妻弱子留在宜兴,前往惠州侍奉老父。我们从东坡的《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中可读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近者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在《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一诗中写道:“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可见东坡的满意,已然溢于言表。
        鞍前马后寸步不离,这样儿子哪找去?三年之后,苏过才把妻小接到惠州。
       公元1097年,东坡再次被贬海南儋州。夫妻俩团聚不到一个月,苏过又只身随父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两个多月,才到儋州。那儿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更差,“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由于缺少大米,“食芋饮水”,艰苦至极。怎样才能让老父亲过得快乐些呢?孝顺的苏过,在“顺”字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山芋难以下咽,苏过就想办法弄出了“玉糁羹”,迎合父亲的口味,东坡吃后,大加赞赏;为了不让父亲孤独寂寞,他就殚精竭虑撰写诗文,好让父亲开心阅读;父亲喜欢陶渊明,他就常常大声朗诵陶令诗文,博父一乐……
        东坡在《与程秀才》一文中写道:“:儿子到此(儋),钞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钞。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 苏过抄书,就是效仿他父亲发明的“苏式学习法”,且非常勤奋。东坡见苏过这个粉丝如此铁杆,能不打心眼里高兴吗?
        继承父亲的衣钵,书画是万不能落下的。在这方面,苏过的心血,没有白费。在海南他曾画出《枯木竹石图》,苏东坡看了,欣喜之余,题诗道:“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老可是谁呀?即画竹大师东坡的表哥文与可也!赞儿子这般慷慨,老子的心情怕是不能再好的了。
      《宋史》评价苏过:“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需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那么,东坡离世后,苏过又如何再尽孝心的呢?
        苏轼临终遗言:“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苏过兄弟自然不会违背。安葬父亲后,苏过就移家到郏山附近,以便长期看守父亲的坟墓。父亲活着,不离左右,死了,继续!
        如今,像苏过这样孝顺的孩子,我想,应该还是有的吧。



作者简介:张亚林,肥西县上派镇人民西路肥西初级中学教师,爱好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