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水 · 散文】贺养初:贺万春——我的老家隔壁人六绪叔

 初夏矢车菊111 2021-01-08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03期︱
  审稿︱谭长征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贺万春——我的老家隔壁人六绪叔


/贺养初

 

在我陕西蓝田老家东隔壁,仅一墙之隔的邻居,住着我的六绪叔家,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绪叔家在村子班辈高,他虽比我大几岁,我还要叫他叔哩!他有二个妹妹,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十分恓惶。其父六爷,其母六婆,六婆是娘娘庙村我舅爷家的门中人,六婆嫁给六爷后,我父母又按我舅爷家的辈分来称呼六婆为姨母的。若按我贺家堡辈分,我们姊妹五个该叫六绪叔为爷爷。这一高一低的变故,表示两家沾亲带故,关系亲近。

 

六爷是个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民,他身体魁梧高大,我曾同他在生产队干了三年农活。他虽人穷却很乐观,每每田间劳动停歇下来,人们都喜欢听他谝闲传,特别是他那些幽默、夸张的话,听得人往往捧腹大笑,一下子为劳动的人们消除了疲劳。我更喜欢六爷使用的劳动工具,特别是深翻土地的铁锨。铁锨头一尺多长,明晃晃的、一尘不染,镜子似的能照见人影。他常对人说,“这张铁锨是河南省铁匠张氏打的,谁给我二斗麦子也不换”。六爷平日爱劳动更爱他的劳动工具,一旦收工回营,他总是把自己的镢头、铁锨擦锃亮锃亮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虽说不出多少大道理,但他心里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理。六老爷的光辉形象至今还留在我记忆中。


六婆身体赢弱、多病、老实,话不多,从未与人红过脸,一辈子围着锅台转,远门不出。我从未见她到谁家串过门,即使和我家两隔壁,也很少来光顾。记得两个姑姑胆子小,特别是小姑,身体单薄、弱不禁风。他们家住在村子最东边,少与他人往来,所以她们一看见生人,就吓得往屋里钻。因而,她们的生活过得平淡无乐趣。

 

我们两家虽是邻居,再加上我舅爷家那层关系,本该亲密无间,但是,我与六绪叔关系却很生疏。他年长我七岁,从我记事起,他已在蓝田县城上初中,后来他又考上长安师范,因而很少谋面。我上初中辍学、回家务农期间,他已毕业在外地工作了,因而见面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偶尔相见也只是招呼一下,我只觉得他是个和善、寡言的教书先生,一个很守规矩的文化人。绪叔一米七、八的个头、形单影只,我上新疆后,每隔几年回老家探亲一次,也是来去匆匆,除跟六爷、六婆说说话外,也很少见到他的面。绪叔结婚、六爷、六婆、婶婶过世,我都不在家,对他们家庭这些巨大的变故一概不知,音讯全无,世事仿佛把我们划分成两个世界,我只知道改革开放后他家也在村外盖了新房。

 

二零零二年,我回老家探亲,才与退休后赋闲在家的六绪叔聊过一次,说了些婶子的病情以及各自的状况。这次是我与六绪叔首次聊天,也是聊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次年,曾与我一同上新疆后来也回老家探亲的印刚叔,在返疆时给我带回一本绪叔写的第一本散文集《夕阳晚唱》,拜读后,我才发现绪叔是位出类拔萃的初中语文教师,他那非同凡响的文采,让我惊愕不已。一个平凡无奇、与世无争的近邻绪叔,竟然是一个散文作家。一向崇拜文化人、羡慕作家的我,一时竟对他肃然起敬,我在心里说:绪叔你真了不起啊!你是咱贺家堡村的骄傲,也是咱蓝田县的荣光。

 

六绪是他的小名,我从小叫习惯了,还倍感亲切,想他不会介意吧。“贺万春,一九三九年九月出生,退休中学语文教师,喜爱古今散文,追求真善美,擅长写哲理散文。曾先后出版三本散文集,均被省、县图书馆收藏。平日低调做人,高调作文。现为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书中的作者简介如是说。

 

先父去世时,绪叔当主持。他写的挽联笔精墨妙,刚柔兼并,潇洒大气,让人啧啧称赞。二零一五年春天,我又回家侍奉一病不起的母亲,偶尔在二弟屋内看到厚厚的一本《贺万春文集》,约三十三万字,给我又一个惊喜,捧起就读,几乎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其中有一中篇小说《白鹿原新传》,让我连读三遍,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感到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比我曾看过的一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农民》中的几个明星演员主演的农民形象要丰满得多。后来我又在家中见到从县城回来探望我母亲的六绪叔,因时间紧迫,我们叔侄只聊了几句。我曾记得当时对他说了这么一段话:“若把《白鹿原新传》拍成电视连续剧,肯定收视率高,轰动效应大。因为我觉得文章中的时间跨度大,故事情节又复杂,人物个性又极其鲜明、饱满,感人至深。这部中篇小说反映从农业合作化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真实的历史现实,深刻而有典型性,且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我们白鹿原又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长寿山坡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加上这奇特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可拍成别具一格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个充满正能量的好题材。”六绪叔却一笑置之,不言可否。使我从中更看到他做人的低调和谦逊的个性风格。

 

返回新疆时,他送我一套著作,共三本。我又向他给同村的一叔一侄各索要一部他的文集。千里迢迢,背回新疆送给我的乡党们。我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六绪叔写的书出名,让远在新疆边陲的乡党们分享他的快乐,使他及他的作品声名远播。但我又想好心未必办好事,因绪叔是自费出的书,肯定有个经济效益问题,他付出了心血,理应得到回报,但我当时却没有考虑到这些。一句多嘴的话,让绪叔付出了这么多,我心里感到愧疚,也很过意不去。

 

今年元旦,我终于卸下了这个心里包袱,从新疆给他 寄回了一些土特产。绪叔收到我的礼物给我发来一短信,说我太多心了,千里寄赠品,他很感激,深表谢意。还有那些温馨、感人的祝福语,让我心里暖暖的。叔侄间那种浓郁的情感表露无遗,他的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简直催人泪下,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啊!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反复阅读六绪叔散文集《无奈的悠远》。文章中描写的人和事,大都是我年少时熟悉和经历过的。阅读起来,倍感亲切,被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祭先妣文》中那贫病交加、苦不堪言的六婆、《祭先考文》中那勤劳善良、幽默风趣的六爷、《祭妻子文》中那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婶子、《怀念五哥》文中那人缘随和、心里装着乡党的五叔、《祭九哥》文中那勇敢坚毅、任劳任怨的九叔、《祭贺永谦》文中那聪颖博学、堪称教育家的永谦大、《祭贺俊华》文中那躬耕垅亩、含冤而去的俊华叔、《乡党》文中那友爱无私、光明磊落的村上人,都被他那妙笔生花的文字,把一个个父老乡亲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感人肺腑。《故乡的红锥》、《桩牛桩马》……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回到故乡,仿佛看到家乡无与伦比的北坡(长寿坡)那旖旎的景象、门前那平畴的沃野良田,那古朴典雅而又苍老的村落、那乡俗淳朴和勤劳、节俭而又善良的老前辈……一幕幕、一个个,栩栩如生、近似眼前,常常看着看着不由人一股酸楚、苦涩的情绪 涌上心头。一个年少离家、身居遥远异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可爱的故乡,怀念那些逝去的故乡亲人,怀念儿时的小伙伴、年少时的老同学以及那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今年春节期间,在六绪叔的鼓励、引荐下,我在蓝田县文朋诗友所开辟的《文苑撷萃》和《滋水美文》网络平台上相继发表多篇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阅读、关注和赞赏。特别是绪叔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留言,更让我汗颜、激动、内疚、不安。初始他亲自对我的文章进行修改,并不厌其烦地提出许多关于写散文方面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铭记心间。六绪叔已入耋耄之年,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心系蓝田及家乡白鹿原的荣辱兴衰、百姓的幸福安康,其精神可佳、可歌、可贺,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六绪叔的文学功底深厚,他終生热爱文学,学生时代就锋芒初露。他厚积薄发,文章言简意赅,语言流畅,意蕴深长。读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把人带入故乡的山山水水、故旧发小之中,让人陶醉留恋。他的哲理散文就像鲁迅先生的短文一样,文笔犀利,议论精辟深邃,针砭时弊、一语破的。让你认真研读、细细品味,回味无穷,读到激动处会让人拍案叫绝。我虽是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但我的文学功底与绪叔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他在《香港知名的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一文中,引用古代圣贤的话:“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中所说,我感到好像在对我说的,我就有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羞惭。文章还说:“物加工可迟可早,这人的培养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不违农时,亦要不违学时,凡事必得遵守法规法则"。他的话也就是说,功底是在该练的时候一定要下功夫练出来的,过了那个时间段,你就显得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很难成功了。对号入座,我就是这类人。小时候家里穷,弟兄们多,又巧遇三年自然灾害,“屋漏又逢连夜雨”,初中一年级就辍学,没念上多少书。又为填饱肚子而自流新疆,为生计而奔波,走了一段坎坷路,遭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碌碌半生。直至不惑之年,才如愿以偿、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从此,自己也心无旁骛,积极参加成人自学考试。虽然,相继获得专科、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但华而不实、志大才疏,文字功底肤浅、文采先天不足。想写点像样的文章,真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无奈,也只能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若上台面,难免贻笑大方。

 

无论从六绪叔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是记叙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均可看出他的人品文品和人格魅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他是个正直、稳重、善良而厚道舍得的人,也是一个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人,更是对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勉尽责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文学道路上的成功,说明了六绪叔几十年的辛勤劳作、锲而不舍、笔耕不辍的功夫没有枉费,他已名至实归了。“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一个哲理散文作家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岁月流逝,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淘气、少不更事的调皮蛋,如今已是年逾古稀、一头白发的人了。回首孩童时期在故乡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印痕,感慨万千,让人一辈子都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且随年纪增长,这种情愫愈发浓烈,不可遏制。但愿故乡巨变、故乡人的生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衷心祝愿六绪叔在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一路顺风、再获佳绩。并敬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阖家幸福。



关于作者


贺养初: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出生,陕西蓝田孟村贺家堡人。一九六四年自流来疆。沙湾县西戈壁镇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热爱文学写作,曾在《沙湾文艺》、沙湾县广播电台、新疆广播电台《金色年华》节目、《北疆晨报》《沙湾味道》《老年康乐报》《星海潮》《春晖满园》等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上发表小说、散文、新闻稿件多篇。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