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水 · 随笔】周兴顺: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

 初夏矢车菊111 2021-01-08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46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
         ——王顺山行说王顺
   作者/周兴顺

“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是明代诗人刘玑对王顺山美景的描述,也是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入口的牌楼楹联。王顺山亦称玉山、蓝田山、平顶山,地貌独特、山势雄伟、石奇峰秀、崖险谷幽、气势雄壮、形态秀美,具华山之险,兼黄山之秀,被誉为“终南神秀”;又因流传民间故事“王顺担土葬母”,而有“天下第一孝山”之美誉。


关于“王顺担土葬母”的故事民间流传已久。很早以前,终南山下的王家庄有个王寡妇,丈夫因上山砍柴,一不小心掉落山崖,摔得粉身碎骨。在街坊四邻的援助下,王寡妇泣血哀嚎安葬了丈夫,其后的日子依然过得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过了四个月光景,生下一个小男娃,苦日子总算有了盼头,起名叫顺顺,意思是乖巧孝顺。


王顺生来倔强,从小不听母亲的话,娘叫往东,他偏向西;娘叫打狗,他偏撵鸡。在王顺二十岁那年,母亲因长期疾劳,又为儿子忤逆之事,又气又急,竟一病不起,王顺却四处浪荡,面对此情此景,母亲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暗自垂泪并自叹:“老身无能,百无一用,没指教好儿子,二十岁的人了,别说成家立业,再这样下去,这几亩薄地迟早也要被他踢腾掉的”,看看自已一天天加重的病体,想想不成器的儿子,不禁悲从心中来。她已对儿子无任何奢望,只愿儿子能把她葬在山下平地里,可又怕执拗的儿子反其道而行之,那怎样才能让这不争气的儿子浪子回头呢?必须用激将法!一日,病入膏肓的母亲央人把王顺叫到床边,流着泪对他说出了自己最终的愿望:“儿啊!你看娘也活不久了,我临死求你一件事,你千万记住,我死后,你把我埋到玉山顶顶,让为娘眼宽眼宽。”话一落音,便气绝身亡了。王顺这时悲痛不已,思前想后,悔恨自己以往不听娘话,娘临死说的话,一定要听。


王顺为了满足母亲遗愿,担土葬母,天寒地冻,风雨无阻,三年不息,拳拳孝心,感动了皇天后土。王顺葬母后又在山上修炼,羽化升天。


此传说有无科学依据?官方是如何解说的?


为此,笔者专程拜访了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的王晓霞女士,她给出了“王顺担土葬母”的官方说法。


 据记载,王顺乃秦朝名将王翦之曾孙,他的父亲王离是秦二世胡亥时手下的一员大将。秦末,王离被项羽所杀,他的妻子杜氏带着幼子王顺逃亡、隐居于玉山。自此,王顺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备受王顺孝行,临终前又让王顺把她葬在山顶,一来自己能天天看着儿子平安度日,二来能天天望见不知魂归何处的夫君。


玉山本是石山,山上没有一坯土,王顺为了满足母亲遗愿,把母亲遗体背上山顶,便从山下担土葬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担断了多少根扁担(尚能看到两筐土堆及坏扁担形的山峰),磨烂了多少双草鞋,他的至诚之心感动了天神,山崩地裂,掩埋了母亲的遗体。王顺在母亲坟旁结庐守孝三年,终因其孝行动天而得道成仙。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赞曰:“昔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父老乡亲们为使王顺的“孝道”永传,就将玉山更名为王顺山,并在半山腰建有“孝子祠”,供奉“孝神王顺”。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王顺山并不算高,因孝名而仙气缭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香火不断,时有往来游山的善男信女前来进香抽签,顶礼膜拜。


王女士让人看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另一版本,揆情度理,或许这也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也许是“天下第一孝山”的真正来由。


登王顺山,既能登山览胜,更能弘扬孝道。


在这里,天然氧吧,秀色可餐,流水潺潺,孝道满满,可以体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处,感悟“山铭孝宇,王顺觉来”的孝道。走在山道上,听山泉流水,赏山中美景,每走数十米,就遇一“二十四孝”雕像,走近观看,读典故介绍,想历史传说,既能重温孝道文化知识,又能养精蓄锐。

 

不知不觉,来到“孝子祠”,私塾老师抑扬顿挫的教导似在耳畔回荡,“人之起始,父母也。父母给了你一个身体,你就要还父母一个孝义。人不孝敬父母,虽有七尺之躯,形同行尸。常言道:百善孝为首,百恶贪为首。善行义举,源于孝心。男儿顶天立地,源于此也......”。

 

 

关于作者
周兴顺:网名玉山滋水,西安市田家炳中学数学教师,工作之余,喜爱写作。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