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启蒙 / 韩养民

 初夏矢车菊111 2021-01-08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67期
审稿|王军红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故乡启蒙
文/韩养民


在故乡的行囊里,童年读书的一幕幕往事,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的老家在蓝田北岭,亦称横岭,那里没有青山碧池,小桥流水,也没有宫殿名园,而是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教育落后。旧时小孩上学十分艰难,距我村五,六里外的三官庙村,有一所小学,距离我们村较远,中间有一深沟,坡陡,羊肠小道,崎岖坎坷,遍布荆棘,大人走一趟也是气喘嘘嘘,碎娃来去更不方便,一旦下雨或下雪,没有大人相助,爬坡若有闪失,会有生命危险。沟内尚有狼獾乱窜,不时伤人。每每提及娃娃上学,人们有心无力,望学兴叹。

1949年初,村里适龄儿童渐多,几个有见识的人商量,能否在附近村里办一所学校,恰巧邻村青年韩振启从西安兴国中学毕业回乡,一拍即合,学校就办成了。正月过后,岭上春天的脚步来得快,轻拂的春风,溶化了冰雪,学校开学了。家父韩清选是蓝田名儒牛兆廉的门生,旧时以教书为业,早已期盼儿女有学可上,闻讯喜出望外,把我领进学校,向老师磕了三个头,行了拜师礼,我胆怯地抬头望韩老师,中等身材,棕褐色的国字脸,浓眉细眼。唇上还有稀疏的胡子茬儿,身着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脚下一双手工做的黑布鞋,这就是我们日夜盼望的第一个文雅清秀的启蒙老师,我也便成为他首届入学新生。

万事开头难,学校初创,百废待兴,加之解放军与中央军在渭北打仗,信息满天飞,社会动荡不安,兵荒马乱,旧政府也没心思去建校,只能把学校安顿在新房街村民三间幺房里,题名“蓝田县新房街小学”,村里碾麦场就是学校的操场,没有课本,  没有教材,课桌是用胡基、土坯垒成三个土墩。上架两块长长的木板,木板高低不平,还裂着二指宽的口子,板凳由学生自带。学校惟一的校产是黑板,还没有黑板檫,初入校的学生,仅有一个年级,十三、四个光葫芦,大者十三、四,当时我年龄最小也九岁了。这就是我的启蒙学校。

教育家们常说学校质量好坏取决于教师,而不是设备。新房街小学虽说简陋至极,老师待遇低(据说月薪五斗麦),但韩老师情满故土,专心致志,尽职尽责,一心扑在教学上,令人肃然起敬。清晨,晨雾渐散,朝霞似锦,麻雀啁啾地叫,我们踩着露珠,披着一抹霞光,蹦蹦跳跳进了学校,只见他板着面孔,背着手,站在学校门口,一直盯着这些光葫芦鱼贯而入,小心就坐,开始早读。若有调皮捣蛋者迟到,他就打板子,罚站。在严师的训导下,我们都学乖了许多,调皮学生见他如鼠见猫,迟到者少之又少。

那时,学校没教材,学生没课本,老师在课堂上仅教授语文、算术、写大楷、体育四门课。课堂内容由教师决定,上语文课,教师让我们背《三字经》;算术教简单的加法、减法;写大楷,就是教学生用毛笔一笔一画地写楷体汉字,今称写大字。写大楷是当时最重要的必修课,老师常讲,字是人的门面,人人都视为首要的学习内容。韩老师不识五线谱,不会唱歌,不会绘画,没有音乐美术课。当时我们不知篮球、排球、足球为何物?上体育课,只是在碾麦场上教学生排队,学稍息、立正、左右看齐、跑步。跑步时韩老师在麦场中央跑小圈圈,我们围着他跑大圈子,他一边跑,一边不停地喊“一、二、一”的口号。村民三三两两说说笑笑从麦场周边走过,四、五岁的小娃娃围着麦场看我们跑步,也跟着喊“一、二、一”,放羊的老人嘴里叼着旱烟袋吆喝着几只羊也从麦场慢悠悠出村,韩老师对这些视而不见,他的口令,学生响亮的口号声,挟着初春的气息,飘荡在柳絮杨花里、吐绿的田野里,宣示着这里有了学校,有了勃勃的文化生机。

四月初,有一天下午,王保长突然闯进学校,他倭瓜脸,肿眼泡,耸拉着脑袋,后边跟着一个穿土黄色军装的人,中等个子,长得英气勃勃,年纪约三十多岁,头上带着土黄色帽子,腰里扎着一条宽皮带,腰间挎着盒子枪,在身后摇摇摆摆,显出一副青年军人英武的气概。有一个学生见保长带着有枪的人,一声喊:“保长抓壮丁来了,跑呀!”同学吓得乱叫,有个同学吓得爬在地上,浑身发抖,尿在裤子里,我呆坐在木凳上东张张,西望望,不知所措,全班乱套了。正在大家乱哄哄时,韩老师闻讯,迎上去,王保长急忙摆手说:“误会!误会!不要害怕!我下台了,不当保长了!”指着穿土黄军装的军人说:“这是新政府派来的长官,咱们乡的张乡长来看望大家。”话音刚落,张乡长接着马上说:“我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国民党垮台了,中央军跑光了,蓝田解放了。现在蓝田是咱老百姓的天下了,你们不用怕,可以安心学习,学好本事,给家乡争光。”王保长听了张乡长的讲话后,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同学们听说没人抓壮丁了,高兴得连蹦乱跳,互相追逐,跑来跑去,欢天喜地打闹腾着。韩老师舒眉展眼,拍手欢呼。昔日寂静的乡村小学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之后,韩老师向乡长反映了学校的具体困难,希望乡政府给学生代买课本,张乡长满口答应:“没嘛哒!

下午放学回家,我把王保长、张乡长来校事给父亲说了,父亲一听乐坏了,笑着说:“娃呀,你们这一批学生运气好,既是国民党新房街小学首届生,又是共产党新房街小学第一届新生,上学不到两个月,就经过了两个朝代,新旧两重天,千载难逢,值得纪念。你要牢牢记住这件事,将来写在日记本上。”听了父亲的话,我兴奋不已。

这件事,已过了70年,今逢纪念国庆70周年,当我追忆过去艰难的岁月,琐忆往事,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启蒙读书,难以忘怀。

新房街小学我念了二年半,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尚未结束时,我考入厚镇高级小学五年级。厚镇距老家十多里,虽然离开了老家,但我牢记,我是从新房街小学跟着新时代的列车,开始了新的征程,一步一步走向外边的世界……。
故乡是不可取代的地方,尽管我们如今在城市的人流中穿行谋生,而灵魂却和故乡捆绑在一起,故乡是灵魂的圣地。文化达人说:“人只有一个故乡,虽然外面的世界有许多好的东西,但只有在自己的家乡才能真正幸福。”回忆这些往事,虽说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凡想起家乡,想起那清纯的儿时日子,不由心头泛起一种愉悦的幸福。




关于作者



 韩养民:生于1939年4月,蓝田三官庙韩岭村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现任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节庆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民俗学、佛教等研究。曾和著名作家陈忠实等文化名人主编并出版发行《陕西文化旅游丛书》一百余册,约1500万字。出版专著《秦汉文化史》、《节日长安》等学术专著二十余部。先后在日本、港、澳、台等地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