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丰泽园书房里,毛主席踱来踱去,总是悬着一颗心,周恩来马上要从苏联回京了,还是把彭德怀叫回来吧,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啊! 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兼卧室 10月18日傍晚,中南海颐年堂,灯火辉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汇聚一堂。 “总理呀,你好,刚到吧?”彭德怀一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 “刚下飞机,你那边情况怎么样?”顾不上寒暄,周恩来上来就问前线的情况。 “边防有喜有忧啊”,彭德怀叹了口气。 “我没有完成主席交给我的使命啊”,周恩来自责说道,“听说前线不少将士,因为苏联不出空军的事情,心里有情绪?” 彭德怀无奈点点头,“斯大林这个人,他只想坐山观虎斗啊!” 周恩来愤愤说道,“他这个人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很少支持我们的意见。” 确实,斯大林一点都不着急,他并不想出兵,明摆着怕因此得罪美国人。 “现在,我们不能对斯大林抱有幻想了”,毛主席接过话茬,“我们历来欢迎外援,但本质上,还是要立足自己,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 周恩来、彭德怀两人点头,表示同意。 “我考虑,你们不是说高射炮太少吗?后勤准备不充分吗?我看啊,即使有天大的困难,我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上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毛主席说完,先看看周恩来,又转头望着彭德怀,问道:“你们的意见呢?” “我同意主席的意见”,彭德怀毫不迟疑回答道,语气十分坚定。是的,不能再变了,决策一变再变,很不利于军心稳定啊。 随后,毛主席令彭德怀,即刻代他起草一份渡江电报,彭德怀很快一挥而就,
随着这封电报的发出,一波三折的抗美援朝决策,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10月19日,志愿军渡江当天,阴雨绵绵。 彭德怀望了望天,真是奇了怪了,从平江起义到现在,一碰到大型战事,都是这种鬼天气! 不过,他丝毫不感到担心,天气不好才对我军有利呢,为什么?因为我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但是美军不同啊,他们“娇生惯养”,怕寒冷,怕艰苦,更怕死! 所以,天气不好,反而是个好兆头! “马上给我准备一辆吉普车”,彭德怀一到指挥部就命令道,他准备率先垂范,第一个过江去。 秘书杨凤安当然不敢违令,很快就调来了一辆嘎斯69吉普车。 随后,彭德怀又跟几个军长,仔细交代了渡江细节,看到吉普车已经停在门外了,就直接向外走去,猛地一跳,坐上了吉普车后座。 送行的人都注视着彭德怀,心里满是担忧,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彭德怀简单挥了挥手,随后就逐渐消失在了烟雨朦胧之中。 此行,彭德怀只带了三个人,秘书杨凤安和两个警卫员,还有一辆电台车跟着。他倒不是想要逞英雄,而是有个很急迫的任务,就是尽快见到金日成,搞清楚前线的真实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啊。 这辆嘎斯69吉普车,好似也能体会大家的心情,“突突突”,跑得飞快。 不一会,他们来到了渡江铁桥边,彭德怀突然下令司机停一停,众人不知所以。 待车辆停稳后,只见彭德怀缓慢从车窗探出头去,深情望向了身后的祖国大地,众人见状,也纷纷望向身后,突然,感到有一股股热流,不断地往上涌,冲击着他们的鼻腔和眼眶。 此行一别,再见祖国将不知是何年何月,万一不幸死在了战场上,这也许就是最后一眼,四人都默不作声地望着。 “开车吧”,彭德怀回过头来,摆了摆手说道。 随后,吉普车缓慢驶上了大桥,彭德怀一行成为了第一批渡江抗美援朝的中国人。 苏制嘎斯69吉普车 与此同时,志愿军4个野战军和3个炮兵师,正在根据彭德怀预先制定的渡江计划,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率先出发的是40军和42军,39军和38军紧随其后。 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后,来到了朝鲜的国土上,这里几乎全是山路,非常崎岖,纵横交错,因此志愿军队伍行进得很慢。 根据彭总规定,志愿军所有车辆不能开大灯,因此大家只能在一片漆黑中,慢慢摸索前进。 次日(10月20日)凌晨,志愿军副司令邓华等人,终于顺利与大部队汇合。 此时,邓华心里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反而显得忧心忡忡,因为彭总自从入朝之后,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好歹报个平安啊! 彭总随身只带着一个秘书和两个警卫员,现在敌我穿插,外面又乱糟糟的,万一碰上了美军,他们孤立无援,可怎么办啊,邓华越想越后怕。 彭德怀与邓华(右一) 焦急中等待了一天,到了10月20日深夜,依然没有彭总的任何消息,“不是带了电台车的吗,怎么一点消息都没啊!” 一天一夜没动静,这不应该啊,联系不上彭老总,兵团司令部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也许彭总在忙着赶路呢”,邓华依然放心不下,命令电报员继续跟彭总联系,一刻都不能停! 与此同时,毛主席虽人在北京,但仿佛身在朝鲜,他接连发来两封电报,询问前线指挥部的位置,同时命令邓华几人,不要与彭德怀分开,最好都住在一起。 但殊不知,此时邓华他们根本不知道彭总在什么位置,会不会已经遭遇了敌人...... 彭德怀(右三)与邓华(右一) 一直等到10月21日下午,在失联了整整两天两夜后,终于收到了彭总的电报:“本日(21日)9时,已与金日成同志见面,前方情况很乱......” 收到这封电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彭总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事实上,彭德怀四人一进入朝鲜,很快就与身后的电台车失去了联系。 因为彭德怀的吉普车开得很快,而电台车载重较大,山路崎岖,导致行驶缓慢,因此两辆车越离越远。 路上,秘书杨凤安曾问彭总,吉普车要不要开慢一点,等一等电台车,但是彭总心里很着急,他希望尽快见到金日成,掌握一线情况,遂摆手说,不用,他们会追上来的。 10月21日上午9时左右,彭德怀一行人,终于赶到了朝鲜一个叫大洞的村庄,金日成正驻扎在此地。 “彭德怀同志呀,可算把你盼来了”,金日成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一见面,两人紧紧握住双手,随后拥抱在了一起,这一面见得真是不容易啊! “中朝两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唇齿相依,邻居被盗,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彭德怀也激动地说道,“我们党中央、毛主席已经作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迅即渡江的决定,协同朝鲜同志,同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感谢感谢,太感谢你们了!” 随后,彭德怀向金日成详细介绍了渡江作战的志愿军部队,同时沟通了初步作战方案,金日成频频点头,两人谈得十分投入... 末了,彭德怀突然想起一件大事,猛地坐起身来,坏了,电台车还没跟上来,“你有电台吗?”彭德怀迫切望着金日成。 “我没带来。” “那就糟了,我的电台车掉队了,我必须要马上把最新情况,汇报给毛主席啊”,彭德怀发起了脾气,“这崔伦(通信处处长)怎么还没到。” 杨凤安也没想到,刚出国就碰上了这上不通中央、下脱离部队的困难情况,他内心也暗自埋怨崔伦,说好得跟紧点跟紧点,怎么掉队这么长时间还没跟上来。 “我现在真成了光杆司令了”,彭德怀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土炕上,焦急难耐。 崔伦: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处处长 正当大家情绪低落的时候,院子里传来了卡车的轰鸣声,杨凤安赶紧跑出去,一看果然是电台车赶到了,“哎呀,崔伦,你怎么才来呀,彭总都急死了!” “先是走错了路,后来又走不动,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崔伦赶忙解释到,他也着急,连着赶路,两天两夜没休息,眼睛里充满了红血丝。 “知道知道”,彭总急性子,“你赶快开机吧,我要马上报告情况。” 一顿收拾之后,彭德怀终于发出了自己入朝以来的第一封电报,
发完了电报,彭德怀的心才算安稳了下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像这样的情况断不能再出现了! 历时近3年的抗美援朝伟大征程,从此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