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作家 || 李微:袅袅青丝恋恋情

 新用户8981n2sT 2021-01-09

袅袅青丝恋恋情

文/李微

  

  都说头发是女孩子的第二张面孔,记得一篇文章看到形容女子头发的佳句“发如流泉,影似蝶飞。”印象非常深刻。忍不住遐想一个窈窕的女子风中娉婷而立,微风撩起乌黑的发丝纷纷扬扬散开,女子温柔似水,笑靥如花;飘逸的乌发风中缭绕,轻舞飞扬。岂不是“千种风情忽起,万般妩媚顿生”?受这种审美思想的影响,自幼便喜欢在洁白的宣纸上画那些裙裾飞扬、长发飘飘的古典美女。

  

  后来学习《诗经》,才知道原来古人认为头发是评判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眼中的美女是“鬒发如云”的。古代文学的老师讲课时说古时无论男女都留长发,男子到了一定年纪要用冠束发,而女孩子的头发可以披散佩戴各样美丽的发饰。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居功回家后,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那菱花镜前,有多少女子梳理如水青丝,而后又有了多少让人艳羡让人惊叹的风韵。

  

  古时青丝成了许多女子的骄傲,相传后主之姬大周后每天都会费尽心机,用不同的发式取悦李煜,并以此赢得他的宠爱。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也是被她的秀发所吸引,史书记载“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而陈后主最喜爱的妃子赵丽华也是“青丝如黛,发可鉴人。”

  

  那一束如水青丝中流淌着美,一种古典的美、独特的美、东方的美。柔顺的秀发是美丽的武器。

  

  古人一生之中只在小时侯剪一次头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轻易弃之。《琵琶记》里的赵五娘,公婆去世,家贫无力下葬,剪下乌黑油亮的长发拿到街上叫卖,为老人买葬。此举被时人赞颂不已。《晋书》记载:陶侃年少时家里非常贫寒,一次范逵到他家投宿,没有好东西招待贵客,陶母湛氏悄悄剪了自己的头发卖钱,买来好酒好菜款待客人。范逵知道后感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陶侃日后果成大器,想必也是感念慈母落发的心酸得以励志。《三国演义》中曹操因战马误闯农田,当即削发代首,亲自实践军令,也赢得后人称颂。一卷《红楼梦》,几多心酸泪,鸳鸯不甘当贾赦的小妾,情愿终生不嫁侍奉老太太,剪下青丝以明志;惜春看破红尘,剪去青丝伴青灯。清代时曾下令剪头发的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仍有许多人不肯舍弃头发,甘愿被杀死。

  

  那如云似水的青丝似乎是一种精神,一种节操,一种志气。丝丝缕缕蕴藏着中国人无限的民族气节和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青丝都是一种风景。发上的风情万种,诗意千般,如云缭绕,似水缠绵自是风韵雅致。长发飘飘的女子,嗔喜之际,粉面生春,羞赧掩面,兰花指轻略头发的姿势自有一番神韵;寂寞之时,青丝下垂,倚窗而待,淡淡的幽怨生于眼角,留于发梢,娴静之姿也是楚楚动人。青丝无论在哪都是一笔清新水墨,古典中透着灵气,端庄中韵着柔情。

  

  而今,为了追求时尚潮流,满大街的年轻人都飘着五彩缤纷,奇形怪状的发型。耳边响起范琳琳的一首歌《黑头发,飘起来》心中不禁怆然若失:追求时髦的越来越多,保持本色的越来越少。

  

  青丝,如同书信一样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青丝,如同红绸一样渐渐褪色。而关于青丝的记忆却从未遗失……

  

  作者简介:90后女子,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第七届高级作家研修班学员。在《散文百家》《新青年》《湖北日报》《牡丹》《河北日报》《洛阳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篇,荣获全国征文比赛奖项50余次。

往期精彩链接

↓↓↓ 

朱文杰:胡宽之死

孔明:情难说

张俊志小小说三则

董信义诗歌:春色独染水的梦(组诗)

黎荔:大山临盆,生个耗子

 星月夜:烹 鱼 记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一:我与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