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年薅羊毛300万,被玩坏的航延险如何重新起航?

 保观 2021-01-09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近日,山东一女子李某靠购买航延险获益被警方刑拘,这一事件引发外界关注。警方称,李某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共获赔900多次,获得理赔金300多万元。

一时间针对李某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明显的骗保行为,应该予以惩罚,有人认为这是凭本事薅羊毛,不应该被认为是犯罪,今天保观就来说说,航延险这回事。

4年,理赔900次,获得理赔金额300多万,这是李某被抓后警方披露的数据。警方认为,李某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已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为追求收益最大化,李某从亲朋好友处以购买理财产品为由,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护照号及银行卡信息,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4、5个不同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据了解,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到2000不等。四年间,李某共获赔900多次,获得理赔金300多万元,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余万。

究竟有没有犯罪,两种声音起争议

对于李某到底有没有犯罪,现在讨论最热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李某只要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购买保险并且支付了足额的对价,那么她就完成了一次合法的缔约行为。如果航班延迟,那就应该按照航延险条款规定的方式进行理赔。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从李某的行为来看,其大量以理财之名借他人身份、护照等方式,不以乘坐航班为真实目的,而追逐航班延误所应得到的保险理赔款,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而且实现了非法占有,所以其行为已经涉嫌构成保险诈骗罪。

为了准确的解读两种观点,保观去查找了一款目前在支付宝渠道热销的航延险的保险条款,该产品在2015年已进行监管备案。

根据该条款,航延险中保险公司需要理赔的主要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航班因为非被保险人本人原因或者责任免除约定的情况发生延误,且延误时间达到合同所载明的时间,则需要理赔。

第二种是航班在预定起飞时间后被宣布取消,或者在起飞后发生返航或备降的。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未实际办理登机手续或因自身原因未实际登机的,保险公司不予理赔。

很显然,李某既然是为了通过航延险获利,即便是办了登机也不会进行实际的飞行,因此保险公司不予理赔是符合保险合同规范的。

于是有朋友可能会发生疑问,为什么李某如此频繁的伪造材料进行骗保,保险公司竟未察觉。原因就在于随着线上理赔的普及,为了简化理赔流程,优化客户体验,很多保险公司在客户提交理赔资料后即可直接赔款。

这本是基于互相信任而做出的简化操作,省去了核实航班延误、验证客户登机的流程。但在此次事件后,已有保险公司加强风控和必要的核赔手段。如通过国民航信息系统,对理赔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调查,同时对申请理赔人过往理赔记录进行审核,是否存在不正常的赔付次数。

被玩坏的航延险,且战且退的保险公司

在航延险诞生之初,保的是客户实际乘坐的航班,因非自身原因、因为航班延误,根据延误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予的一个定额补偿。从这一点上来讲,客户一定是实际乘坐的,也发生了约定时长的延误,这个就是航延险的保险标的。同时航延险的起赔时间一般为4小时。

但后来随着电商的崛起,线上支付的便利,互联网要求给客户以极致的用户体验,大家为了争夺线上用户的流量,把航班延误保险的赔偿,由延误4小时赔付变成了2小时甚至半小时就赔,甚至有些信用卡公司说2小时赔2000,就是为了吸引客户申请或使用它的信用卡买机票。于是,航延险变成了很多行业吸引客户的一个手段,变成了各种互联网平台去引流做大规模的一个工具。

同时,保险公司的风控工作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升级。在最开始的航延险赔付中,保司会限定用户必须乘机,或者一定是他乘机和到达目的地,才能够给予赔偿,相关信息会通过中国民航信息系统里进行查询审核。但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理赔,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客户可能也没有实际乘坐,就会导致一些人去钻空子,也就导致了前文中李某的行为发生。

另外,由于目前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提升,天气类预测的相关信息越来越精准,从一定意义上也催化了羊毛党通过天气信息来精准购买航延险并进行赔付的行为。

不严格的风控加上外部电商的冲击,使得航延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成为了一笔坏生意,有保险公司总精算师透露,因为“薅羊毛”,行业内航延险赔付率很高,有些已经达到100%水平,目前航班延误险业务多为保本微亏经营,综合成本率在100%左右,而其中销售费用占比达50%-60%,高于一般财险业务。销售费用高主要是因为航延险的业务销售,尤其是单次型产品高度依托订票场景,对平台流量的依赖性强,导致渠道合作中话语权弱。 

2017年就有一大批延误险产品下架,目前还在做航延险的保司数量也是锐减。

拒绝羊毛党,保险+科技是关键

从前文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航延险做的好的话,对于保险公司也可以成为一笔好生意,因为航延险能够精准触达的那些经常遇到航班延误的行业精英或商务人士,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保险意识,也是非常优质的潜在保险客户群体。

所以进一步将风控优化,减少薅羊毛事件的发生是航延险能否继续做下去的关键。

成立于2016年11月的第三方保险科技公司敬之网络首先着力研发了一款基于航班历史延误数据的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保险大数据支持系统,通过提取影响航班延误最有价值的一些数据源,在航旅大数据应用领域给出了全新的风险定价模型——保险大数据支持系统(以下简称“SEAM系统”)。

SEAM系统是一款基于航班历史延误数据的完整航班延误预测模型,以提取影响航班延误最有价值的数据源,通过机器学习和增强机器学习技术, 建立了非线性特征和时间序列特征等系列特征工程,结合深度学习当中的非线性回归、模式识别及长短期记忆原理,建立了多维度的预测模型。多维数据模型重构了航班延误风险定价机制,实现了动态化的费率厘定和更精准的赔付服务。

通过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SEAM系统结合用户画像与航延预测模型(包含天气、流量、航空公司、机场、历史延误情况),形成航延险精算模型,对应不同的赔付率,随机筛选出1-3款产品给到用户。

同时,SEAM系统优化了航班延误险、机票退票险产品及服务,提供风控与反欺诈支持,自动核保和即时理赔。

按照传统航班延误保险的理赔流程,乘客需要主动报案,提交登机牌、延误证明、银行卡号,大概需要5-20个工作日才能收到赔款。而运用敬之网络的自动赔付引擎,实现了保险公司自动地监测延误实情,乘客无需在航班发生延误时去亲自报案,更不需要提交任何线下资料,飞机落地时,立刻就能收到理赔款。

另外,有垂直领域用户的精准画像,对保险公司的营销推广十分有利。相比于推测数据,航旅数据是已真实发生的客观数据。航旅又是保险公司能更高频接触到用户的理想场景。不同于高门槛、低频次的产险和寿险,航延险更像是获客和交互的好工具,乘机人群与投保人群也高度重合。目前敬之网络已经对接了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众安保险、安心保险、易安保险等10余家保险公司。

保观总结

本是一门好生意的航延险因为各种原因如今成为了保险公司避讳不及的坏生意,本质上还是没有做好精准的营销和风控工作,但随着大数据和保险科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航延险不论在形态还是理赔上,都会发生改变。

在形态上,有一部分声音提出把航延险变成其他的一些综合保险的一个附加的子险种。例如在出境旅行的时候,我们买一份保障全面的旅游保险,其中有一项是把航班的延误列入,但是它是达到4小时甚至更长的延误后,确实对出行造成实际的时间了影响,再形成最终的赔偿。我们也期待,让航延险回归保障的本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End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