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撤退等于失败?历史上的2次大撤退:一次救了中国,一次救了世界

 qiangk4kzk8us4 2021-01-09

撤退指的是一方从战场上撤回,也指后退,它在战场上绝对算不上一个好词语。常常意味着撤退的一方实力不够,不得已让出自己所占有的土地,也意味着撤退的一方承认战败。不过世事无绝对,在一些时候,撤退也可以是为了保存实力的一种做法。它也不单单可以指失败,比如说历史上曾有过两次伟大撤退,一次救了中国,一次救了世界。

关于中国的这一次,想必很多人一听就懂,就是在1934年10月开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因着一些错误决策,导致屡战失利,反围剿接连失败。苏区日渐缩小,人数也从原先的八万在一个月的时间之中,降到了三万人。这一年的10月初时,兴国、宁都、石城一线被占领,回旋余地更小,想要在苏区打破围剿已经没有可能了。

我军便提出退出苏区,实施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这条路上历经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翻越大山、跨过河流、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期间还得与敌人进行战斗,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累积经历了三百八十多次战斗。期间路过十四个省份,乌江、遵义、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都留下了他们血战的痕迹。

这一次伟大的撤退,保存了主力的实力,将希望的种子带到了陕北。就如同伟人当年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所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所以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这才有了如今我们幸福和谐的生活。

第二个撤退则指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二战期间,英法联军的一次撤退。当时英法其实有三百多万军队,兵力跟德国是差不多的,然而他们起先并没有想着跟德国人死磕。寄希望于绥靖政策,坐观德国东打西斗,法国还捧着个马奇诺防线当抵抗德国的希望。结果就是大败,十多天的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了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

1940年5月21日,德军围在敦刻尔克的西、南、东三个方向,被围在里边的是近四十万的英法联军。三面被围,西面的英吉利海峡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好在这希望不似马奇诺防线。最重要的是希特勒不知为何下令坦克部队停止进攻,而让空军进攻,从而给了英法联军幸存的机会。有句话说诺曼底流的泪,就是敦刻尔克脑子进的水,因为德军的这一决定实在太蠢了。

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到现在都争论不休,军事、历史学家们给出了好几种说法。但二战结束多年,希特勒到死也没说原因,所以没人知道究竟为何。不过作为盟军的一方,得感谢这一愚蠢决定,它同样保留了一次火种。德军停止进攻的时候,英本土执行发电机行动,最终结果是共有338226人撤退到英国。

十天的时间,将三十四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股主力是经过战争考验的老兵,倘若损失,后果是无法弥补的。而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必然会生出更多变化,站在这种角度来说,敦刻尔克挽救了世界。当然或许没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也会战败,可那只是或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