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山村生活

 木香草堂 2021-01-09
图文:汉 珍

春去春来,花落花开。岁月的年轮添加着一圈又一圈新的印记,我却无法忘怀那片曾经为之付出的热土,那段魂牵梦绕的驻村扶贫时光......

                 ( 一 )

暖风徐徐,春花飘香。挥手告别欢送的人群,我们背起行囊,踏上了南行的汽车,去完成组织上赋予的光荣而又艰辛的使命——驻村扶贫。

向南奔驰的汽车,将都市的繁华与喧闹渐渐甩到了身后。经过长途跋涉,驻村队员们来到了豫西南的山村——下寺村。这是伏牛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崎岖颠簸的山路,破旧杂乱的村落,成片的荒坡荒山,昭示着这是一个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

放下行李,打扫庭院,清理垃圾,铺设床板。我住进了村民家一间又暗又潮的老屋里,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驻村扶贫的新生活。

         ( 二 )


下寺村位居深山区,山连着山,岭搭着岭。全村百十户人家分散在9个自然村,大的几十户,小的只有一户。这里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人均可耕地不足三分,靠望天收。山民们只好守着大面积的荒山兴叹,一代又一代过着贫困的生活。


落下脚,我们就立即着手调查研究。踏遍山山岭岭,翻遍沟沟坎坎,走村串户,察实情、访民意,弄清了群众面临的“四难”:


行路难。下寺各村之间是几条弯弯曲曲、挂在山间的羊肠小道,群众戏称为“蚰蜒路”,一切的生活用品、山货,就是在这样的路上靠人挑肩扛输送的,山民们吃尽了没路的苦头。通往乡里的所谓道路,其实是一条30余里的盘山路,加上一段季节性河床。河床里怪石密布,沟壑纵横,旱季作道路、雨季泄山洪,行走艰难。


据村民们讲,卖一头猪,得两个棒劳力合伙抬到山下的集市上,从早上4点起身,到傍黑才能赶到山下,人累得要死,生猪也奄奄一息了。


吃水难。下寺是远近闻名的缺水村,特别是到了冬春季节,村里的3口浅水井几乎干涸。无奈,村民们翻山越岭到后山去挑水,来回半天时间,一桶水洒一半。只得收集雨水、雪水、泉水。吃水贵如油,水的利用率也格外的高,一盆洗脸水全家人共用后还舍不得倒掉,再拿去喂牲口。


上学难,用电难,也困扰着村民们的生活和生产。

         ( 三 )


在调查、分析、掌握了村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状况、发展优劣势后,我们与村支部、村委会深入商讨,提出了发展思路与扶贫方法:


扶植发展特色产业:靠山吃山,发挥优势,着眼长远,兼顾眼前,发展经济林果业,连片种植优质核桃、柿子、板栗和其它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和药材;适度发展养殖业,户户饲养一定数量的牛和羊;引导富余劳力发展手工业,鼓励外出打工或经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有限的财力办4件事。包括修建3条自然村际道路和配套桥涵,解决行路难问题;架设自来水管道和开挖涵洞引水,解决吃水难问题;全面整修学校,改变面貌,解决上学难问题;架设规范的低压供电线路,解决用电难问题。


加强“两委”建设:完善组织,推行村务公开。吸纳符合党员条件的年轻人,特别是致富能人入党,扩大党员队伍,改善年龄结构。

山花飘香,我们组织了“六一”儿童节联欢活动。歌声响起来,红领巾飞起来,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山村学校的上空。我们给孩子们发放书包、文具等,为学校购置了电视、VCD等电教设备和课桌,把破旧的校舍校院修葺一新。


骄阳似火,我们请来水利专家上山找水。专家与队员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实地勘查探取地质数据,拿出了具体的取水方案,并争取到水利专款。


严冬飞雪,筑路工程顺利开工。炮声隆隆,钢钎飞舞,工地上男女老少齐上阵,村民们焕发出空前的修路热情,一条条山路蜿蜒向前延伸。


寒来暑往,我们送医送药送电影下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化解村民纠纷,稳定土地承包;监督执行税费改革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为贫困户和老党员送去衣服、棉被、面粉、现金等,带去党的关怀与温暖。

付出总有回报。一年的时光,新修的三条自然村际路和一条乡级路,宛如四条黄飘带舞动在半山腰间,下寺人结束了世世代代攀爬羊肠小道的历史,奔马车、小公交的身影开始奔驶。三座桥涵给村民们出行、串访提供了便利。清凉的山涧水通过埋设的管道,流进了各个自然村,山民们再也用不着翻山越岭,肩挑人抬,找水吃。一排有37根灰色水泥电杆组成的规范的供电线路方阵,给漆黑的山野带来了光明。


学校破败的景象不见了踪影,洁白的校舍,崭新的课桌,校园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村里平添了勃勃生机。村头架上了高音喇叭,一曲曲悠扬的唢呐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喜上了百姓的心坎。


村民们说:驻村扶贫工作队为老百姓办实事,俺们打心眼里欢迎!

                ( 四 )


驻村是艰苦的。尽管大家有不少生在长在农村,但对山区的独身生活却得过“三关”斩六将。


第一关是生活关。下寺村山高路陡,远离集市,吃菜吃面都成困难。我们既要自起炉灶,不给村民添麻烦,又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经历了一个“涅槃”的过程。


赶一次集市,得购上半个月的口粮;吃到最后,馒头长出半寸长的霉菌,蔬菜亦早成了干菜帮。有一次大雪封山,我们吃光了所有贮存的馒头,疏菜仅剩了一根干瘪的胡萝卜,到了缺粮断炊的境地。


吃的水是山涧里流下来的露天泉水。滴滴山泉积存在半山腰的池子里,时间长了滋生出各种怪状的水生物,它们在水里扭动着柔软的身躯,令人周身不适。记得有一次,我去接水做饭,水桶里竟漂浮着鱼头、鱼尾巴,冷不丁还蹦出了一支长了脚的小蝌蚪。


最令人头疼的还是老鼠。低矮、阴暗、潮湿的屋子,时常招来鼠类们光顾,在房梁上乱窜乱跳,拉屎撒尿,并糟蹋来之不易的大米、馒头和蔬菜,甚至撕咬被褥,搅得寝食不安。有一次回省城休假,返回时被子里竟做了一窝老鼠仔儿!


后来,我们研究出了对付它们的办法:被子和食物用绳子系住高高挂在房梁上,大米装进了瓷罐里,老鼠们“鞭长莫及”,一部分就只好迁徙了。


第二关是心理关。山里的夜晚格外的冷清与寂寞,四周漆黑一片,除了几声不知名的鸟的怪叫,再难听到别的声音。老乡们好心交代,夜晚不要单独外出,山里偶有野猪和蛇类出没。


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没与野猪遭遇,但我却真切地见到了核桃般大小的蜘蛛、蜻蜓般个头的黄蜂、对虾一样的蜈蚣和胳臂般粗细的山蛇。当这些在平原从未见过的怪物,向我俯冲和张牙舞爪的瞬间,我才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心惊肉跳”!


第三关是体质关。下寺村位居深山区,既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信号。驻村前期,对外联络往往要爬上5里山路到山峰的最高处打手机。


村民居住分散,来来往往就必须翻山越岭。有一次去农家的路上,我一下子扭伤了腰部,造成两处腰椎间盘突出,乘车、坐卧都成困难。组织上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征询我意见。怎么办?能半路当逃兵吗!


由于道路状况险恶,每次进出山里都是一次心理与机体的考验。几年里,村里已有3辆三轮车翻下沟底,5位村民受伤。多少年前,房东的儿媳妇就是在一次车祸中为保护怀中的孩子,撞在崖石上失去了生命!

                 ( 五 )

驻村也是快乐的。这种快乐蕴含在对山区的奉献和创造的成就感上,蕴含在驻村队友们患难与共上,蕴含在对自身心灵的洗礼和对山区大自然独特的体验上。

当我看到付出的心血结出了果实,当修筑山路、架通桥涵、引水办电、捐资助学,惠及了百姓,其自身的价值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实现,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也交结了一批朴实善良的山民朋友。真心与真诚,赢得相互信任,他们也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心愿。队员们没菜了,他们摘下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菜放在了窗台上;端午节,又送来饱含深情的粽子。

当我们捐赠的物资抵达驻村点时,山民们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爱与被爱,在这个交汇点上,我们体味着人间真情。

还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如山雀般飞舞在我的周围。对于我,因了他们而快乐,感染着情绪,净化着心灵,为驻村扶贫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欢快的色彩;他们因了我,也吃到了山枣以外的水果,听到了格林童话,用上了漂亮的文具。那个像小尾巴似的,名叫“东阳”的小男孩儿,如今可变成了什么模样?

大自然的造化是神奇的。当我疲惫不堪的时候,当我寂寞难耐的时候,它给我艰苦的驻村生活抹上了别样的色彩。

入村之际正值仲春,满眼的山花,满山的芬芳,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而山里的夏夜又是另一番景致,一洗的夜空繁星点点,皓月当空,这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无法体验到的。金秋时节,是山里最美的时光,满山红叶,绚丽斑斓,猩红欲滴的柿子、外皮翠绿的核桃,热情的山里人会摘下来让你品尝。

当瑞雪纷飞的时候,我独自爬上山的最高峰。远处,起伏的山峦、散落的村庄、静谧的树林,在纷纷扬扬的雪花里,朦朦胧胧,似境似幻。我屏住气,体味冬季山的空灵,看那一派银装素裹,只感到周身的血液静到了极点!

我热爱那个小山村,也难忘驻村扶贫的美好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