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恢复高考那一年(中)

 平高华北 2021-01-09

恢复高考三部曲

第一部

《恢复高考那一年》

——谨以此文献给独具历史特色

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

(中)

5、1977年的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年龄在三十岁以内均可自愿报名,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报几所学校和学科类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出身等级制,在大学教育上为实现社会公平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由于刚刚拨乱反正,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因此也就没有全国统一试卷,而是由各省市自行命题,自行安排考试时间,自行阅卷,以县(区)为单位统一组织考试。1977年北京的高考时间是12月10、11、12三天,上海的高考时间是12月11日和12日,我们陕西的高考时间为12月9日和10日。

       尽管高考试题和高考时间各省市互不相同,但考试科目全国却是统一的。文科统一都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理科统一都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门,且每门课均为100分,满分均为400分,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则需要额外地再加试外语。

       1977年冬季的那次高考,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也是从1966年5月开始“文革”后的首次高考,1977年的高考会集了从1966年停废高考至1977年之间11年的高中和初中学生,加上1977年底即将毕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二学生)以及极少数将于1978年年底毕业的下一届高中生中(高一学生)的优秀者的提前报考,总共累积了前后达13年的考生。从理论上说,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1700万知识青年,都有可能成为报考者。教育部曾预估报考人数有可能达2000万人,计划招生21.5万人的话,录取率刚刚超过1%。考虑到考生中大部分人在十年浩劫岁月里失去了学习机会或荒废了学业,为缩小考试规模节约考试成本,不少地区采取初试后再报名高考的办法减少考试参加者,最后实际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人。

       十几年积压下来的这570万的各类考生,他们满怀激情、斗志昂扬地从工厂车间、从田间地头,从部队军营,从学校教室……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曾经被关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
       穿着各异、年龄悬殊的各样考生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莫名的好奇和亢奋,仿佛人人都志在必得的样子,认识不认识的,都因为要共同的高考而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交流着、谈论着大家谁都经历过的有关高考的话题。

       有位老师竟然在不大的校园内挂起了一块小黑板,兴高采烈且异常激动地为他的学生们做临考前的辅导,他的周围迅速围满了考生,随着他手中挥舞着的粉笔在黑板上的不断移动,一道解析几何的大题就被他有声有色地讲解完了。

       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27.3万人,其中包括4万名各类大专班录取的学生,录取率接近4.9%;但是却极大地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了求学的大军之中。1977年高考创造了1952年新中国实行统一高考以来最低的录取率,也是中国有了现代大学教育之后的最低录取率,资料记载1961-1965年的录取率分别为:45.43%、27.5%、33.42%、34%、47%。

6、1978年的高考
       1978年春天,按照中央部署,对1977年高考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地纠正了个别地区对“重在表现”政策落实不够的极左残余,对各地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政策细化,再次强调“尊重知识,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要求尽可能选拔出更加优秀的大学新生。
      1978年的高考,在报考资格上规定,凡是66届以后的高中毕业生,不论年龄,都给予一次高考机会,取消了1977年报考年龄必须在30岁以下的限制;在录取分数上坚决贯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的基本原则。
       为了公平和公正,1978年的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时间。文科统一都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五门再加不计成绩的外语,理科统一都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五门再加不计成绩的外语,且每门课均为100分,满分均为500分,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还要再外语成绩。
       7月20日至22日为1978年夏季高考的全国统一考试时间。理工科的考试日程为:7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物理;7月21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化学;7月22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英语。每门满分100分,考试满分为500分。非英语专业,英语考分仅做参考,不计入录取总分。
       1978年夏季的那次高考,全国共有610万人参加了考试,录取40.2万人,录取率为6.3%。像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连续两届如此低的录取率为历史罕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学录取率逐渐达到两位数并逐步升高。高考是典型的“选拔考试”,低录取率表明选拔质量之高。
       两次高考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了1160万人次。当然其中有不少的人都参加了两届高考。
7、几个特殊之处
       第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与以往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其它年份的高考都是在夏季举行的。
       第二个特殊之处就是,1977年的那次冬季高考也是准备时间最为仓促的一次高考,因为恢复高考的消息是1977年10月21日才登报,而1977年12月10号左右各地就陆续正式进行了高考,从得到消息到正式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第三个特殊之处就是,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也非常广泛,除了本年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二学生)外,还包括下一年度才毕业的少数尖子生(高一学生),更包括十多年内积压下来的大批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返乡务农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行政干部以及民办教师等,这些考生中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要数民办教师和文革刚开始时被耽误了高考的“老三届”高中学生。
       第四个特殊之处就是,大学新生中就出现了很大的年龄差,同一个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年龄最大的都已经三四十岁了,更为稀奇的是个别大学里居然出现了父母与子女同班的现象。父母与子女同窗共读,互为同学的奇观恐怕也只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

        第五个特殊之处就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他们本来应该是1977年的冬季就高中毕业了,但却因高考制度的恢复而延长到了1978年的夏季才毕业。但这样的改革却使他们非常有幸地在半年内就参加了两届高考,他们既参加了1977年12月份的冬季高考,又参加了1978年7月份的夏季高考,这样一来,他们这一届高中毕业生,也就为大学输送了两届的大学新生,前者就是大学的77级,后者就是大学的78级。显然大学里的77级与78级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实际上是同一级的高中同学呀!当然社会生例外,这里特指应届生。那时的学制是高中只上两年,但他们这一届高中毕业生,高中却上了两年半,他们高一上了一年,高二上了一年半。
8、独具特色的两级大学生
       1977年冬季考上的那27.3万新生组成了各大学的77级新生,他们于1978年的春天入学;而1978年夏季考上的那40.2万新生则组成了各大学的78级新生,他们于1978年的秋季入学。四年后他们又分别在1982年的2月份和7月份毕业,按过去的习惯称谓:“哪一年入学就叫哪一级,哪一年毕业就叫哪一届”,他们都应该都叫82届了。但由于考试年份不同,为便于区分,从这年起,中国大学生通常称“级”而不称“届”了,这是恢复高考在教育制度用词上的一个明显变化。

       七七、七八两级大学生,是文革后文化程度最为整齐的大学新生。在各自专长上和自学能力上,这两级大学生超过了历届的高中毕业生,因为他们是在“文革”十年中坚持自学的青年。他们中间即使是没有上过高中的青年,也通过自学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有些人的成绩还极为优异,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群体应该有以下两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他们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上山下乡”的锻炼,既在农村学过农,也在工厂学过工,还在军队学过军,社会阅历的丰富极大的超过了往届和后来的大学生。也就是说,他们在进入“校园大学”之前,已经都上了一次“社会大学”,两种“大学”的叠加,更加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
       其二,这两级大学生与之前和后来的“应试教育”毫不相干,他们是通过基础知识考试遴选进入大学的。七七级大学生从1977年10月21日新闻媒体发布当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到12月上中旬考试,短者40多天,长的也只有50余天,是在没有充分准备、完全生疏了考试的情况下参加高考的。他们通过自学获得的扎实基础知识通过高考得到了验证。七八级大学生的高考准备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同样要以基础知识来应对。也就是说这两级大学生他们普遍都是,靠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而考上的,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或者“题海战术”而考上的。
       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入学后的自觉、刻苦学习精神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赞扬。出于这些原因,这两级大学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群体,人才辈出,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迹,其中有许多教育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更新于 2020-07-05
来自作品集读书生涯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