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清代的穿越小说:海瑞联合杨家将,兵围京城,迫使张居正辞职

 历来现实 2021-01-09

都说现在的穿越电视剧情节雷人,不顾历史史实,这实际上是一种古代就有的文学传统,绝非现代人的自创。

古代文学作品根据受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供皇帝、大臣观看,这种主要属于一些官方的文学作品,像一些台阁体的诗词散文之类;一类是文人之间相互阅览的,这类多是些个人性的诗词文赋之类;还有一类主要是以普通百姓为受众,这种是从说书文学演变而来。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便属于第三类。

他们多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被文人集中编纂、润色而成。因为受众是百姓,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个人传奇色彩,往往会按照百姓希望看到的方向叙述,与史实是否相符已经不重要了。

雷人剧就是从这第三类中演化而来。

今天讲的这部清代人编写的小说名为《海公小红袍全传》,是《海公案》的其中一本。这本小说就属于第三类,是清代文人根据民间故事编纂而成。作者是无名氏。可能自己也觉得小说太雷人,编纂者也不愿意署名。

小说是从明代的隆庆皇帝病重选太子开始说起。

明代隆庆年间,皇帝病重,于是选择了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为太子。当时神宗年幼,隆庆皇帝决定为他选一个辅政之人,不过他不想太过插手,于是将几位内阁大学士召来,让神宗自己选。神宗皇帝转来转去,最后看中了张居正,就这样张居正成了托孤大臣。

等隆庆皇帝去世后,张居正于是抱着年幼的神宗坐上了皇位。本来张居正是想自己单独坐上去的,但是忽然有一股大风在大殿中刮了起来,他怎么坐也坐不上去,最后还是抱着神宗一起才坐上了皇位。

自此之后,张居正开启了专权误国的历程。当时李太后将神宗的教育和朝政都交给了张居正处理,张居正只教会年幼的神宗写一个"斩"字。凡是需要神宗审批的奏疏,张居正只让神宗写斩字。他与宫中太监孙凤勾结,朝中大臣的生杀予夺都由自己决定。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祸患宫闱,与神宗身边的宫女不清不楚。有一次张居正与宫女竟然直接在神宗的龙床上行苟且之事,结果被李太后正好撞见。张居正找了些借口混了过去,不过李太后对他的不满越来越重。

当时有镇东辽王当朝历数张居正的罪过,甚至与张居正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最后的结局是张居正矫诏给辽王安了个罪名,将其处决。

后来随着神宗皇帝逐渐成年,他也意识到了张居正专权的祸患,救驾之臣海瑞开始登场。

一天早朝,神宗皇帝对朝臣们说自己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希望大臣们给解读一下。梦境中,神宗在御花园饮酒,看到文臣朝班中走出一人,身材长大,手拿弓箭对着神宗的头上就是一箭射来。神宗见左右无人救驾,急忙飞身而逃,但见前面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人,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一阵狂风将此人吹到了神宗面前。神宗看此人满面瑞气,口称:"万岁不必惊慌,有臣在此保驾。"至此,神宗忽然惊醒。

神宗于是问大臣们:"长人弓箭是什么?红袍纱帽者又是什么人?众爱卿为朕解梦。"

其实大家都知道,手持弓箭的“长人弓”自然就是老张张居正,但是摄于张居正在场,无人敢于回答。眼看神宗皇帝脸色不悦,左班中闪出一人,乃是给事中孙成,他说长人手持弓箭是奸贼之姓,日后必知;大“海”有船,船中之人满面“瑞”气,必是海瑞无疑;孙成曾经当过操江御史,是保驾忠臣。

孙成刚说完,张居正急忙上奏,说海瑞已经去世三年了。神宗听闻,不觉叹息不已,忙派人前去为其祭祀。

当时的海瑞早已经致仕在家,却未曾死,正安享晚年。等钦差祭祀之人前来,海瑞早已侦知朝中情形,于是假装摆出灵堂,摆出已经去世的样子,暗中则带着仆人悄悄进入北京城,朝见皇上。

海瑞入京虽然出乎张居正意外,但是张居正宫中有内应太监孙凤。他一方面阻止海瑞面见皇上,一方面又编了些借口不让神宗早朝。就这样连续四五天,海瑞不得朝见神宗。后来神宗觉得事情不对,坚持要上朝,海瑞才得以与神宗相见。

神宗于朝堂上见到海瑞,也是大吃一惊。海瑞当朝便上奏了张居正六大罪状。

张居正坚决反击,说海瑞惊扰圣驾。双方间你来我往,不可开交。神宗当时虽然对张居正有些不满,但是碍于张居正的气势,还是不敢公然撕破脸皮。神宗觉得两人按律都应当斩首,但念两人都是功臣,此事就这样互相抵消,不了了之。

海瑞多次上疏无果,决定去请杨家将帮忙

海瑞在京期间,多次上疏揭发张居正,但是都被张居正压了下来。海瑞的难缠之名,神宗也有体会,他担心会激怒张居正,于是便准备赏赐他些银两,让他回家养老。可是海瑞自有其应对手段,神宗无奈,只得任了他一个无官无印的耳目官,这样他就不可以上朝了。不料海瑞仍然上朝如故。

但是海瑞在京中的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而张居正仍然专权如故。一日,海瑞对门生说:"若皇上又不将他治罪,老夫便去召杨家将来。"随后他写了一封信交给门生林天佐,命他到佝偻山请杨令婆拨调杨家将前来京城。

就这样林天佐一路打听,终于在别人的指点下来到佝偻山。当时的杨家将仍然保持有强大的兵力,日日操练不断,府中设有天波楼,由杨老令婆为家主。林天佐到了之后,他们听说是海瑞海大人派他前来的,礼炮三响,列队欢迎。

在看了海瑞的书信之后,杨老令婆决定派杨豹、焦天二将率领杨家将从潼关前往北京城。书中的海外其实是在太行山,这也是另一雷人之处。

就这样大军起动,很快便占领了潼关。之后,杨老令婆又写了一封奏疏给神宗皇帝,说明发兵铲除奸佞的缘由,矛头指向正是张居正其人。

当时神宗接到奏疏,嘴上不说,心中却是非常高兴,嘿嘿,想睡觉来了个枕头,终于有机会除掉张居正了。他与大臣们商议应该如何做,海瑞等几位大臣联名上疏,保证杨家将不会侵害大明朝。不久,杨家将兵围北京城。

得到消息的神宗皇帝仍装模作样的派遣将领前去对战,结果纷纷不敌。这时海瑞提议,将张居正之子张茂修绑缚送至杨家将前,让他代父受过。神宗皇帝没有意见,张茂修就这样被锦衣卫绑至杨家将军营,杨家将当着城门百姓的面,将张茂修咔嚓了。

可是此事仍然没有消除杨家将们的怒火,他们强烈要求张居正伏法。神宗皇帝正在无奈之时,李太后传出懿旨,说张居正打理朝政,有过也有功,姑且查抄其家产,将其免官放归。

神宗皇帝当然不情愿,于是请海瑞想想办法。海瑞提议,做一个双层棺材,将张居正的家产放在上面,张居正则假装死亡,躺在棺材下,财产献给杨家将。他们看到张居正已死,兵围必解;这样一来,杨家将们的要求既能够得到满足,张居正也得以保全。

神宗皇帝思考再三,觉得这样最是合适,于是便依此而行。其实在背地里海瑞早已经跟杨家将们打好了招呼。就这样,杨家将看到张居正已“死”后,又得了钱财,遂主动退兵,仍然回到佝偻山。张居正则被罢黜归家。海瑞功成身退,回家养老。

“忠义”是古代小说的主流观念,海瑞等人,已不属于历史

海瑞、杨家将这些人物在百姓眼中都是清官、正义的代表。为了突出小说的戏剧效果,他们把不同时代的两者都集中到了一起,上演了一出忠臣良将斗权臣、保明主的大戏。这跟其他的忠臣孝子小说其实是一致的观念,毕竟忠臣孝子是古代民间故事的主流思维。

除了海瑞、杨家将,还有像岳飞、隋唐英雄、关羽、张飞、宋江等这些人物。他们已经不再属于历史,甚至也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符合这种观念下的一个个故事。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朝代观念,所以可以随时放在一个个故事中,揉来捏去,结合成各种传奇小说。

只要百姓喜欢听,听得过瘾,事实是否与史实相符合,早已经不重要了。也就是在这个逻辑之下,现代社会出现了各种架空历史的穿越小说。什么处于后世可以召唤前朝的名将,什么当代的技术可以用在古代之类的,纷纷捡起了古人玩剩下的梗。

别看这些小说与史实出入太大,实际上古代的百姓掌握的“历史”知识,主要就是从这些小说中获得的。直到现在,也没有本质区别。很多历史剧基本上都已经颠覆了历史,但是观众仍然是以之为标准来认识历史。 与真正的历史著作相比,大家还是更愿意接受这样“被创造”的剧集或小说。

其实张居正在万历年间的很多改革措施,老百姓受益非常大。他主要针对的还是些大地主、缙绅等。

但是张居正在民间的形象嘛,从这个小说中就可以看出,其“奸佞”程度简直与严嵩、刘瑾等人没有太大区别。

《明史》评价他败亡的原因是“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说白了就是张居正做了本该皇帝应该做的事,行使了本该皇帝独有的权力。有了这种过错,即便他做了多少对百姓 、对朝廷有益的事,都是“奸臣”。

观念是有水位的,朝廷的观念、儒生们的观念是这样,百姓的观念也受到了影响。

这无疑是一种悲哀,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雷人穿越文学的作品背后,其实也掩藏了很多历史真相——而这,恰是更大的悲哀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