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子牙“下刀屠牛,上刀屠国”(读书劄记)

 淮上风 2021-01-10

​       在屈原的《天问》里,保留了许多先秦时期的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一些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已很少有人提起;或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已被引伸为其它的意思了。如“一蛇吞象(巴蛇腹象)”的故事,原本就是个传闻,说巴蜀地区有巨蛇,吞吃一头大象,三年才能排出大象骨头。今天我们往往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这种现象,我们在阅读古籍文本时经常会碰到。

(《天问天对注》书影)

       再如,屈原在《天问》里的“鼓刀扬声”典故:“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   ”肆,类似今天的集贸市场、店铺。后,人君的意思,这里特指周文王。

       据东汉王逸说:吕尚(即姜子牙)没发迹时,本在集市上杀牛卖饭赚钱糊口。话说有一天,周文王西伯昌来集贸市场“视察”、见一屠夫奋刀砍肉的动作与众不同,但见那牛肉随着刀鸣光闪,顷刻间便髀解髋离(“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离骚》),周文王很好奇,

把屠夫浑身上下这么一打量,觉得这屠夫相貌轩昂,虽说穿的是旧衣短褐,而人却显得器宇穆穆,像是个有德有才有抱负的人。说真的,这须得像周文王这样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的出来,我等之辈还真看不出来呢。

       “嗯,~~~此人应该非等闲之辈。”周文王想到这,忍不住向前搭讪道:“好刀法!”那屠夫闻声放下刀,长叹一声:“可惜啊!空学的一身“上刀屠国”法而无用武之地,整天介唯舞弄这芸芸众生皆大欢喜的“下刀屠牛法”。说余的“上刀屠国法”大而不实,没有实用价值,故而,余只能置“上刀”于隅隈处任其白白生锈矣!”周文王闻听大喜,立刻车载屠夫一起回宫,擢用他为宰辅重臣。结果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像支解牛的髀髋骨般地轻而易举地“支解”了商朝。

      “鼓刀扬声”的故事一方面褒扬了周文王不仅具有识别“千里马”的卓识眼光,而且还有“不拘一格举人才”的果断魄力

       同时,该故事也告诫我们单靠夸夸其谈、“浪得”来的“虚名”招摇过市是不行的,迟早会露马脚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没有那个“金刚钻”,是揽不了这个“瓷器活”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书影)

        今天,这个“姜子牙奸(奸,同“干”,干谒之义。)周西伯”的故事已被“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所替代,“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比喻自己心甘情愿地上圈套;或者比喻做两厢情愿的事;也可以这么理解:“宁愿直中取,不愿曲中求。”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吧?——个见。自然,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普及,应该是搭了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的“便车”。

        《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音chi,同“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具归,立为师……”

       由于《封神演义》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缘故,因此“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便渐渐地家喻户晓起来,而“鼓刀扬声”;“下刀屠牛,上刀屠国”的故事则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古书旧刊(淮上风)

GSJK196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