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金色年华554 2021-01-10

汉末群雄系列之臧洪(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臧洪重大事件之四——受命出使刘虞,半途袁绍留用

初平二年(192)左右,张超没有回到自己的地盘广陵郡,而是留在哥哥张邈的陈留。看起来张超并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他派臧洪北上幽州联络大司马、幽州牧刘虞。

不曾想臧洪走到河间国,正逢袁绍与公孙瓒交兵,两军交战激烈,臧洪无法继续前进。听说臧洪在自己地盘上,袁绍爱才之心顿起,立即召见了臧洪,将其留在自己身边。不久青州刺史焦和去世,袁绍便派臧洪接任。

这焦和是个大草包,当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青州黄巾军趁乱而起,焦和不敢应战,只会求神卜卦,把平叛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乎青州局势愈发混乱,也造成青州黄巾愈演愈烈,甚至多次袭扰徐州、兖州。

臧洪接过这个烂摊子,软硬兼施,用两年时间把青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大规模的叛乱消失不见。正是在臧洪的治下,青州逐渐成为袁绍的势力范围。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读到这里有人会发出疑问:臧洪明明是受张超派遣去见刘虞,怎么中途改换门庭加入袁绍阵营了?

这件事要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臧洪作为关东联军成立誓词的宣读人,在一众诸侯畏首畏尾时挺身而出,表示他是心怀国家、忠于汉室的人。臧洪的身上有着维护传统秩序的强烈意识。袁绍作为联军盟主,匡扶汉室的口号喊得山响,臧洪在未识破袁绍真面目之前,加入袁绍势力无可厚非,在他看来只是换一种方式为挽救汉室做贡献而已。

第二,袁绍父亲袁逢对臧洪父亲臧旻有提携之恩,某种意义上臧洪也是袁氏门人。在汉末乱局初期,各种势力之间还不是特别壁垒分明,人才的跳槽非常普遍,只要不像吕布那种杀旧主的行为,并不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

第三,张邈与袁绍矛盾之深众所周知,那么张超与袁绍肯定也不会走近。作为张超的使者,臧洪落入袁绍手中自然情况不妙。可以想见当时臧洪其实没有选择空间,几乎可以肯定袁绍不会放臧洪走。当时张超毕竟也没有什么危险,臧洪无奈之下只能服从袁绍安排。毕竟青州刺史也是重要位置,等于臧洪一跃升级成与原老板张超同级别的人物了。

在袁绍与公孙瓒的争斗中,公孙瓒也任命了自己的青州刺史田楷。所谓“群盗奔走”,实际是袁绍势力在青州的不断扩张,公孙瓒势力不断收缩的过程。

就在袁绍与公孙瓒在青州拉锯时,兖州却发生一件意外,吕布来了。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臧洪重大事件之五——东郡太守

兴平元年(194年)夏,兖州突然局势变幻,各郡县纷纷改旗易帜倒向吕布,曹操只剩三座城池坚守。作为盟友,袁绍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派出臧洪前往兖州担任东郡太守,治所设在东武阳。

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曹操任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治所在濮阳,随着濮阳被吕布占据,曹操丢失了东郡。袁绍派臧洪进入东郡,既可以牵制吕布帮助曹操,又可以得到地盘上的实惠,一举两得。

这里出现一个矛盾点。袁绍明显支持曹操,而张超当然是吕布、张邈的同盟,臧洪此时的内心不知是何感想。虽然此时臧洪还未与曹操、吕布之间的战争发生直接关系,但迟早要面对如何对待张超的问题。也许臧洪心中在默默地为张超祈祷吧,希望吕布能获胜,否则自己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抉择。这是臧洪加入袁绍之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局面。

从袁绍的角度,早就把臧洪当做自己的属下,并不会有任何担心之处。这很正常,毕竟臧洪已经为袁绍兢兢业业做了两年青州刺史,天下人都不会觉得臧洪还会与兖州之乱扯上关系。

然而,事实总是与理论分析有偏差。任何事件发展的走向,单靠理论我们确实可以得出貌似最合理、最合逻辑的结论,这便是理性。但现实结果总是有偏差,甚至会南辕北辙。因为人不是冷酷的机器,人的感情因素在任何事件中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便是感性。感性因素一旦突破临界点,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将脱离理性轨道。臧洪后来的作为,便是绝佳例证。

兴平二年(195),曹操击败吕布重新掌控兖州。张邈随吕布撤往徐州,张超则留在雍丘保护全家老小。曹操对张超当然恨之入骨,派兵迅速将雍丘团团包围。

张超虽然自知在劫难逃,但整个家族都在这里,也只能拼命撑下去。张超对部下说道:“如今这种局面,只有臧洪会来救我了,相信他一定会来的。”当时袁绍与曹操关系紧密,而臧洪又是袁绍部下,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关系,臧洪怎么可能违背袁绍来救援呢?

张超也明白,解释道:“臧洪是天下少有的义士,终究不会违背初心,一定会来的。如果他没有出现,那必然是因为袁绍出面阻止,使臧洪不能及时赶来。”

所谓知己,不过如此。臧洪刚得知张超被曹操包围,急的号啕大哭,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命令手下部队做好出发准备,又跑到袁绍面前请求袁绍出面干预。

《三国志·臧洪传》载: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

张超是张邈的亲弟弟,张邈又是袁绍欲除之而后快的人,曹操则是自己的亲密盟友,两相对比,袁绍显然不会为张超而得罪曹操。可臧洪非常激动,摆明了袁绍不支持,自己就单干的态度。无奈之下袁绍将臧洪给关了起来,不准他回到东郡。

雍丘毕竟是小城,无法守太久,三个月后曹操便攻破城池,并将张超、张邈全家灭族。

公平地说,袁绍对臧洪其实很不错,没有因为他之前的激烈举动进行处罚,只等曹操灭了张超,觉得事情已成定局,臧洪只能接受现实,便把臧洪放了出来,仍然官复原职。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臧洪重大事件之六——千言长信,痛批袁绍

袁绍希望兖州战乱就此翻篇,可臧洪接受现实了吗?没有。史书原文“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兴平二年(195)年底,刚回到东郡臧洪便宣布脱离袁绍自立,公开断绝与袁绍的一切来往。

袁绍当然很愤怒,于是派兵进攻臧洪的治所东武阳,很快将臧洪包围。臧洪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到东郡时间不长竟然深得人心,面对袁绍大军围攻坚守一年,仍然相持不下。

袁绍命陈琳写劝降信一封,射入城中。这个陈琳便是后来写出著名的讨曹檄文之人,信中为臧洪分析了当前形势,并对臧洪公然反叛的行为进行批评。史书原文:“喻以祸福,责以恩义。”这是典型的袁绍做派,劝降时还不忘以君臣之义指责对方。从这些小细节上能够看出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差距,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陈琳的书信原文已不可考,但臧洪的回信被《三国志》、《后汉书》保留了下来,并附在臧洪传记之中。全文超过一千字,详细地讲述了臧洪反叛的根本原因。

臧洪表示自己跟随袁绍的原因是“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也就是响应盟主号召,出于匡扶汉室之目的。

然而,后来臧洪便发现袁绍并非真心匡扶汉室,而是以此为旗号壮大自己的势力。

信中原文“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

这段话可谓一千几百字长信之关键句,点破了袁绍“欲一统山东”的实际目的,并表明这是“主人”袁绍的目标,不是臧洪等“游士”的期望。

这里最后一句臧洪的意思是因为吸取前人的教训,自己才不会投降,非要死战到底。信中以三个有功于袁绍却没有得到好下场的人为例,是因为看到他们的结局臧洪才认清楚袁绍的真面目。这三个人分别是张景明、吕布、刘勋。

景明是字,张景明大名已不可知,是当年帮助袁绍说服韩馥让冀州的功臣之一,最后“旋时之间…受夷灭之祸”。刘勋,是虎牙将军,在袁绍起兵之初给予了很大帮助,最后“輙僵毙麾下”。这两人的事迹不详,但也能看出袁绍刚愎自用,滥杀功臣。

还有吕布,“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臧洪认为吕布杀死董卓本是功臣,投奔袁绍后请求给他增兵,就算不给也不至于获罪,甚至还派人追杀,差点就杀死了吕布。

正是袁绍对待上述三人的态度,使臧洪冷了心。

臧洪通篇信中尊称袁绍为主人,称自己为仆人,貌似感恩旧主,但通读原文便能发现信中对袁绍指责极为激烈,毫不留情面。所谓主仆称谓,不过是对袁绍的一种讽刺。最后还不忘提醒袁绍:北面还有张杨、张燕、公孙瓒这些人虎视眈眈,“北鄙将告倒县之急”,主人你可得多加小心啊!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臧洪重大事件之七——死守孤城

袁绍看了这封貌似感情真挚,实则阴阳怪气讽刺自己的信,当然怒火中烧,马上派兵加紧攻城。

东武阳城已被包围一年,城中粮食已经消耗殆尽,孤身奋战的臧洪又没有援兵可以期待,感觉到失败已成定局,臧洪对部下们说道:“袁氏无道,图谋不轨,又对我的旧主张超见死不救。我臧洪出于大义必须去死,但你们是无辜的,趁着城还未破,带着家小出城去吧。”城中军民纷纷哭着回应,全都表示愿誓死追随臧洪。

粮食吃光了,守军们就捉老鼠吃,老鼠后来也没了,臧洪的主簿拿出私藏的三斗米,煮粥来给臧洪喝。臧洪叹气道:“我怎么能自己吃啊!”把粥加水重新煮成很稀的状态,分给将士们充饥。这让然不够吃,臧洪最后杀死了爱妾把肉分给了将士们。已经奄奄一息的人们不敢抬头看臧洪的脸,痛哭着分食人肉。

《后汉书·臧洪列传》载:“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已经到人吃人的地步,守军再也没有力气守城。不久袁绍终于破城而入,生擒臧洪。

袁绍素来好大喜功,加上终于获胜心情大好,有意对臧洪网开一面。袁绍派人用许多帷幔布置了盛大的会场,召集诸将见臧洪。袁绍问:“臧洪,你真是太对不起我了!今日如此,你服还是不服?”

这种话一说,大家都能看出袁绍有意给臧洪台阶下,如果臧洪服个软,完全能保住性命,以后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但臧洪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显然不会苟且偷生,臧洪把袁绍狠狠地痛骂一通,最后喊道:“我就恨自己势单力薄,不能杀掉你为天下报仇,服什么服!”

袁绍没有办法,只能杀掉了臧洪。人群中突然有人站出来痛骂袁绍,袁绍一看,原来是臧洪的部下东郡丞陈容。早先陈容被臧洪派出去,因故留在了袁绍军中,眼见主公惨死,再也按奈不住,只求与臧洪同日而死。

在场的袁绍部下们纷纷叹息:“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先前臧洪曾派出两名部下突围向吕布求救,回来时得知臧洪已死,这两人便冲入袁军阵中战死,甘愿随臧洪而去。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结语

臧洪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义士与割据势力之一,在两部正史均有长篇传记的情况下没有被《三国演义》提到哪怕一次,是不正常的。这当中有着显而易见的原因。臧洪的事迹是否值得称赞虽有争议,但这个人本身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放在小说中进行适当加工完全可以非常出彩。

究竟为什么罗贯中对这样的重要人物只字未提?

笔者认为是为了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毕竟臧洪在汉末群雄中有个近乎于独一无二的特点,那就是他与曹孙刘三家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即便是他打算救张超势必要与曹操为敌,但最终没能成行,两人的关系中间被袁绍切断了。

如果突出臧洪反袁绍这段故事,与演义的故事显得脱节,毕竟小说中的袁绍虽然很平庸,但因为帮助过刘备,又对抗过曹操,其总体形象仍然偏正面。臧洪反抗偏正面形象的袁绍,会拖累刘备投靠袁绍的正当性。

而且臧洪在正史中是天下间难得的义士,既讲仁义又忠于汉室又是一方诸侯,这个形象与刘备太过重复。为了给主角之一刘备在前期增加戏份,罗贯中杜撰了不少情节,如果再写臧洪,会冲淡刘备的人物形象。

反之,把臧洪从演义中拿掉,也丝毫不影响主线故事推进,不会影响曹操、刘备的情节走向,那还不如干脆不写。

事实上臧洪的行为到底合不合适、恰不恰当,在当时就没有统一意见。

需要注意的一点,《三国志》中称臧洪为义士并且特意大书特书,很重要的因素是臧洪反抗袁绍,又没有与曹操实际敌对。曹操最有威胁的敌人当然是袁绍,官渡之战后又用了足足七年才平定袁家地盘,可见过程之艰难。四世五公的袁氏影响力根深蒂固,所以反对袁绍是曹魏的政治正确,必须长期宣传。陈寿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对臧洪的判断必然受到影响。

裴松之注引东晋历史学家徐众的《三国评》认为:“袁亦知己亲友,致位州郡,虽非君臣,且实盟主,既受其命,义不应贰。…洪本不当就袁请兵,又不当还为怨讐。…何必誓守穷城而无变通,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良可哀也!”

裴松之特意引用这段评语,其实也在委婉的表达他的观点。显然,裴松之与徐众对臧洪的看法与陈寿毫无保留的褒扬有很大不同。所以关于臧洪的争议,古代与现代价值观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笔者在读臧洪回复袁绍的信件中,臧洪通篇强调袁绍表里不一,嘴上匡扶汉室实际暗藏野心,而且对功臣不念恩情,杀伐无度,刻薄寡恩等等。基本都在批评袁绍,至于张超,几乎没有提及。显然臧洪心中也知道,虽然袁绍在为非作歹,但张超干的事情也称不上正义。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下)

所以说,臧洪的义,终究是小义,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愿同生但愿共死的侠义。为了一位知己搭上全城百姓性命甚至做出,杀死爱妾分给将士笼络人心这种道德绑架的事情。东武阳几千军民之死,臧洪难辞其咎。臧洪抛弃了匡扶汉室的理想与大义,不顾一切为张超报仇,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君臣大义之上,笔者个人并不认为值得赞扬。

臧洪的选择与结局令人遗憾,臧洪丢掉了性命,袁绍失去了重要部下,是双输的结局。臧洪的事迹已经讲完,但汉末群雄仍将陆续登场,感兴趣的话就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