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因为其悲壮的过程和重要的战果,成为了国人心中的丰碑。在新兴里,第9兵团围歼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更是成为了抗美援朝走向胜利的标志之一。当然,这场战役也留下了诸多疑问:为何第9兵团会遭遇远超战斗伤亡的冻伤减员?'冰雕连'的真实历史原型是谁?志愿军在长津湖付出如此巨大牺牲,却没有全歼美国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在网络上掀起过不小的争论。 长津湖一代地形 其实,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造成第9兵团冻伤减员严重最直接的原因。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它位于咸镜南道盖马高原的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该地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茂密、道路弯曲狭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冬季日平均气温可达到-30℃左右。在1950年11月,朝鲜北部又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寒流。美军在战斗结束后的总结报告中记载,在长津湖地区,他们观测到的正午时分日最高气温仅为-25℃至-20℃,凌晨的最低气温竟然低至-45℃至-28℃。 尽力补充棉衣 尽力补充棉衣 第9兵团入朝的过程确实非常仓促,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在近日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就有这样一个桥段:在火车停站的间隙,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带队紧急为第9兵团补充棉衣。因为时间紧急、物资有限,负责搬运物资的战士们甚至脱下自己的棉衣塞到车上。这个桥段在历史上也真实发生过,但是第9兵团入朝作战时下属有第20军、26军和27军三个军。所以具体到各军,在入朝准备时间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最先入朝的是20军。早在1950年9月20日,20军就接到兵团的命令,结束了为解放台湾而进行的海上练兵。10月6日至7日,20军由上海开拔,并于10月14日抵达山东兖州整训。11月3日,第9兵团司令部命令20军前往吉林梅河口集结,各部自4日零时开始上车。然而战局迅速变化,11月6日志愿军司令部临时更改计划,要求第9兵改在吉林辑安(今集安,后略)和临江入朝。此时兵团前卫27军已经抵达辽宁安东(今丹东,后略),所以决定将后卫20军改为先锋,第59师和59师在抵达沈阳后,立即改道向辑安前进。11月12日,20军全部入朝。 紧随20军入朝的是27军。1950年10月1日,根据第9兵团司令部命令,27军自7日起自浙江平湖一带经铁路运输至山东泰安、大汶口地区。10月27日,军委密电27军赶赴吉林辑安。11月1日起,27军各部陆续开拔。然而11月3日先头的79师在途径吉林通化时,又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紧急电令,要求改道安东入朝。在改变梯队顺序后,11月5日80师、81师由安东入朝。可战况又有突变(英27旅南撤),命令又改回前往东线。于是已经过江的27军又折返安东,于11月9日起运临江。11月10日,32军94师调归27军指挥,到了11月12日27军各部才全部入朝。 最后入朝的是26军。1950年10月8日根据第9兵团司令部的命令,26军解除攻台准备任务。从10月17日起,26军各部分批北上,并于10月25日抵达山东滕县做临战准备。11月5日接到兵团命令后,26军各部于8日和9日陆续开运,至12日全部抵达辽宁抚顺。短暂停留不到一周后,11月17日,26军分批离开抚顺,于19日夜间在临江步行渡江。全军在11月22日进入预定作战地域,并于11月25日参加战斗。 位于吉林省临江的鸭绿江大桥 相比于20军的马不停蹄,后续的27军和26军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根据各军军史记载,20军出发前仅配备华东规格的2市斤重的棉衣。由于计划改变,58师和59师没有来得及接受棉衣就先行入朝,军直、60师和89师也因为停站时间太短,仅补充了少量棉帽和大衣,也没能领取足够棉衣、棉帽、手套、棉皮鞋。在入朝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轻装前进,有的部队甚至将大衣、背包留了辑安。 27军抵达东北时也穿着华东规格的棉衣。不过,经过临时补充,大部分领到了棉大衣,但是仍然没有配齐,棉皮鞋有20%左右的缺额。与20军的情况类似,在入朝后的开进途中,有的部队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而轻装,卸下棉被和给养。26军军史记载较为笼统,不过情形与27军类似。 在1950年11月30日,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中,有更加详细的记录: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从兵站转交物资,到各军、师、团的后勤部门把东西发放到每一位指战员手中,都有一个过程。东北军区后勤资料与20军统计的入朝过江时的情况并不矛盾。 在27军的作战总结中,有这样一则教训:
这一点结合军史的记载来看,刚好对上了。而且,在总结中20军80师还特别提到:
这样看来过江的时候轻装的部队多半就是他们。在兵团序列最后入朝的26军的情况也与27军类似。 结合第9兵团各军入朝时的员额分析。在入朝时,20军有50600余人、27军有50501人、26军兵力超过50000人。对照上述材料简单计算一下,以过江的时间节点来看,在棉衣的问题上:20军缺口最大,棉衣的到位率不足七成;而26军和27军的按照一人一件棉衣或者两件棉背心算,尚能保证人人有份。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20军在投入战斗之前的运动过程中,就已经冻伤减员严重,而晚一些入朝的27军和26军的情况要好不少。 在向前线机动的过程中,虽然有美军空中侦查和狂轰滥炸的干扰,志愿军的后勤部门依然在尽一切努力为第9兵团的参战部队补齐装备。部队也不是在完全没有任何补充的情况下强行投入战斗的。 志愿军的冬装 在20军的战斗总结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足以说明问题:
但同时又补充到:
在《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中,对随后入朝的27军的物资分发情况记载如下:
结合以上资料可以知道,到了11月27日第二次东线反击战斗打响的时候,参战志愿军部队的棉衣至少补齐了。真正对部队战斗力造成毁灭性影响的,其实是棉鞋和手套奇缺——手冻伤了打不了枪,脚冻伤了走不动道。除了冬装不足的因素,第9兵团大部分干部战士是南方人,对于极寒环境下作战缺乏经验,盲目轻装也是导致冻伤损失巨大的另一个原因。如果说穿的问题还能勉强凑合的话,那吃的问题就更大了,而且这才是导致严重冻伤减员的最主要原因。 美军MRE系列即食口粮(白色包装为极寒地区的MCW脱水战斗口粮) 尝试各国的MRE(Meal Ready to Eat)军用即食口粮,是现在军迷朋友们的一大保留节目。食品是能量的来源,越是寒冷的地方,人每天需要摄入的热量就越高。今天各国的即食战斗口粮,多是以气候环境来分类,有普通、高原、舰艇远航、极地等多个不同类型。 以目前美军配发的极寒地区脱水战斗口粮MCW(meal cold weather)为例,每包可提供1570千卡(也称大卡)热量,成分配比为15%蛋白质、35%脂肪、50%碳水化合物。根据美军作战规定,这种口粮每人每天发放三包,总计可提供4710千卡热量,能充分满足在极寒山地和北极地区的生存要求。 不过大家要注意一点,无论是现在美国的寒区口粮,还是我军现在的高原单兵食品,都是采用冻干复水技术,通俗的讲就是在吃之前需要用开水泡发。可是在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我们的志愿军指战员哪里喝得上开水?面对横行霸道的美国飞机,但凡地面上露出点炊烟火光的,那重磅炸弹就会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这里引用一段节选自1950年12月22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张平凯做出的《东线后勤工作的检讨与意见》(部分词句有语病,尊重原文未作修改)中的叙述以说明问题:
正在吃炒面的志愿军战士 在御寒衣物不足和热量摄入不够相叠加,部队冻伤减员情形令人触目惊心。报告中对此这样记述: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志愿军指战员冻伤手脚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张平凯报告中提到炒面,可以说是志愿军的神器,因为它本应该是减少冻伤减员的“好东西”。1950年11月,第9兵团27军和26军领到的炒面,是最初版本,它是按照70%面粉掺入30%大豆、高粱、玉米等杂粮制作的。当时志愿军的口粮标准大约按照每周20市斤计算,折合下来,平均每天大约3市斤。炒面的标准食用方法,就是用开水冲着吃。按照标准面粉的比热量为3440千卡/公斤粗略计算,每天如果按照3市斤炒面正常食用的话,提供的热量也还说得过去。 可是,因为没有开水,志愿军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这么吃下去,不仅得不到多少热量补充,还会引起口腔粘膜冻伤,继而引发严重的口腔溃疡。而且,就算是炒面,在部队向预定地域机动的过程中,也已经供应不上了。 从部队过江到抵达作战地域,20军和27军用了10天,26军因为投入战斗的地方在分水岭以南,道路条件相对较好,只用了3天。以各部出发时携带的口粮计算,最先进入战区的20军和27军部队最少也有大约三天的断粮时间,长的话甚至能达到五天。再考虑到最早入朝的20军连炒面都没有(带的是炕的大饼、馒头、窝窝头等干粮),这些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里,硬地跟石头一样,都没法吃下去。他们的减员情况更严重,这也在情理之中。 美国军教片中展示的美两军被服的差异 防寒被服迟迟不能补齐,食品供应不上导致前线部队断粮,问题的症结还不在物资不足上,而是物资根本送不上去!当时在朝鲜境内的二线兵站和国内鸭绿江沿岸的三线仓库里,有堆积如山的物资,粮食、弹药、被服样样不缺。可是讽刺的是,前线缺衣少食,我们却有大量物资堵在路上,甚至影响了车辆的通行。 因为后勤部门没有充分调查道路交通情况,对运输往返里程、道路通行能力不够了解,车辆的编组分配也不合理。这不仅造成沿途道路堵塞,而且遇到铁路、公路一处被炸中断就全线失灵。 此外,后勤部门对部队的物资需求也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分析,只要前线一来电报要物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盲目往前送。受到国内战争时期的习惯影响,认为'打仗首先送弹药',而且没有分析该送什么种类,也不管前沿兵站的转运能力。结果出现了沿途物资淤积,铁路公路倒转不及的问题。 后勤部门也没有做好就近调度。例如负责东线物资保障的四分部,战前本应该为二十军补充粮食和被服,但是因为机关不健全、运力严重不足(仅有50辆可以跑长途的汽车)、缺乏计划,结果失去时机,未雨绸缪变成临阵磨枪。 前线部队的运输也缺乏规划,导致保障力量不足。有的物资送到了军里,却迟迟分发不到各师、各团。而有的部队在打响战斗之后就催促弹药,战斗临近结束,弹药尚有富余时,又改要被服、食品,引起后期部门调度混乱。 最后,敌人的空袭破坏也很严重。志愿军入朝时共有1300多台汽车,一星期内即损失217台,其中82.5%被敌机所炸。入朝15天损失的运输汽车占比达48%,入朝最初20天损失汽车600辆以上,至第二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全军只剩下汽车260辆,导致仅有占发运总量25%的粮食运抵前线。 美军空袭朝鲜北部铁路线 后勤的一系列问题叠加到一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严重减员的发生。'冰雕连'的震撼传说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不是孤例。在第二次战役东线的战斗中,第9兵团有三个连队竟然成建制在战斗中冻死。他们是20军59师177团2营6连、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和27军80师242团2营5连。其中,20军59师177团2营6连125名指战员牺牲在西兴里阻击战中,60师180团1营2连牺牲于黄草岭附近的1081高地。而根据美军战史记录,在1081高地的战斗中,其陆战1师1团1营作战伤亡只有47人,冻伤却达到了190余人。严寒的天气甚至强如美帝也可能吃不消。在11月30日至12月2日于新兴里围歼美步7师31团的战斗中,27军80师242团2营5连在冲击中因为受到美军火力压制,于是在冰面上卧倒,结果全连呈战斗队形被冻死,仅剩下一名掉队的战士和派去团部报信的通讯员幸存。 围攻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的战斗经过 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战斗中,志愿军第9兵团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伤亡代价。根据1951年3月的统计报告,整个第9兵团在二次战役中:
注意,这里统计的只是住院治疗的部分,还不包含症状较轻留队治疗的。 根据20军、26军和27军的战史与作战总结,我将整个战斗的伤亡情况整理如下,并为便于对照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 注释:*26军和27军战史没有详细区分伤亡,为便于对比此处阵亡数字按20军阵亡率推算 按照各军军史记录, 20军毙伤敌6000余人,俘敌600余人,而26军毙伤俘敌2000余人,27军毙伤俘敌5065人。根据美军自己的统计,陆战第1师在长津湖一役中的伤亡就达到了11400人以上。 整个来看,在长津湖方向的战斗中我方敌方的伤亡比几乎达到了5:1,但纵观整场战争,中、朝、苏方面与'联合国军'及南朝鲜伪军的伤亡比其实是占优势的1:1.46,这样看来长津湖的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然,战斗的胜败从来不是用双方的伤亡来衡量。 经过二次战役,我们在东线把美帝国主义赶出了朝鲜东海岸地区,这也为后续战斗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在战略上是毫无疑问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我们顺势拔掉了元山港这颗敌人埋在侧翼的钉子,使我们避免了像仁川登陆一样被敌人拦腰斩断的危险。正是有了第二次战役东西两线的巨大胜利,才使得我们能在接下来的第三次战役中越过三八线,解放汉城。 朝鲜半岛形势 国内革命战争本质上依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而抗美援朝战争与此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首次高技术局部战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技术局部战争,首先拼的就是后勤。在解放战争中,依靠就地动员筹措,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胜利,这些在朝鲜战场是复刻不了的。因为,我们的一切吃穿用行和弹药消耗,全部要从国内运输。我们的敌人拥有海陆空全面立体优势。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习惯,以全新的方式迎接挑战。 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斗的经验教训,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过程中交出的学费。这样的学费,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中还有很多。用鲜血和生命交学费是悲痛的,但是不正视差距、盲目自大是可耻的。正是因为我们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学习战争,彻底放平身段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军事民主,才最终一步步强大起来,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