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的三度空间多样性

 览群书观世界 2021-01-10
            摘要:艺术史上有许多形式上的探索。在对艺术三度空间的解读中,中西方也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些的存在很经典,同时也有很多存在的很短暂,它们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彻底推翻主流、推翻古典并取而代之,而是告诉你,艺术还能这样,形式还能这样探索,这种形式探索到极致是这样的。本文就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中概括成为三类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三度空间;透视;形式
  艺术的三度空间,指的是由长度、高度和深度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而关于艺术三度空间的的表现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古埃及的正面律,即垂直投影法;一种是西方的透视法;另还有一种就是中国特殊的绘画原则,被现代人称之为“散点透视”。从古埃及画法到透视法,从“观看”的方式不同到对自然的态度不同,绘画的发展在东西方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透视”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方式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艺术简化的不同理解,或者说是不同人不同的视觉与思维方式。至于哪一种是最佳形式,就要取决于观看者个人的观点。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视知觉的真实性,展现了艺术的不同表达。
  一、古埃及的正面律:程式化和稳定不变的法则
  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巴比伦人、古希腊人以及伊特拉斯坎的艺术再现形式都是相似的。这种“侧脸,正面肩”就是埃及艺术程式中最著名的“正面律”。“正面律”集中体现了埃及人对庄严和稳定的热爱。这种独特的艺术定律是与埃及人特有的空间理解方式息息相关的。在古埃及人的艺术作品中,绝大多数没有近大远小的表现,几乎都是呈平面排列,这点和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很相象。画面呈横带状的排列结构,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内容一目了然、清晰明确。人物以按照尊卑来确定位置和大小,构图充实,不留空白,重要的事物必大于次要的事物。他们很在意构图中的视觉中心,所以,在壁画和浮雕中总能看到地位高的单人像居于重要地位,即使有他的妻儿,他的形象也会比他们大好几倍。就古埃及对艺术再现而言,他们强调“对称”,“概括突出主要特征”,“省略细部”,格外注意事物的形式的本质,所以非常成功地表现了事物的视觉概念。
  二、西方的透视法则
  透视一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中国,或者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并没有提到过透视一词。关于透视法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画面上确定一个点为中心,再将所画各个物体的平行线和平面都聚集到这个点上,即所谓的消失点,那么就可以在平面上创造出远近深度的“幻觉”。透视法的发现和应用是可以算得上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的成就之一。
  关于绘画空间的表现变革应该从1413年说起,布鲁内莱斯基进行了透视法实验。1425年,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就是较早运用透视法的范例。
  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被运用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然,如拉斐尔在学习借鉴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透视构图后,创作的《雅典学院》。
  到巴洛克时期,则越来越强调宏大强烈的纵深效果。
  这种对透视的追求,到了达维特时,发生了改变。如《贺拉斯三兄弟之盟》《苏格拉底之死》有意识的对三度空间加以了限制,开始强调画面的二维属性。
  在画面空间观念的演化中“三维幻觉的立体”与“二维实际的绘画表现”一直是一对矛盾。正如现代最富盛名的批评家之一格林伯格所说: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就是不断走向平面的过程。
  三、中国绘画中的统一空间
  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采用的是一种阶梯式排列的方法,物体垂直排列,前面的物体自由叠加在后面的物体之前,形成一种鸟瞰的视角。并通过视点来确定依次大小、远近和空间的纵深关系。总体的综合印象,是营造中国山水画空间关系的关键。虽然也追求深度的变化,但不受物质空间的束缚,大多是由心而生的主观性,讲究写意。虽然在对“绘画是艺术”的认知这点中西方并无差别,但我国画家并不倾向以科学理性的来表现,而更强调依靠对物体的感知、记忆和想象将物象在“似与不似”间写意的反映出来。
  现在,关于中国画的透视人们总是称为是“散点透视”。此一说,源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它区别于西方焦点透视中固定一个视点的定式,采用多个视点,流动观看,为多个焦点透视的组合。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指出:“近人对于中国画往往用‘散点透视’这个名词,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中国画上皆用均角透视,线均平行,并无焦点,所以不能称‘散点透视’。试将《清明上河图》加以测量,就可发现并无焦点,但是那种近大远小的感觉却很真实,这也是中西画法区别显著的地方。”
  而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线性透视的直接原因,可能就在于缺少了“舞台空间”。“舞台空间”的形成不可缺少的两点是:地平面的统一和背景的统一。西方的透视是由舞台空间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舞台的立面,就是图画的立面,在最初是一个无深度的实体,透视就是一步步将这个实体推远发展而来的,直到能够表现出应有的实际空间效果。简单来说中国画是三维世界二维化的结果,西方透视原理是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世界。
  不过,虽然我国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但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六远法。
  到了当代,中国画理论家王伯敏又把中国画对透视的处理归纳为“七观法”,把观察与表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理论系统,这是中国画透视学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不管是古代的“六远法”,还是王伯敏综合整理的“七观法”,都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与表现上,有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方法,这是经过中国山水画家千百年的苦心探索,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使中国画家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自由,提高了表现能力,无疑是值得继承的宝贵传统。
  四、结语
  有关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由于历史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皆逐步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表现特点和审美趣味。不论是古埃及的正面律,西方的透视学,还是我们中国特有的透视法则。它们的艺术价值都是同等的。它们意义都在于指引方向,让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绘画传统中的精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袁一丹(1991-),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1/view-11731781.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