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欢三毛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茶境 2021-01-10

文 | 甘蓝蓝 · 十点读书原创

1991年1月4号,是三毛自杀去世的日子,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如果她没有去世,现在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猝然离世,是她极具戏剧色彩的一生的终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三十年间,曾经在上课时把书藏在课本下面偷偷看的我们,都已人到中年。曾经向往去撒哈拉沙漠,如今依然没有成行;曾经希望邂逅一个如荷西爱三毛的人,也大多没有如愿。

流浪,远方,三毛,依然是一个没有醒的梦。

三毛曾说:“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因为我没有学问,但是,我愿意在将来的日子里,仍做不断的努力,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

世人喜欢三毛,是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本真,把生命的热情、热爱,融于生活中的点滴。

无法去流浪的我们,跟着她的文字,去了不同的地方,见了不同的人,听了不同的故事。

今天还喜欢三毛的人,内心一定还保持着自我的本真和对远方的向往。


在三毛的一生中,荷西之死是最大的转折点。

此前的她,自由、喜悦、热情,直到荷西因为潜水一沉不起,这一切都戛然而止。

她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而生命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也让她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沉淀,这些在荷西去世后她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中一一呈现。

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与撒哈拉沙漠隔海相望,是三毛在欧洲的故乡,是她生活灵感的宝地,也是三毛与荷西忠贞爱情的最后见证之地。

《温柔的夜》就记录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家,坐落在一个斜斜山坡的顶上。厨房的后窗根本是一幅画框,微风吹拂着美丽的山谷,落日在海水上缓缓转红,远方低低的天边,第一颗星总像是大海里升上来的,更奇怪的是,墙下的金银花,一定要开始黄昏了,才发出淡淡的沁香来。

这是三毛对家的描述,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里,她和瑞士来的小学教师一道拾荒,与流浪的日本青年成为至交好友,祭奠安眠于公墓而素未谋面的故乡人,在酷热的西非为荷西艰难地讨薪水,对付“难缠”的左邻右舍……

这本书里的三毛,初为人妇,对生命充满喜悦、激情与理想。热情、乐于助人、广交朋友、四处流浪。

她在《温柔的夜》中说到:“我是旅行老手,不会出错,万一飞机出事,亦是命中注定,不必悲伤,人生聚散都是容易,要有大智慧来接受,我对你们,亦有心理预备,所以我们全家都是坚强的人,要有老庄哲学的想法,大而化之,才是天下第一人。 ”

这是她的生死观,冥冥之中,也暗合了她日后主动与世界告别的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