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电影

 新用户6525yWoI 2021-01-10

中国灸,值得尝试的健康保养

农商行,值得信赖的银行;聂明武,值得信赖的银行人


看电影

蔡国文

图片选自网络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电影名字好像是《欢天喜地》,模模糊糊记得是马戏杂技表演。那时太小,是大人带去的,放映的地方在湾南边两里多路的甘家坡。大人知道我们一帮野孩子要到处看稀奇的,找好一个较高的地方固定下来,就放手让我和湾里的一帮孩子到处跑。

三条扁担电影队   易家镜1973年摄于安陆棠棣公社

      首先去看磨电鼓,那时不知它叫发电机,磨电鼓比现在的笨重多了,专门负责的那个人摆弄了好半天才把它弄响,声音好大,吓得我们一群孩子纷纷后退。一阵有节奏的响声后,天空突然亮了,我们惊叫着向最亮的地方跑去,只顾跑,没看脚下,我和其他伙伴一样达了好几高,也顾不上疼。到近处才看清,一根竹竿绑在大方桌的一条腿上,竹杆顶部挂着一个象葫芦样的东西,发出很强的光,后来知道那是电灯泡。桌上放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听大人说那是放映机。桌子不远处竖着两根木杆,中间挂一块四四方方的白布,有一根木杆上还吊着个箱子。不一会放映开始了,竹竿上的葫芦熄了,两根木杆间的白布亮了,好多人在上面晃动,木杆上的箱子还传出人的声音。搞不明白,那么小的箱子,是怎么把人装进去的。一个好奇接一个好奇,一群淘气包跑到白布下面,正面看看,反面看看,两面都有人,很担心,上面的站得那么高,会不会掉下来。稀奇看完了,仍旧闲不住,又疯了好一阵子,才分头去找各家的大人。

放映之前   易家镜1982年摄于安陆河水公社

       站在大人旁边根本看不见白方布,父亲就把我扛在肩头,可能是玩累了,一哈就到麻城去了,也不知道电影是么时候散的。到了家门口,父亲才把我叫醒,说是人有三魂六魄,不叫回是会出毛病的。我对这些不感兴趣,那么精彩的电影被瞌睡虫半途而废了,好生懊恼。

这个坐在父亲或爷爷肩背上的孩子可不是本文作者    图片选自网络

       稍大一点后,就由湾里一个沈姓的娃娃头带我们看电影。他消息很灵通,只要打听到哪里放电影,便会马上通知我们,好叫大人早点弄饭吃,到指定的地方集合一起前往。很多时候总是到不齐,先到的就催快走,这时娃娃头就会派一个灵光点的去打探一下,等他来了就出发。每次总有大人不让小孩去看电影的,怕走黑路不安全,去不成的小孩会哭闹好一阵子,也有不跟大人说偷着跟我们跑的。我母亲很开明,从不阻拦,夜饭做不及就烫一个锅巴,有的地方叫软饼,或热点剩饭菜我吃,还催我麻点气。

过去孩子们正面看不到,只好到银幕的反面去看。现在的孩子们看反面纯属好玩    图片选自网络

      去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一路很顺利。到达目的地后,好位置早被近处的人占光了,有的大人忙,就叫家里小孩拿椅子板凳放到场中间占地盘,旁人是不能随便挪动的。我们一帮小伙伴只好爬到树上,或上到草堆谷堆上,爬不上去的,银幕后面就是最佳选择了。

培训农民电影专业户(左二为后来的电影公司经理郭开胜)   易家镜1984年摄于安陆赵棚涂畈

      回来就没有那么顺当了,有月亮最好,没有月亮有星星也可借点光,就怕无月亮的阴天,什么都看不见,手电筒合作社有买不起。一群小伙伴便手拉着手,高一脚低一脚凭着感觉走。有一次月亮躲在厚厚的云层里不肯露面,电影散场后,一堆人拥向一条狭窄的小路,一个叫小明的小伙伴象发现奇迹似的,大声说,旁边那么宽的路你们哈不走,说完大步跨上去,扑通一声,掉塘里去了,好在水不深,几个人很快将他拉了起来,浑身上下的衣服打得透湿,又是冬天,冻得牙齿直打磕。第二天,他居然喷求都冒打一个,难怪长大后,一湾适龄青年都验不上兵,唯独他验上了,体质好。

图片选自网络

      每次回到湾里,娃娃头总是先把小伙伴们一一送到家,他才最后回去。有的大人在地下边做事边等自己的小孩回,那时一天到晚事做不完,晚上女的纺线子,男的搓绳子。困了睡了的就拿一把椅子靠在门后,不费多大劲就能推开。社会秩序好,夜不闭户也没事。我家巷子深,大门是闩着的,门外砖缝里藏着拨开门闩的工具,外人是不知道的。

曾经的安陆露天电影院(后修建了普乐影都,从此露天电影院只能靠这张图片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易家镜1979年摄

       看的电影很多,跑的地方也不少,方圆七八里范围里每个大队不知去了多少遍。看的电影早一点的有《箭杆河边》《李双双》《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看了好多战斗故事片,如《三进山城》《渡江侦查记》《节振国》《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还看了几部外国电影,有朝鲜的《鲜花盛开的村庄》,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有人把这些电影归了个类,中国的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的电影有说有笑,罗马尼亚的电影搂搂抱抱。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这个镜头是王成在喊:亲爱的首长、王政委,为了胜利,请向我开炮!)    图片选自网络

      农村很封闭,农村青年男女很封建,受电影的影响有些许松动。看电影中途,找个僻静的地方拉尿,总会碰到一对对男女青年手拉着手靠得很近,说些俏俏话。放电影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约会时机,但还是没有城里人斗嘴丶搂抱等开放动作。

电影观众   易家镜1983年摄

      在没有广播、没有报纸的农村,电影成了唯一的宣传工具,影响了几代人。我们一帮农村孩子,很喜欢模仿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人弄一根长棍子当金箍棒,右手抓住棍子的中间,手臂带动手腕使棍子旋转,比谁转的快,转的灵活。转的快的,只看见一个圆饼随身晃动,看不见棍子,还发出呼呼的响声。看了《南征北战》,就选一个土包子,分成两派,一派守,一派攻,攻的一派把守在土包上的人全部推下去,自己全部冲上去为胜利。不甘失败的一方会反冲锋,冲在后面的会大声喊:“李军长,拉兄弟一把!”守不住的时候,也会给自己打气:“张军长,请坚持最后五分钟!”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这个镜头好像是听到李军长说完了的时候的表情)    图片选自网络

      小学毕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安一中,父母开明,家大口阔,年年超支,那么困难,让我读书,一辈子感恩不尽。上学后不久,就打听到有一家叫大礼堂的室内电影院,可对我们这些连生活费都交不起的农村学生来说,只能是望院兴叹。从家乡一起来的一个姓熊的同学鬼点子多,有一次晚饭后,他吆喝我们几个合群的,说是带我们去看电影,一帮人高兴得跳起来。高兴归高兴,没有票进不去呀。他说,你们莫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帮人便跟着他快步来到电影院跟前。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没有路灯,影院大门朝东,门北边是一堵围墙,墙脚不远处有一排小树。只见熊姓同学选准一棵杯口般粗细的树,迅速爬了上去,爬到高出墙头时,用手抓住伸向院内的树枝,手一松便站在了墙头上。然后小声招呼我们上去,我们依次照他的办法上去了。下去时,手先抓住墙头,再把双腿放下去,当身体垂直紧贴内墙时,双手一松,便稳稳落地。等我们全部翻进去之后,他便嘱咐我们,各人放贼一些,不要让查票的逮着巧。看他这么内行,心想,肯定事先来踩了点的。

电影《地雷战》剧照    图片选自网络

       从街上贴的广告里早就知道今天放的是《小兵张嘎》,进去时电影已经放了一会。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进室内看电影,银幕比乡下挂在树杆上的大多了,图像比真人还大,声音宏亮清晰,那种感觉不亚于吃满汉全席。很快被电影里的情节吸引住了,哪还顾得上查票的事,来到身边才知道,躲是躲不掉,逃也来不及,只能听天由命。

板车电影队   易家镜1980年摄

       好在还有几个陪斩的,胆子也壮了些。他要我们补票,身上半个王眼都没有拿么亊补票,为了让他死心,我们主动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他又问我们来了多少人,我们是绝对不会出卖同伴的,他无可奈何,只好把我们赶出了大门。恨那个查票的同时,十分佩服没被抓住的几个机灵鬼。被赶出来的几个人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