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闽新编小说之七: 五柳先生——陶渊明

 翁墨宸文学馆 2021-01-11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这天,陶渊明从县衙回来,一幅闷闷不乐的样子…妻子端上花生咸菜,半腿鸡肉,另放一盅温好的米酒,坐在桌边的陶渊明,半响过去了,仍没有动筷喝酒的意思…"夫君,官府出了啥事吗?""我是在受口腹的奴役呀!"陶渊明不禁长吁短叹。原来,有消息说,东晋的权臣刘裕巳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下一步的目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东晋的王位。从曾祖父起就世代在东晋王室做官的陶渊明,不能不为晋朝的安危担心呀!

陶渊明亦想过,这曹魏从马上逼汉献帝禅让,司马昭也是马上让魏国王曹睿让出天下,才有儿子坐位的西晋…到了东晋,别人以其道还其后人..看来亦是因果报应。所以,一开始陶渊明对刘裕并没有恶感,当荆州刺史桓玄造反打到建业(今南京),为了挽救将亡的东晋,淘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参加了刘裕率领的勤王军队,作为"参军"协助刘裕把桓玄击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刘裕自认自己为汉室裔孙,统军把持朝政,把皇帝视为傀儡,肆意杀戮对他反感的人士,"顺昌逆伐"不问功大还是祖显"…陶渊明深感官途险恶,不寒而粟…于是向刘裕请辞参军之职,刘裕一时不忍,改派他到靠近家乡的彭泽(江西九江)当个小县县令,陶渊明见情势不好再辞,只好赴任去了,想过渡一下再找机会辞官退隐,走老子所指的那条道"功成、名就、身退。"

喝罢酒水,草草吃了几口粳米饭,陶渊明起身信步,在自家草庭下欣赏落日的余晖…篱笆墙外,青中泛黄的稻子一望无际,在秋风的吹拂下俯仰起伏,犹如稻浪潮起潮落…他受赐的公田庄稼因为有人料理,看来收成不贿,但浔阳老家的田园呢?恐怕已荒废了吧?老家的五个孩子,不知过得如何呀!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感觉…不知是酸是甜呀!

不知不觉又是半月有余,庭前的稻子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在望,结发贤妻翟氏心中欣喜,正筹划着雇人收割…而这一天,陶县令突然提早回来了,铁板着脸用坚决的口吻,吩咐翟氏准备行装回老家…翟氏吃了一惊问"稻子呢?""舍弃了吧。"陶渊明冷冷地回应。"就差这几天嘛?"翟氏终于忍不住哽咽起来…她想得出,陶渊明当小县令也无刮搜民脂,仅这些俸禄公田,老家多需要这些粮食来调剂一下啊!看到妻子这样伤心,陶渊明心软了,只好说出原委"过2天,上头派的督邮要到彭泽了,我既无银兩行贿,又不愿给这欺上压下、拍马逢迎的乡里小人折腰行礼…不就这五斗米俸禄吗?"翟氏见陶渊明这样激愤,勉强止住了悲伤…转身去准备行装。要知道,封建时代的妇女,"出嫁从夫"便是"三从"的美德了,尽管翟氏心里认为,向督邮折腰行个礼,不算什么下格…

第二天一大早,陶渊明把官印封好,官服留存,携妻乘船离开彭泽…他的《归去来辞》诞生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l语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开头,他把仕途看作"迷途",深省"今是而昨非"…接着,陶渊明天真美妙地描述返乡的欢快心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雅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文章最后,展现他那乐天知命,回归自然的人生哲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怀良辰以孤注,或植杖而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而复奚疑!"

陶渊明乡居当时的浔阳柴桑县(今九江西南),家有茅屋八九间,薄田十几亩…屋前有个意果园,春天挑李芬芳,周围种有榆林和柳树,挡住了炎夏烈日…茅屋被绿色树荫所笼罩…夜卧可隐隐约约听到鄱阳湖上传来的漁歌。如画般的乡居景色,加上无官一身轻的释然,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写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家庭生活也给陶渊明带来很多乐趣,几个儿子从小生长在农村,并不喜欢舞文弄墨,但陶渊明并不以为耻,反而喜欢孩子身上的那种淳朴的乡土气息,因为自己在官场酱缸混怕了…倒不如这平白的日子,因为远离功名、可耕可闲活得悠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时常下地耕作,和老家乡亲有共同语言,入夜邀几位邻居,杀鸡温酒,"把酒话桑麻"是经常的乐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408年,陶渊明退隐第三年..一天,他访友归来,遥见他的田庄浓烟滚滚、火舌冲天,江风刮得燃半焦的断茅残草漫天飞舞…走到一看,只见妻子翟氏抱着六岁的小儿在地上哀嚎,其他儿子及邻家十几人徒劳地往烈火中泼水,或拉出一些面目皆非的笨重家杂。"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无碍就好,烧就烧吧,别哭坏身体…",陶渊明安慰着他妻子"可今晚我们去哪里栖身呀?"翟氏说。陶渊明抬头一望,看到不远江边停靠着一艘旧蓬船…说"去哪将就一下"。谁料到,这一"将就"竟然在船上度过了一个秋天…而那个夏季,由于病虫暴发,收成大减…眼看寒冬将至,陶渊明只好忍痛卖出一半田产,在旧厝基上修建了5间新茅屋…全家这在草草入住,可田园少了,雇工雇不起…一家人只好承担更多的劳动(由小地主,变富农或中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一场大火,使得家道落魄、经济拮据,但陶渊明仍不改其志,不失其好,每天照常赋诗饮酒,有时酒喝得醺醺然,又会暂时忘掉生活的艰难,恢复他那淡泊天真的真性情…一首尔祥能熟的千古名篇,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这首诗,后人把陶渊明推崇为"隐逸诗人之宗....你也许会浸泡在那"欲辨已忘言"的思绪之中,或"此中有真意"的情愫上面!

陶渊明五十多岁的时候,农耕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一家大小终年辛勤劳作,常常连基本温饱也难于维持,过冬只好穿麻衣粗布,吃饭要掺杂粮槽糠…至于酒,王渊明已无法接续原来习惯,爱喝就有。有一天,他从诗友颜延之那儿饮罢归来,经过一个小村庄,却听不到鸡鸣犬吠、也不见嘈杂人烟,小径也给野草漫没了,他走了一段路程才遇到一位留守的老父,问曰"村子里的人呢?""去蛮方了(指福建,广东,海南等少数民族山区)""唉,好端端的,为啥背井离乡呢?"

"听说蛮方无王法、不纳税,现在苛捐杂税、遥役兵祸,真受不了…""蛮方?不纳税、无遥役…"听完老父叙说,陶渊明不人生地咀嚼这几个词,似乎这是难于想象的梦幻"理想家园"陶渊明经常思考这样的问,官场风险很大,做平民百姓日子更难过呀…时世如此恶浊并且动荡,归根到底,都定为了抢皇位争权夺利,这是一切纷争的根源。假如回到上古尧天舜雨的时代,粮食放在田头没人拿,东西遗失路边也没人拾…民间淳朴高尚,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穿井共饮,耕田而食",多好呀!如今,那些到岭南闽地"蛮方"老乡是不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呢?想着想着,他终于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田园诗般文笔,写出老早的"中国梦"名篇一一《桃花源记》。

文章开头叙说一个渔夫迷了路,来到一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地方。渔人顺林往里走,发现了山林尽头,水溪深处有个洞口,便舍船而入。才走几步,他竟然发现了大不同于人世间的异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渔人遇到的人,穿的是古代衣服,讲古老的语言,祭祖先的方法也是古礼…原来他们是秦末大乱避祸的逃民…在这桃花源里,人人劳动,丰衣足食,老幼互爱,不交王税…他们不知世事,也不问年月,反正草发芽了便是春天,树落叶时则知秋,按时耕作,顺其自然…见渔人来,民众觉这得域外来客好玩,家家款酒杀鸡或宰羊招待他,询问域外当今是啥世道?问答之间,渔人发现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有魏朝和晋朝了…临別时,桃花源长老嘱咐渔人说"这里的事不要对别人讲啊!"渔人返出洞口,找到了船,却私自做下路标…回家后把经过对郡守报告了,太守随即派人随他去寻找…却"迷不复得路"无功而归了!

大约在《桃花源记》写成不久,陶渊明所不愿听到的官庭政变终于发生了…公元418年,刘裕杀了晋安帝,私立晋恭帝。过了二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学当年汉献帝一样让贤,把帝位禅让给自己当皇帝,建立了刘宋政权…晋恭帝被废后,刘裕仍不放心,担心有人借他的旗号复辟,找一个不是借口,派人送毒酒"慰问"恭帝,恭帝不肯饮用,刘裕一怒以"不恭不敬"为名,干脆把这位下台皇帝"咔嚓"一刀砍杀了…

听到噩耗,陶渊明十分震惊痛楚,悄悄地在长江边桑树前款酒遥祭,并且痛哭一场.哎!他从此绝了"出仕当官"的余念…还写了几首咏志怀史的诗,用非常隐晦的语句讥刺刘裕王朝。

可是,不想当官的陶渊明,苦日子还在后头。这天早晨,喝边稀薄得可以照底的米粥之后,看这光境老妻翟氏不禁掩面痛哭流涕"陈粮吃光了,早稻还没熟…大儿子、二儿子都成了家,嗷嗷待哺孙儿呆了,吃不到媳妇手挤的奶水…",焦心呀!陶渊明只好拖踏着老朽的身躯,来到浔阳城借钱求助,当年几位熟悉同僚巳升迁走了,浔阳的街道多么熟悉,可人影又是非常陌生…他来到一处故吏老宅,只见房门紧,是不是已经换了主人?他犹豫了一下,忍不住辘辘饥肠,才上前敲了几下门,可半天没人开门,看样子是间空屋…踉踉跄跄来到第二家,他记得这是从前过往甚密的一位诗友的居所。叩门之后,探出一位丫环,从头到脚把陶渊明打量一番,以为逃荒流浪的安微灾民,搭不理他问询故友,一句"不在家"后,随即"砰"一声把大门关上,差点嗑着他的头。

这时的陶渊明生怕遭人白眼,实在无勇气再去叩谁家的门,在街边台阶无奈张望之际,旁边走来一位长老和他打了照面,似乎有点面熟,老人也停步回望他一会,脸上浮起笑容说"啊!这不是陶县令吗?快到隔壁屋里坐坐。"这是门生的老必,一位豪爽和善的老人..一见陶渊明衣衫褴褛,面露菜色,心里明白了七八分…马上拿来白酒和几碟小菜…接过老人的粗米饭,陶渊明三两口便吃完了…临走时,老人擅擅抖抖地拿出一小袋粮食说"这点薄意,请先生收下吧,解解燃眉之急呀!"

陶渊明眼須润湿了,颤地鞠躬作了个揖…这个大礼以前他在官场他不想作,这时真诚作了并说"过去韩信曾报漂母一饭之恩,我愧无韩信之才,只好等到阴间再来报答您了。",靠别人周济,开始成了陶渊明的苦度晚年。

有一天,陶家门口忽然来了一大队人马,原来新上任的江州刺史檀道济听说陶渊明家境艰难…特地看望他来,檀道济是刘裕手下名将,十分得宠,现在屈驾而来,实属不易,十分罕见。年过六旬的淘渊明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操劳过度,卧床不起,没有到村口去接这位大官,及至厅堂,只好由儿孙搀扶会面…檀道济见陶家房屋破旧,徒具四壁,不禁叹息说"先生是江州有名诗人,想不到如此窘迫,听说你织席、编筐、种地,什么活都干过…我这个江州父母官,关心没到,有愧于心呀!"

可这陶渊明听了只是淡然地笑着,装作不领情,反而说"江州百姓,有几家日子好过呢?"檀道济听了带刺的反讥,忍着性子说"当今宋帝十分英明,四海归心,朝廷曾三番五次请你出来做著作郎(今文联主席或作协主席),你又何必守在这里过苦日子呢。"

陶渊明依然淡淡一笑说"古人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无非在恪守古训而己。"

"我也听古贤孟子说过,一个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为将大担当天下大任,先生难道无意于此吗?"

"我不敢自比古贤,也无担大任的志气和大力,您太抬爱了"

檀道济暗暗称奇,以前他请一些隐士当官,几乎每请必到…而眼前这位陶渊明,却真的不要做官,大大出手他的意处,檀道济便吩咐随从带来四担美酒、腌肉等食物礼品抬进屋内,"区区小意,请先生留下。

这时候,陶渊明脸上淡淡笑容消失了。他既不肯与刘宋政权合作,又怎能收纳刘裕手下红人的礼物呢?他把手一挥说"不必了,请带回去吧!"

这下子把檀道济弄得非常尴尬了,一个腐儒竟然敢这样蔑视他的盛情…若在平日,他一怒就抓起来,砍头都有可能,这不识抬举的老朽…可今天,他慕名而来,想图个爱贤之舆,冲动等于自己拆了自己的台…冷场了一会儿,他强忍怒火,自我解嘲说"既然先生洁身自守,也就不勉强了,我们走。"

"老朽有病,恕不远送",陶渊明简单施礼,便由儿子扶着转入内室…

也就这一年,陶渊明终因贫病交加去世了,床头遗下一篇《五柳先生传》,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柳树成荫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每置酒而招之,每到必醉,从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常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意,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一千五百年后,陶渊明这篇自娱诗文,至今仍然是《月泊龙江一一有诗和远方生活群》微信群友的上佳真品…因为,整个魏晋南北朝,就剩下陶公,渊明先生,当年的随笔文章,至今依然'如雷贯耳,成了许多文化人的如数家珍了!谢谢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