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闽札记1:7:太姥娘娘 南太武

 翁墨宸文学馆 2021-01-11

《日照紫云》山石码  梧闽

《日照紫云》赏析

《厦门志》卷二记载"太武山,一名太姥山,图经上太武夫人坛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图经一一指远古未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女人当家的母系氏族,距今大约七千~一万年左右为近,那属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原始社会繁荣时代。远者若追溯到古人向新人转折,那可能距离现在四至五万年了。那实在太遥远了,但是,那时的南太武山,可能已经浮出闽中海面了,因为最早记载见《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曰"闽在海中'',在那蛮荒年代,或许南太武山作为岛屿正在上升,与大陆接壤吧!

在龙溪县建县的梁大同六年,以及设置漳州府的唐嗣圣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1330前居于南太武山以南以西的泉州至潮洲的闽南蛮獠部落,从来亦没有''臣服于周'',亦从未纳入秦、汉、唐的职方版图。但南太武山,却是例外,据《海澄县志》记载''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距今2130年),汉武帝派路博德将军率领汉兵数万,攻入南越,南越王赵建德率数百人,与丞相吕嘉夜由海道逃至南太武山,筑建德城屯兵,长期扼守。",这样说来,南太武山算是漳州历史最古老的文明古迹。对于这一点,龙海人可不能妄自菲薄呀!咱这所在,有2130年文明史了,嘿嘿!

话说漳州市芗城区新桥街,至今仍然有一个寺庙叫''南太武'',又名福兴寺。相传有一年海潮涌入九龙江芗江,随波漂来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久留不去,居民争相往观,以为喜兆降临,乃虔诚捧起佛像,建庙供奉·有信众认出此观世音菩萨乃是南太武山福兴寺主祀供奉的那一尊,于是就命名此庙为南太武福兴寺。我推测,那年前,南太武福兴寺年久失修,在台风中塌下来了,木雕的观世音菩萨随山洪冲入海边,又随潮汐涌入九龙江,逐流随缘到芗城…

这便是佛祖说的随缘,这尊木雕观世音菩萨可不简单。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顺着长江举兵攻下九江健康(南京),宋帝昺从杭州入闽,又从福州上船走海路南下,未去广东崖山前曾经避难南太武山,也去过浮宫云盖山。但是,宋帝昺却在太武山上参谒观世音菩萨庙,祈求重振宋朝江山,并赐名太武山佛祖庙为"福兴禅寺",南太武山下佛教信众,在得知陆秀夫背太子宋帝昺跳下广东崖山之后,为追念宋朝未代皇帝赵昺,就在福兴禅寺边,建了另一座配庙祀之,后配庙圮废,这尊皇帝神偶像才被移入福兴禅寺,从此漳州地区多了一尊红公,名字叫"太子爷",嘿嘿!

前几天回龙文老家,去湘桥上苑社拜拜姥姥姥爷,发现失地农民王海泉表哥家里异常热闹,原来是表嫂在跳红圆(当巫婆敛财),她说是太子爷上位附灵,还瑞来一杯茶,命令式叫我喝下,这么故意也是善意,我赶紧起身致谢,原来宋帝昺的幽灵这么近,香火这么香!也在龙文呀!

所以,今天只好写写南太武,也说说太子爷,年终岁未,等一下到石码红树林社区,进去石码主神关帝庙拜谒,那儿既供着关帝爷,后殿又奉着观世音菩萨和"三宝佛'',而前殿关帝爷桌下有虎爷公,边祀太子爷一一宋帝昺,做这宋朝未代皇帝歹命,不是跑路太武山就是跳崖广东崖山!哎,石码的关帝君忠义、观世音菩萨有慈悲呀!

有一点必须更正,南太武山上最古老的神庙,是太姥娘娘,汉武帝派兵剿灭南越,南越王赵建德在南太武山上修造"建德城'',祀拜的正是太姥娘娘一一太武夫人坛,因为当时佛教未传入东土,只有到了汉明帝时才从印度传入中华。但无论如何,古代太武山上的女红公一一太武夫人,或者漳州古早的女菩萨一一太武山上福兴禅寺,已经从文脉上传递给咱一种文化精神一一慈悲、智慧、善良与方便,谨记吧!孩子们!


作者风采



清朝顺治九年,石码大埕郑思美先贤迁居云洞岩——梧桥拓圃定基,传下二十一世裔孙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龙海市作家协会主席,《龙海文学》名誉主编。

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该论文已经被清华大学收归《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10年度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授“中国当代散文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