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衣《21号公路》: 宁夏的公路之歌

 银川史记 2021-01-11

 


今年夏天去海原采访的时候,带的CD不多。其中有一张布衣乐队的新专辑《21号公路》。布衣乐队的这张专辑,是在美国录制的,颇有美国大片的风骨,很男人,就连其中的女贝斯手,也极像昆丁电影里的女杀手,艳丽,而冷。

对布衣乐队这张新专辑,坊间评说不一。我却很是喜欢。宁夏终于有一张可以称得上是公路概念的唱片了。

我们生活的时代,你不经意的发现,除了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手机微信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另一种生活,也已悄然来到。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汽车时代,它使时间和空间无限的拉近,于是,公路也开始无处不在的延伸,巨大的挖掘机轰鸣着,成为仅次于房地产之后的中国的又一个巨大的工地。

而在文艺青年们的谈资和炫耀中,“在路上”开始时尚了,继而有了“远方和诗”,也有了更多的在路上的新鲜的词语和消费方式。

十一期间的阿拉善英雄会,1958艺术区在贺兰山上旧厂房兴建的汽车旅馆……这些以艺术的名义夹杂着商业的在路上的模式,方兴未艾。而问题在于,当我们驱车在公路上拉风之时,我们搂抱着同样拉风的妹子,我们肉体的躯壳还会产生怎样的精神的荷尔蒙?我们只看到,一地散落的垃圾装置:啤酒瓶,废纸,快餐饭盒,以及更多的随之带不走的狂欢之后的空虚感。

实际上,“在路上”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对这个翻译,我不太认同。月前和垮掉的一代的诗人金斯堡颇有交情的诗人北岛来银川,问及这个词语的翻译,北岛说,其实也可以翻译成“敲击的一代”。说起“在路上”,不过是一本书,是1957年美国诗人凯鲁亚克的同名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说的是他们那一代青年在路上的各种混账故事,随后风靡中国。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凯鲁亚克的另一本书,《达摩流浪者》,这本书大量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禅宗诗人寒山的诗歌,我才知道中国竟然有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

“在路上”的概念说到底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随之也促生了美国唱片工业的崛起,以及随着而来的大型音乐会的兴起,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成为摇滚史上的经典,导演李安甚至为此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大片。

今天说起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由想起今年宁夏举办的各种音乐节,以及国内大大小小的音乐节,这就是中国汽车时代到来的明显特征,公路成为人们奔向娱乐目的的媒介,并从中得到某种释放。而由此产生的公路电影,公路音乐以及公路文学也开始在中国逐渐产生。我想说的是,宁夏有一些关于公路题材的微电影,反响不是很大,但总归是有的。但是关于公路形态的音乐,直到今年才由宁夏成军多年的摇滚老炮布衣乐队的专辑《21号公路》开了先河,并且鲜明的打出“公路之歌”概念之旗,音乐的内质也带有西北地域的粗犷遒劲的力量,一反过去偏软偏过多情感的音乐元素,就像美国西部的牛仔,叼着雪茄,坚硬而洒脱,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新的自由的顺畅的行走。

是的,历经21年沧桑,布衣乐队终于踏上了西部公路,用力道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了一番新的景象,遥远,却不陌生,亲切,却有男子汉的力量。这就是公路之歌带给我们的又一种精神的高蹈图景。



注:此文已发新消息报本人专栏“黑胶时代”

http://sz./xxxb/html/2016-10/22/content_758626.ht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