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继凯:《审美批评与个案研究――当代宁夏文学考论》序

 银川史记 2021-01-11

        人地关系也是一种深缘宿缘,确实让人难以摆脱。我近日收到湖北大学刘川鄂兄寄来的大著《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是他领衔主编的,厚厚的精装本,美观壮观,着实令人艳羡不已。我虽然身处所谓文学大省陕西,遗憾的是,至今也还没有见到陕西有这样厚重的文学通史。近期还见到川鄂兄主编的《中文论坛》,也特别提倡地域文学研究,并曾令我撰写介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现当代地域文学的业绩及经验,那文章就刊登在该刊的第二辑上面。我这个来自苏北“移民”到西北的人,由于长期生活于“废都”西安的缘故,就不知不觉 地被潜移默化地“化”成了陕西人、西北人,并在秦地小说、延安文艺、西部文学等领域都留下了探索的痕迹。这也可以说是“人文地理”的伟力使然,鄙人有时候也自我叹息:这也许就是一种命运吧。

       生滨大概也拥有与我类似的“移民”命运。他祖籍是南京,本人出生于青海。接下来则是从青海到西安再到宁夏。具体情况我不很熟悉,但大致知道他经历比较坎坷,他出生于青海,成长于青海,后来经由多方求学辗转来到西安,成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拥有学位授权后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一路走来很辛苦很不容易。其实,陕西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争取硕士授权本身就很不容易。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刚担任中文系副主任不久,就和教研室傅正乾等老先生一起反复去找过学校职能部门和大校长,热切地不断讲述一切相关情况。学位点后来终于被批准并招生了,但指标却很有限,第一年就让两位老先生先招生。不过大家都很积极地承担课程,即由导师组诸位轮番上阵。大家认真极了,对招来的 5 位学生都很关切,都视之为自己的学生而倾心教授。印象中,年龄大的生滨已成家,且有点饱经沧桑的样子,年龄小的则是从政教系“投奔”来的黎荔,就像电视剧《花千骨》里的“小不点”,无论大小也都能尊敬师长,潜心学习。尤其是,他们都非常勤奋且都以学术为生命,后来也都在事业上颇为成功,都有高级职称。其中,生滨算是学位“开门大吉”的大弟子,老成持重,格外珍惜学习机遇,勤于著述,所以给导师组每位老师都留下了更为深切的印象。比较而言,我也一向特别欣赏那种自学能力强、格外能吃苦能战斗的研究生,所以我对生滨的印象就更深一些。他毕业了要找新的工作单位,我便热心为他推荐了宁夏大学。我先期去过银川为研究生班授课,对银川印象很好,更早还认识了宁大的张衍芸老师。因为我们都从事茅盾研究,都是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开会认识了且又话语投机,便乐意给她推荐勤奋好学的研究生。引进人才原本也是她这个教研室主任的愿,于是事情便相当顺利,生滨从青海高原经过西安的过渡,就到了“塞上江南”银川安家落户了。

       如今一恍也是 16 年过去了。时间虽然过去了,生滨从一个研究生却已经成为一位现当代文学领域知名的教授,著作颇多,成了相当熟悉宁夏文化且对本土文学颇有研究的宁夏人,这本旨在研究当代宁夏文学的近五十万字的专著就是一个颇为有力的证明。

        该著对当代宁夏文学进行了跟踪研究,既有总体考察,比较全面地观照当代宁夏文学,着力探析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发展的过程和特色,显示了历史眼光和审美意识,体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也有文体分析,尤其是对宁夏的小说、诗歌、杂文等文体样式给予了一系列专题探讨,将各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紧密地结合起来,梳理归类,推介评述,付出了较多的心力,尤其是能够从地域文化特色入手揭示宁夏作家拥有的文学及审美优势。这种既注重历史感、文学性也恪守学理要求、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当下宁夏各体文学的健康发展,以及对扩大当代宁夏文学的影响,显然是颇有助益的。而如今,高校大都采取了量化管理方式,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仅要看质量,也很看重数量。这确实也是学科专业建设所需要的。生滨作为宁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骨干教师之一,理应在其特色研究方向上有较为重要的贡献。事实上,在中国西部高校中,学科建设的步伐普遍较为滞后,近些年来才有所改观,并且意识到所谓建构学科专业特色、凝练学科学术方向、加强相关学术研究、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以期增强学科竞争力,必然要求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并要有学科团队精神,尤其要求该学科专业的教授们要能够起到真正的“带头人”作用。而宁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就很需要对宁夏本土的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当代宁夏文学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我所知,宁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骨干教师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学科建设意识,有了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精神,不仅埋头苦干产出了较多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而且注重学术交流,积极扩大学术声誉,如此坚持下去,必然会为学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虽然注重地域文学研究且专论过秦地小说,对西部文学以及丝路文学也很关注,带的研究生也有来自宁夏的,其中还有专题研究现代回族文学的,但老实说我对当代宁夏文学及研究状况确实不够熟悉,因此不能细说生滨和他的学生合著的这本大作的优劣之处。但我相信这是一本虽未面面俱到、会有若干缺失却肯定具有较多学术探索和学术价值的专著,甚至作为专题研究当代宁夏文学的系统性较强的第一本著作,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因此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对我个人而言,不仅由此获得了一次了解宁夏当代文学的好机会,而且为迈入老年的我提供了怀旧的机会,情不自禁地引发了我关于往昔结识生滨时的诸多记忆。为此我要感谢他能顾念母校、不忘旧时老师的殷切之意,也对他能不断努力、经常取得新的业绩表示由衷的祝贺!当然,学术是无止境的,也期待生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当代宁夏文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李继凯

                        2016 年 1 月 18 日于西安



  李继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东亚汉学研究会(国际)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学年鉴》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曾担任学校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建设与“211工程”建设处处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年。

  ▶学术著作
  著有学术著作10多部,编有专书1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中国书法》《书法》《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书法类文章20余篇。平生喜爱书法,1982年参加江苏省青年书法展并在《江苏青年》发表书法作品,近年来在《民族魂》《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书法集发表书法作品10多幅;1988年出版专著《墨舞之中见精神》(该书获陕西省首届艺术成果优秀专著奖,已由台湾秀威资讯公司再版)。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作家与书法文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书法展并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及国内外友人所收藏。先后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30多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