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

 H珠Q 2021-01-11

灵素馆 2021-01-10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腧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兹将个人效法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之验案举例说明如下:


(十一)噫(嗳气)

张某某,男,28岁。两年前大怒后,自觉脘痞、胸闷,继而频频嗳气,每于情志不遂时诸症加剧,经胃镜、钡餐等多项检查,胸腹部未见器质性改变,曾屡服中西药物罔效。近日又增加口干喜饮,饮后左胁胀满且有沿胁至胸若有水流之感,夜寐多梦,食纳二便尚可,但每遇精神紧张时即腹泄。两脉微弦,双尺较弱,舌暗红,双侧缘有瘀斑,苔薄白。.

    援物比类:大怒不解则肝郁,郁久化火上灼肺金,中乘脾胃,下耗肾阴,从而胸闷脘痞胁胀,脘部灼热,金水受制通调失司,因之而有水气向上冲逆之感,且多梦魇,病久阴损及阳,阳乏则阳引而上,阴引而下,故善噫,肾主二窍,虚则因情志而腹泄。调肾中元阴元阳,以为柔肝、健脾、育金之治,针双太溪,六次而愈。


(十二)郁证

诸葛某,男,37岁。胸闷,两胁胀满,时而气从胃脘上冲胸,且善太息已二载,心电图提示:“ 房室传导阻滞”,屡服中西药物罔效,近来又增头晕,耳轰鸣,夜寐多梦魇而易醒,中午倦怠欲寐却躁而不能眠。脉沉微弦两尺弱,舌淡暗,苔白微腻。

    援物比类:胸闷两胁胀满乃肝不条达之象,气从胃脘上冲胸乃冲逆之所致。中午倦怠欲寐,躁而不能眠者,日中至黄昏为阳中之阴,因而人欲寐,若阴盛则躁故又不能眠,善太息亦为阳气虚乏,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之候。寐多梦魇而易醒乃魂魄不相守之所致,头晕耳鸣为病久必及肾之候。参合四诊,取肾原太溪以育肝健脾交通心肾,一诊后胸闷胁胀太息皆减,寐亦较前佳,计针十次诸症霍然。


(十三)喑(癔病性言语障碍)

甘某某,女,42岁。某日,因情志拂郁,突然失音,只能借助手势或文字以表达意志,于某医院检查,声带完好,亦无脑血管意外等因素,遂诊为癔病性失音,用暗示等治疗罔效,虽失音却能作咳。两脉沉涩,舌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乃《灵枢●杂病》:“厥气走于喉而不能言,....取足少阴”之类也。遂为之取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立已。

(十四)夺精(癔病性黑朦)


李某某,女,36岁。某日,因悲泣不止而突然失明。眼科检查:瞳孔反射、眼球活动及眼底均正常,转来我科针刺治疗。两脉沉涩,舌微红,苔薄白。

    《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 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厥则目无所见',“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优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挟颈”

    援物比类: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上济心肺,与天柱所属之太阳膀胱为表里,肾之精为瞳子,目之无所见者,实乃肾精不上注于目也,故为之针双太溪,未及发针,已能视物。


(十五)气厥(癔病性强直)

盛某某,女, 30岁。素有癔病性强直发作史。1981 年3月18日因恼怒又发作,意识朦胧,周身呈强直性痉挛且战傈。两脉沉弱而数,因口噤未能望舌。

    援物比类: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肾在变动为傈,故诊为肝心火旺,肾阴不足之证。为之针刺双太溪穴,得气有如鱼吞钩,随手而愈。


(十六)下肢痿软

陈某某,男,50岁。踹部酸痛十年余,患者1978年因用脑过度始觉双下肢酸楚不适,日晡益剧间断服中药治疗效不明显,因而停止治疗已三年,症状益剧。每日傍晚踹及膝上缘酸楚、胀重伴腰酸痛喜按,时头晕倦息,严重时难以入寐。面色晦暗,膝腱反射减弱。左脉沉弱尺甚,右寸关浮滑尺弱,舌胖淡暗有齿痕,苔薄白。

    援物比类:肾生髓,髓生脑,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主技巧,用脑过度耗伤肾元,乃致下肢酸楚,踹及膝上分别为太阳、阳明之所过,太阳少阴相表里,太阳主筋所生病,阳气者柔则养筋,少阴损巨阳虛故踹酸楚,任督冲一源三歧,源出于肾而会于阳明之气街,故阳明所过之髀部亦酸楚,腰为肾府,故腰痛且喜按,偶或头晕亦皆肾原虚乏之候,故刺太溪以治,针后翌日自觉诸症皆已。


(十七)寒战

任某,女,57岁。三个月前患急性肠炎,继发寒战,每日午后六时左右发作,周身皮肤有鸡皮样变,约一小时后,自行缓解。平时畏寒,肢冷,腰酸背痛,食纳呆滞,二便频数,夜尿2~3次,肛门时灼热,有忧郁症及癔病史。脉沉弱,舌紫暗胖大,苔白腻。

    援物比类:肾“在变动为傈”,肾者主液,充肤润肉生毫毛,主二窍,故为之刺太溪,二次诸症皆已。


(十八)原发性多汗症

王某某,男,28岁。左侧面部及肢体多汗二年,于气候炎热或情绪激动时加剧,服中药治疗罔效。脉弦细,舌质红,苔簿白。

    援物比类:汗者水谷之精,出于阳而本于阴。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枢机不利则偏盛偏虚而汗出偏沮。肾为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少阴为枢,寓水火于其中。为之调肾以治,用巨刺法,针右太溪,左侧汗立减,右半身皮肤亦见湿润,共针三次,阴平阳秘而愈。


(十九)不嗜食(神经性厌食)

刘某某,女,40岁。因抑郁,进食日益减少已半年,曾多方诊治,未发现有何器质性病变,但已轻度酸中毒,遂住院为之纠正,出院后,仍厌食,每日勉强进食少许,即脘痞异常,甚则呕吐;精神萎靡,面色无华,懒言而语声低微,短气乏力。脉沉弱,舌淡红,苔白微厚。

    《灵枢●杂病》:“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

    援物比类:用益火培土法为之刺足少阴之太溪,未及二十次,病已。


(二十)腹胀

李某,男,40岁。一年来少腹胀满,畏寒,腰酸痛,经多种检查,胃肠道未见异常,服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罔效。来诊之前又增双腿沉重乏力,倦怠嗜卧,肾纳呆滞且畏生冷,口干而不欲饮,夜寐多梦,面色黧黑。脉浮濡沉弱,舌淡暗有痕,苔白腻。

    《灵枢●胀论》:“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肋胃中满....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灵枢●卫气》:“气在腹者, 止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援物比类:卫气出于下焦之坎位,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太溪,六次病已。

(二十一)便秘

王某某,女,32岁。十余年来,每隔3~5日方有便意且排出困难,大便呈块状,纳少,烦急易怒,口干欲饮,周身乏力,左下腹可触及粪块。脉见芤象,舌胖而淡暗,舌根部苔黄膩。 

    援物比类:肾者胃之关,主二窍。为之针太溪,一次便通,三次病已。

苏某某,女,28岁。患习惯性便秘多年,少则3~5日,多则7~8日,必需服药或灌肠方可排便。1994 年7月来诊时大便不通已九日。

诉:腹胀纳呆,时而恶心欲呕,头晕,肩背腰膝酸重疼痛,睡眠欠佳。

    查:脉浮弦沉弱,舌淡红,苔白微厚,腹部臌满而不拒按。

    援物比类:此症历来有风秘、冷秘、气秘、热秘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将之分为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等类。而考诸内经则多以为其病在肾,如《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按:“泻”当包括后窍之开阖而不仅是前阴之精者是。《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可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玩内经之言,则知大便秘结,专责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论之则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之分。”基于上列诸论,为之刺双太溪,当即有明显之肠蠕动,返家后遂即排便,间日一次,共针三次,随访三载,每或间日均能自动排便一次。


(二十二)溏泄

刘某某,女,38岁。1976 年患急性肾盂肾炎,迄来诊时尿中仍时有蛋白,且每年尿血1 ~2次,每次持续十余日,伴夜尿频数(2~3次),大便溏泄,日2~3行,前后二阴重坠,头晕、耳鸣、畏寒、夜寐多梦、行经头痛,虽不断服药罔效。面色晦暗且布色素斑,目如卧蚕,下肢浮肿。两脉关尺皆弱,舌暗淡,苔薄白。.

    援物比类:肾司气化,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虚,则二阴不禁;久病脾肾皆虚且阳损及阴故为是证。益火之源以温脾,壮水之主以柔肝,调坎中阴阳以为治。针双太溪,三次后色素斑、眼睑及下肢浮肿明显减退,夜尿溏泄均已,行经未头痛,前后阴重坠之感亦消失。


(二十三)溲便变

刘某,女,55岁。1964 年患急性肾盂肾炎,缠绵不愈;1984年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术; 1989 年因脘痞、乏力、便溏,于某院做钡餐检查后按可疑胃炎服中药治疗,便溏未已;1990年11月因气候变化,脘痞腹胀又作,每日溏泄虽仅一次,但二阴终日重坠,屡屡入厕,而仅溲不便且饥不欲食,头晕、腰酸、乏力、寐不安,面色晦暗。脉浮弦沉弱,舌淡暗,苔薄白。

    援物比类:患者久病元气大伤,脾土不得肾阳温煦则脘痞、腹胀、便溏;肾司二窍,肾气不固则二窍重坠,时欲溲便;阳病及阴则头晕心烦、寐不安。调坎中之阴阳以益火壮水,针太溪一次病衰大半,五次痊愈。


(二十四)遗尿

陈某某,女,14 岁。二年来尿频尿急时而尿痛,一年来加剧,尿后仍欲再尿,但量不多,日十数次,且每逢接触水时即遗尿,若白天饮水较多,夜晚梦入厕而尿床,曾做尿常规等项检查,未发现异常。脉沉弱,舌质淡,苔白厚腻。

    援物比类:此乃肾气虚乏,火不生土,蕴湿生热,而膀胱纵缓不收;亦即逼尿肌麻痹,残余尿量增加,乃致之尿后淋漓者是。治宜补肾以益火,针双太溪,两次痊愈。


(二十五)泌尿系感染

邱某某,女, 59岁。腰酸痛、尿频、尿急、量少、晨起尿黄,时而失控三年,经B超等检查提示:慢性膀胱炎、轻度肾盂肾炎,服中西药物罔效,近来又增加头晕目涩、口干多梦、尿

益发失禁、大便溏而不爽等症,面色晦暗。脉沉弱,舌暗红,苔薄黄。

    援物比类:久病阴阳俱损,肾主二窍,肾气不足,则二便不固,火不生土,湿蒸热郁则便溏不爽,肾阴亏乏则头晕目涩、口干多梦。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一次腰酸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尿频亦减,寐安,共针刺四次,诸症消失。


(二十六)眩晕(晕动病)

王某某,女,16岁。因坐长途汽车颠簸,未及1小时即发生头晕、恶心、流涎;至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又表现为精神抑郁、不思饮食、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眼球震颤、站立不稳,血压80/50mmHg。脉沉迟,舌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五脏五行之气皆本于先天之水火,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为志先死。肾主志,肾脉上贯肝膈,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为之刺太溪,眩晕等症立已。


(二十七)晕厥

石某某,男,35岁。1991年9月,外感高热七天,退热后二周,非但体力未稍恢复而且极易紧张、恐惧,并时常因之而突然晕倒,发作虽突然;但能预先感觉到肢体发冷、发麻、眼前发黑,继之意识丧失而跌倒,约2 ~3分钟后意识逐渐恢复,倍加疲乏,间或呕吐。于石家庄市某院诊为转换型癔病,予阿普唑仑刺五加及脑灵液等治疗,发作次数减少,但未能完全控制发作,遂来京就诊。脉微弦,双尺弱;舌尖红,苔黄微腻。

    《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素问,调经论》:“ 志不足则厥”,此其候也。

    援物比类:为之针太溪,计六次,逾二载未曾发作。


(二十八)美尼尔氏综合征

于某某,女,28岁。二年前始,时发轻度耳鸣,近一年来,时而突发剧烈眩晕,发作时,感觉四周景物自身旋转,有站立不稳及摇坠下跌感,面色苍白,伴恶心、呕吐、冷汗及眼球震顫,必需卧床闭目且不能转动头部方可缓解,初起发作,每历数小时,即可起床活动,近来不但发作日益频繁,而且历二、三日尚不缓解,听力亦明显减退,于某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脉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五脏生成论》:“狗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援物比类:此例显系上气不足,髓海空虚,乃致之眩晕。盖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之一二耳,肾主骨生髓,髓生肝,肝与胆为表里,少阳属肾,肾与膀胱相表里,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晕立减,共针三次,随访二载,未再发作。


(二十九)厥逆

杨某某,男,33岁。因剧烈头晕头重就医,给服降压药而好转,但未能控制发作,遂来北京于某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行脾切除及脾肾动脉吻合术,术后血压仍有波动,用降压药有效,但头晕不已,且时于夜间突发胸闷憋气,继而大汗、四肢厥逆,必急诊输液方已。因频发不止又继发脘闷、腹胀、便溏、胸背及腹部无定处之疼痛、口干而不欲饮、小便黄,且久治不已,故来诊。脉浮弦微滑,沉取无力,舌胖大有痕质淡,苔厚腻。

    《素问●厥论》:“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援物比类:肾精之化因于胃,中土之阳气根于命门,为之调肾中之阳,针太溪,廿次诸症皆已,逾二载,未发厥逆。


(三十)三叉神经痛

朱某某,男,65岁。右侧面部沿三叉神经二、三支径路阵发闪电剧痛十余载,常因饮食洗漱等因而激发,同时伴发酒渣鼻,曾服中西药物及针刺、酒精封闭、局部神经切断术等治疗无效,因之自杭州来京治疗。望诊见鼻自下极以下至鼻准以及方上渣赤如赭。两脉沉弱,右寸及两尺尤甚,舌暗红,苔白微腻。

    《灵枢●杂病》:“頗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据此为之如法施治,但未获显效。考頗者面也,阳明之脉曲折于口鼻颐颊之间,故頗痛乃邪阻阳明之气而致,取阳明曲周动脉出血者,乃令气分之邪随血而已,不已,按人迎于经者,因阳明之气上行于头而走空窍,出頗,循颊车而下合于人迎,循膺胸而下出于腹气之街者也。故邪不从曲周动脉解,则可导之人于人迎而解。而此例伴发酒渣鼻,两脉沉弱,两尺尤甚。

    援物比类:此乃肾气虚乏,因而火不生土,蕴湿生热,湿蒸热郁,壅阻阳明经隧所致之頗痛,病久阳损及阴,水不涵木,肝失条达复制己所胜之脾而侮所不胜之肺,致使肺失宣降而湿热壅阻于肺所主之鼻而为渣,肾假任督冲于气街与阳明相会,肾上连肺而肺根于肾,故取肾原太溪以调肾中之水火,则既可柔肝健脾祛湿,导阳明经隧之滞下行而使之通则不痛,又可清金宣肺而去渣,因而为之改刺太溪,未及廿次,頗痛及鼻渣均已;随访,五载,未再复发。

(三十一)偏头痛

马某某,女,35岁。患左侧偏头痛三年,每月或两月一发,近一年来加剧,发作日益频繁,于疲劳或紧张时,甚至每日发作。每于发作之前,先感精神不振、嗜睡,一侧视野有闪光性暗点之视幻觉及听觉异常,无明显感觉倒错或感觉减退及味觉刺激征,唯右侧半身有乏力感,尤以上肢为甚,继而疼痛始作,痛自左侧(激惹症状之对侧)颞、眶、前额,很快扩散至半侧头部,呈搏动性钻痛,伴恶心、呕吐,痛侧面部潮红、颞动脉搏动增强、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如不呕吐则痛可整日不止,曾服麦角胺咖啡因等药不已,遂来针刺。脉浮弦沉弱,舌质微红而少苔。

    此例,始则为情志不和,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而致之头痛;久之,木火伤阴,而肾水愈益不能涵养肝木;肝阳愈益上越,乃致头痛频发。“肝足厥阴之脉,....侠胃,属肝,络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肝病者“气逆则头痛”。“ 是主肝所生病者, ....呕逆”。“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援物比类:少阳属肾,水能生木,故为之用巨刺法,针右太溪,左偏头痛立已。三个月后,虽又曾发作一次,但较前轻微,治如前法,诸症消失,随访三载,未再发作。


(三十二)痛经

候某某,女,32岁。行经腹痛三年,一年来月经错后,量少,色紫有块,行经时腹痛加剧。来诊时为行经第二日,除腹痛外尚伴有肢冷,恶心欲呕等症状。脉沉微弦,舌质微红,苔薄白,面色青。

    遂按气滞血瘀为之补气海泻三阴交,以理气活血、通经化瘀。针刺后,腹痛虽减轻,但面青肢冷,恶心欲吐,未稍缓解,脉按之已不显弦象而举之反弦。《素问●示从容论》:“夫浮而弦者,肾不足也”。

    援物比类:肾者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肾之精气不足,则冲任血海空虚,不得流溢于中则行经量少而涩痛,不布散于外则形寒肢冷,不上贯中土,脾失所养则恶心欲呕。故为之改刺太溪,用补法,针到病已,随访三载,痛经未作。


(三十三)局部抽搐症

邵某某,男,12岁。反复交替发作无目的性之蹙额、眨眼、眦牙、呶嘴、扭颈、耸肩及上肢突然而迅疾之抽动,伴喉内频发咯痰之声近一年,无明显睡眠障碍、夜惊、遗尿及运动性不安,性格偏于固执、任性、易激惹,发病前无明显保护性意义之防范动作、模仿及各种急慢性精神因素等诱因,曾作神经科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学习成绩优良。脉浮滑,舌红,苔中心厚腻而黄。

    援物比类:肝开窍于目,脾主四肢外合肌肉而开窍于口。肾者主水涵木,在变动为栗,肾居坎位,寓水火于其中,坎中水火不足则肝失所养而动风,脾失温煦而肉瞤。故法当调肾以治,针双太溪穴。一诊后,除目仍时上翻及眨眼外,余症皆未发作;二诊后,目上翻及眨眼频率亦大减;四诊后,诸症皆失。

    按:根据现代医学,此例不能排除因运动性条件反射而形成之病理惰性反应所导致的局部抽搐症(TIC)。临床较常见,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皆欠佳,而应用针刺治疗多例,效果皆满意。


(三十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卓某某,男,72岁。平素体健,嗜膏粱厚味及饮酒,一个月前曾患腰痛,经另医针刺而愈。一周前,突然阵发自肢体远端依次累及近端、躯干、唇舌之震颤及抽搐,其状如傈,近三日来,每逢发作前先觉咽喉发热,继则头痛、头晕、恶心、怕冷、呼吸急促、心前区不适及立毛反射亢进(出现鸡皮),血压亦随之升高等症征,但自发病始迄今无意识障碍,阵挛发作每持续1~2分钟即自然缓解,间隔数分至数十分钟再发,日数十次,每次发作症征相同,不受情绪等影响。中医内科诊断:①眩晕,②中风先兆;西医诊断:①高血压,②可疑冠心病,③脑血管痉挛,④糖尿病酮症;外院CT检查:老年性脑萎缩、双侧苍白球钙化。脉弦滑数,舌胖淡有痕,苔薄白。

    援物比类:热厥之气先走喉,继而口周及周身战傈而起鸡皮,实乃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之候,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肾者乃先天之本,生气之原,滋肝木,复贯中土而上济心肺,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布散于外而养肌肉,生毫毛,主固密,在变动为傈,故法当调肾以治,为之刺双太溪,共针六次,诸症消失。

    按:此例不能排除因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出现之类似间脑性癫癇发作之发放波所致之疾患(TIA)。


(三十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赵某某,女,66岁。头晕、头沉、嗜睡、心悗、项背强、倦怠、痿软、大便溏二载。1989 年6月于某院神经科检查,诊为:先天性颈椎侧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服脑益嗪等药物,虽稍缓解,但每逢情志不遂及劳累后症状仍依旧。1952年患空洞性肺结核(已愈),1984 年曾做结肠癌手术及放疗、化疗。来诊时症见精神痿靡,面色晦暗,语声低微,两脉沉弱,舌淡暗,苔中心黄厚而腻。

    援物比类:患者早年罹痨瘵,近年又做肠癌手术及放疗等,致使精气耗伤,因而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痿厥心悗。此乃《灵枢.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补足外踝下留之”之证,用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补上下者从之之法,阳病治阴,易太阳昆仑为少阴太溪,针后当即神清气爽,头晕头沉项强等症大减,三诊后诸症皆失。


(三十六)呛(假性延髓麻痹)

颜某某,男,53岁。患原发性高血压十余年,除时而头重脚轻外,余无不适,虽不断服药,但血压仍持续在200/100mmHg以上。1982年2月5日晨起,突然言语謇涩,右口角流涎,当即送往某院急诊,诊为脑血栓形成,门诊治疗后返家,当日中午发现吞咽障碍及右侧半身轻度不随意,遂邀余往诊。症见:表情缺乏,双目呆视而少瞬目,语言謇涩且呈重鼻音,右口角流涎,饮食皆呛,伴强迫性哭笑,两脉浮弦而数,舌质绛红,苔黄厚腻。血压220/ 130mmHg,右侧掌颏反射、霍夫曼氏征及巴彬斯基氏征皆呈阳性,右侧肘腱及膝腱反射均活跃,右上下肢肌力均3级。

    此例若按脏腑经脉辨证则为素体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头重脚轻,肝木横逆乘脾致使土湿不运而凝痰生热,水不济火而心火炽盛,痰火交结阻于经隧则为偏虚,阻于窍络则为呛。而援物比类:偏虚为跛者,多冬寒颇有不足,即肾不足也,故偏虚为跛。肾脉贯中土上济心肺,挟舌本。“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补足少阴”。为之针刺太溪后,吞咽机能当即恢复;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舍开阖则无从运输,舍枢则无以开阖,故又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及主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之太阳腕骨。未及十次,除语言尚稍謇外,诸症皆已。


(三十七)脑性瘫痪

巫某某,女,6岁。因出生时窒息,数月后发现中枢性四肢瘫瘓,下肢较重,虽未间断治疗,但二岁半才能站立,至3岁半由人扶持方可行走,两腿交叉,呈剪刀步态,上肢内收,肘关节不能伸直,两手亦呈屈曲状,脊柱前突,构音困难,不能言语,整日流涎,智力差,且时发惊厥,吞咽尚可。两脉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之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此例出生伊始即窒息,致使巨阳伤而诸阳莫属,筋失所养。太阳寒水与少阴为表里,筋脉相合,足少阴之筋病,“主癇瘛及痉”。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援物比类:为之调肾中元阳以治,针双太溪,三十次剪刀步态消失而能独自步履,上肢之痉挛亦明显缓解,流涎及癫癇发作均减少,并能发出双音节词汇,因患儿之家长亦精于针道,故嘱其返里继续治疗。


(三十八)肌强直症

于某某,男,32岁。16岁参加劳动时,自觉扭伤腰部而不得俯仰转侧,旋即入院,继而发烧,热退后,觉四肢强硬,动作不灵,起床时难以立即起立,必稍事活动后方可行动,上肢于手握拳或持物时亦不能立即放松,精神紧张或天气寒冷时强直现象加剧,反之缓解。于故里及北京等地之医院诊断为“可疑先天性肌强直症”,服中西药罔效。1992 年来诊时,双手大小鱼际肌已轻度萎缩,其余部位之肌肉丰满粗大,尤以双下肢之腓肠肌最,为明显,但下肢却强直无力,用针刺激下肢时,可引起下肢肌肉强烈而长时间收缩,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紧。

    援物比类: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在天为阳,在地为水,在人为精气,是以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十二经脉之腧皆会于足太阳之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而源于肾,肾与太阳膀胱为表里,足少阴之筋病主癇瘛及痉。故为之取肾原太溪以调,针三十次诸症明显好转。因无力负担长期在外地医疗之费用而返乡。


(三十九)两侧性手足徐动症

王某某,女,20岁。因出生时窒息,患双侧手足徐动,迄来诊时上肢远端仍交替发作蠕虫样奇形怪状之强制运动,舌亦时而伸缩,构音欠清晰,头时扭动;下肢拇趾常自发背屈,上列症征于受激惹和主动运动时加剧。两脉沉紧,舌淡红,苔薄白。

    《灵枢.天年》:“人之始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于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此例,降生伊始即窒息,致使神伤,“ 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变动为握'。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援物比类:肾生骨髓,髓生肝,虚补其母,调肾以治,针太溪,症状立减,共针二十次,病衰大半。


(四十)肝豆状核变性

赵某某,男,36岁。1990年7月发现肝硬变;1991年10月,觉双下肢沉重,震颤,腰背强痛无力,来北京某总院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予西药治疗罔效,遂来诊。症见:双下肢肌强硬,双膝部呈屈曲挛缩状,震颤于随意运动时加剧,面部缺乏表情,构音困难,吞咽轻度障碍,感情轻度失控。脉浮濡沉弱,舌红有痕,苔白腻。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隔”。“ 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痉”。

    援物比类:膀胱为津液之府,太阳为诸阳之主气,肾为藏精之脏,元阳寓于其中,主傈,与膀胱为表里。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太溪三十次,肌肉僵硬、震颤大减,构音及吞咽功能亦明显改善,腰背亦不似前之痿软。

(四十一)痉挛性斜颈

吴某,女,23岁。左侧项强伴阵发向右斜颈三周,于骨伤科诊为环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后,项强斜颈依旧,精神愈益紧张,致使发作之频率及强度反而加剧,遂来针刺。脉浮弦沉弱,舌暗有齿痕尖红,苔白微腻。

    《灵枢●刺节真邪》:“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虚风即邪气,而“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援物比类:“ 东方生风,风生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变动为握...肾生骨髓,髓生肝”。为之取肾原太溪以疗此风木之疾,立竿见影,六次痊愈。


(四十二)半侧颜面痉挛

刘某某,女,46岁。八年前因惊恐悲伤导致左半侧面肌阵发不规则颤搐,始为眼轮匝肌之间歇颤搐,继而扩展至面部、口角及颈部。痉挛每于精神紧张、疲倦、自主运动及受到注意时加剧,入睡后完全歇止,闭目时口角痉挛,示齿时眼肌颤搐。脉浮弦沉弱,舌暗红,苔薄白。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不胜收,故僻”。此乃辨别面肌痉挛与面瘫之纲要也。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太阳寒水主气而为开,故寒则筋急而目不合,合则引颊移口;阳明燥热主气而为阖,故热则筋纵而目不开。不开者,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无力开阖也。故颊筋有寒则引颊移口而为僻,左筋急,口僻于左,有热则筋纵缓不收而为僻,故左筋缓而口僻于右也。

    援物比类: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肾者胃之关,调肾以治,针太溪,二十次基本痊愈。


(四十三)心悸、怔忡

心悸是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多由情志所致.怔忡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如伴发于冠心病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等,属心阴不足,虚火内炽,扰动心神或七情郁结,心气不舒,郁久化火,火热伤阴而阴虚火旺之所致,久之气阴两虚及脉络痹阻亦均可导致是症,针刺太溪以使水火相济则皆可收效。


病例一芦某,男,60岁。1979年患脑血栓形成后遗右侧偏瘫。1980年始又时发心慌心跳,每次发作少则数小时,多则数日方止。经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982 年11月6日发作时来我院诊治,自诉心慌心跳,心中烦乱,头晕目眩,耳鸣,口干苦。心率170次/分。舌质及两颧皆红,苔薄黄,两脉细数。

    援物比类:此乃阴虚火旺之怔忡,为之用巨刺法,针右太溪,针入病已,心率恢复至80次/分。


病例二张某,男,65岁。患高血压二十年,冠心病十余年。来诊时心慌头晕三天,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于某院诊为心房颤动,并为之毛地黄化,面红,脉短绌急促,舌质红而光绛无苔。血压170/110mmHg,即刻做心电图(仅举V,为例)示: p波消失,代之以形状相同的锯齿形F波,频率360次/分,心室率迅速匀齐,呈2: 1 房室传导,诊断为心房扑动.呈2: 1传导。

    援物比类:此乃水火不相济而致之怔忡,为之针太溪以交通心肾,未及发针怔忡已,尚稍心悸,再做心电图示: 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频率500次/分,心室搏动完全无规律,诊断为心房纤颤,翌日之心电图示: P波出现,形状大小均正常,根据全部导联诊断为大致正常心电图。


(四十四)无脉症

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动脉炎,可能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分为头臂动脉型、主一肾动脉型、广泛型、合并肺动脉狭窄型。病因不明,诱因有自身免疫学说、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等。

    本人自1977 ~ 1998年,以针药结合治疗大动脉炎13例,其中女8例,男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6岁。头臂动脉型9例,广泛型4例。均系经核素肾图、肾扫描、肾动脉等造影、X线检查,确诊为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非典型性主动脉狭窄,属大动脉炎疾病。1998 年以后又单用针刺治疗了6例该病,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举例报道如下:

    案1:男,54岁。患者于1976年11月左上肢发现紫斑,继而左肩臂乏力、发凉,左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至1976年12月10日,因左桡动脉搏动完全消失及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且曾昏厥而由外地转至北京某总医院,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住院治疗4个月,1977 年4月14日来我处就诊。诉:头昏、口苦,记忆力减退,左上肢发酸、乏力麻木、发凉,左下肢亦乏力,运动后及人夜加剧,大便秘结,小便数。查:左寸口及肱动脉搏动皆消失,左趺阳及太溪脉搏动亦明显减弱,舌胖大而质微红,证属气阴两虚,脉道不充,血行阻滞,膀胱气化失司,肾窍不利。予温肾通阳、益气养血活络之治,用当归四逆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用温补法,刺太溪、太渊、内关。药用:生黄芪90g,当归10g, 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细辛3g,木通6g,生地黄30g,桂枝6g,肉苁蓉10g,每日1剂,共服40剂。针刺间日1次,共针22次。患肢酸重麻木、发凉等症尽失,寸口、太溪、趺阳诸脉尽现。左上肢BP 14. 7/9.33 kPa,追访10年,一如常人。

    讨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经气虚则血流乏力。阳损及阴,阳虚血弱,则脉道不充而血愈留滞,患者脉证属气阴两虚,所治当重用益气、佐以养血活络之法,因而用补阳还五汤和当归四逆汤加减,并结合针刺以治。当归四逆,出自仲景伤寒,乃治厥阴脏厥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剂,补阳还五系清代王清任用以治疗痿废之方。仿补阳还五,重用味甘而薄之黄芪以益阳,阳生阴长,有形之血因之而得生;当归味甘而厚,能滋阴养血,黄芪数倍于当归,使当归补血之力益雄;酌加生地黄,既可滋阴养血,又可防止助阳过剂灼阴之弊。血为气根,血足则气得涵养。阴阳互根,气生血,血藏气。佐以赤芍、桃仁、红花、川芎以活血,地龙通经活络,桂枝、细辛散表里之寒、温通经脉,肉苁蓉滋肾强阳滑肠,木通通利血脉,于是手足温和,脉亦复常。

    大动脉炎是很难治愈之疾患,中医文献虽有用阳和、顾步等汤为治之记述,但治愈实例尚少报道。本人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论,用补阳还五及当归四逆汤加减,并结合针刺治疗此病,获较为满意之疗效,不言而喻,针刺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包络代心行事,心主血脉。太渊系肺之原,肺朝百脉。太溪乃肾之原,肾者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滋肝木,贯中土,而上济心肺,肾者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布散于外而养肌肉,生毫毛。

    案2:女,20岁。1999年1月用餐时,左手突然失用,继而昏厥,卧床后片刻,诸症消失。翌日晨起,因胸闷气急、左上肢发凉,而前往某院就诊,测血压右上肢为30. 7/4. 0 kPa,左上肢未能测出,经心电、超声等检查又发现左心扩大。住某医院4天后诊为复发性大动脉炎( 头臂型)合并轻度肺动脉狭窄,住院治疗3个月,非但头紧头昏,左上肢发凉依旧,左上肢仍不能测得血压,而且右上肢之血压升为34. 7/0 kPa,遂将强的松增至每日40mg并增服某些其他药品,因仍无改善且不能手术故出院。于1999 年11月30日来我处就诊。诉:头紧、头沉,心悸、气短,左上肢发凉,周身乏力。查:右脉滑疾,左脉无,右上肢血压32.0/0 kPa,左上肢未测出。针刺双太溪、太渊、内关,间日1次,30次后,诸症皆减,左寸口及肱动脉皆有搏动但较弱。右寸口亦不似前之滑疾。左上肢血压8.0/4.0 kPa, 右上肢26. 7/5.33 kPa。之所以列举此例,概因其病异常复杂,除前述之症征外又发现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减低等一系列心功能不全之症征,用药不能逆转又不能手术,而用针刺却能使之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四十五)大隐静脉炎

白某某,男,38岁。右下肢沿大隐静脉径路之腹股沟、股骨内侧髁及小腿比目鱼肌部疼痛三年,伴大隐静脉曲张及跛行,曾于瑞士等国治疗罔效。来诊之日望诊所见:右侧大隐静脉曲张,沿大隐静脉循行径路之股骨内侧髁上部及小腿比目鱼肌内侧各有一段长约七厘米颜色已变褐之静脉,用手牵拉其两端,静脉壁向下塌陷且无弹性。脉浮滑沉弱而数,舌淡红,苔膩微黄。

    援物比类:心主血脉,肾者,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冲任为经血之海。患者肾气虚乏,脾失温煦,湿蕴血脉,致使上述机转失调乃至是证,故当调肾以治,针患肢太溪,未及二十次诸症消失。


(四十六)甲状腺机能亢进

陈某某,女,42岁。患“神经过敏”多年,表现为多虑、失眠、易激动、思想不易集中,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每况愈下。近三年来又发现双手震颤、手脚多汗、畏热、颈部皮肤发红,胃纳亢进、大便增多而体重减轻且极易疲劳,时而心悸胸闷,颈部亦日益肿大,收缩压增高。于某院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予西药治疗好转,但因药物反应而停药,于一年前请某专治甲状腺病之医者治疗半年,前列诸症非但未减,而双目却日益外突。来诊时症见双眼发亮而少瞬目,聚合欠佳,双睑裂隙增宽,甲状腺体呈对称弥漫肿大,质柔软,吞咽时随吞咽上下移动。舌红,苔白厚,脉弦数。

    此病明代李梃《医学入门●癭瘤》已有较为详尽之记载,而今之文献,虽有气癭、肉癭、石瘿等病名,又有实火,肝郁化火,肝肾阴虚、气滞、火旺、血瘀、痰凝等诸多之辨证分型,而考诸《内经》之侠癭,乃胆足少阳是主骨所生病,系少阳枢机不利,营卫失和之所致。

    援物比类:少阳属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居坎位为阴中之太阴,寓水火于其中,为枢。乃先天之本,生气之源,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滋肝木,贯中土而上济心肺,开窍于二阴,在变动为傈。结合少阴经脉之所过以及是动、是主所生病,此病尽赅其中,故为之取肾原太溪,针三十次,诸症大减,突眼亦明显改善。


(四十七)石淋(泌尿系结石)

方某某,男,30岁。患输尿管结石,时发肾绞痛四年,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来诊时肾绞痛又作,痛自右侧腰部起,沿右小腹向会阴部放散,伴口苦不爽,恶心呕吐,冷汗,便秘,尿黄赤及血尿,右肾区有叩痛,(前此于某院查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及浓细胞,X线腹部平片,右侧输尿管可见1 x lcm2之结石阴影)。面色苍白。脉弦滑,舌质红,苔黄厚腻。

    当时为之诊为下焦气化失司,湿热蕴结,消灼阴液凝结而为砂石,故予以清利湿热,化石通淋之治,方用三阴交以清利湿热,膀胱募中极以助气化,针刺后疼痛即缓解,遂约其每日针刺一次。至第六次,口苦粘腻不爽、尿短赤混黄及便秘等症皆已改善而且未发绞痛,但肾区不适感及叩痛却依旧,尿常规检查仍有红细胞,脉显沉涩之象,舌尚微红,苔白微厚。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涩则病痛积溲血”。

    援物比类:此证乃湿热标实已解,而肾虚之本未复,故为之改刺双太溪穴,用补法以益肾之精气。五诊后,患者自觉右腹部坠痛而似有物向下移动,为之摄X线腹部平片,显示结石已降至膀胱。继续针刺五次,结石排出。


(四十八)着痹(骨性关节病)

曹某某,女, 56岁。双膝肿痛多年,近三年来加剧,屈伸皆不自如,近数日来病益笃,因不能行走,故由人背负来诊。双膝关节肿胀,有摩擦音,脉弦滑,舌淡,苔白厚而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患者脉弦滑,苔白厚腻,双膝肿胀,痛而不移,乃着痹之候。仿《灵枢●终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此例伸屈皆不得,其病在筋骨。

    援物比类:肝主筋而与肾同源,肾主骨而有坎中之阳,可温煦脾土,以祛湿散寒,为之刺双太溪,辅以曲泉,均使气至而补,之;至针下热而发针,非但疼痛当即缓解,而且屈伸亦较自如,自下四层楼步行返家。


(四十九)痛风

张某某,男,46岁。因疲劳及酗酒等因,于六年前患原发性痛风。始为夜半突发之拇趾及蹠趾关节剧痛,伴发热,天明后该关节红肿、发热、压痛、运动受限。于台北某院治疗,三日后红肿消退,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未及半年再度发作,而且波及踝部,虽经治疗好转,但频发不已,关节之红肿亦不消退,血清尿酸亦时常增高,因而不得不遵从医嘱而戒酒吃素,但并未减少发作,遂来北京求医。双脉弦滑,舌质红,苔膩微黄。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病久加之膏粱厚味,故寒从热化而为此症。

    援物比类:肾主骨生髓,髓生肝,肝生筋,肾中元阳温煦脾土而化湿,故为之针太溪,痛立止。仿《灵枢●周痹》:“更发更止,更居更起....刺此者,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又为之针刺三次,随访二载未曾发病,血尿酸浓度也一直保持在6.5mg%以下。


(五十)系统性硬皮症(肢端硬化型)

王某某,女,30岁。七年前患扁桃体炎后不久,指端常间歇苍白、青紫、疼痛,继而面部及全身皮肤呈实质性轻度水肿,色苍白;未数周,皮肤开始发硬并呈蜡样光滑,色棕褐,发硬之皮肤不易折皱或捏起。迄来诊时,面及手部皮下组织及肌肉均萎缩硬化,紧贴于骨骼,表现为面部缺乏表情,口裂变窄,唇之周围有放射状沟纹,开口困难,手掌亦不能自如伸展,胸廓运动受限,呼吸急促,出汗明显减少,毛细血管扩张,时发低热、乏力和关节疼痛,激素虽已服至最大剂量而症状却不稍缓解。脉沉弱,舌淡红少苔。

    援物比类:肺主皮毛根于肾,脾主四肢肌肉而有赖肾阳之温煦,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太溪,未及六十次,病衰大半,间日一次,连续三年,基本痊愈。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腧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兹将个人效法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之验案举例说明如下:


五十一)湿疹

山下某某,女,41岁。出生不久患湿疹,百般治疗而四十年仍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头、面、手背、足背、腋窝、肘窝、腘窝及腹部皮肤,均已变厚粗糙,色素沉着,部分苔癣化,有点状渗出、搔痕及血痂,瘙痒于遇热及入睡时加剧。脉沉濡,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肺主皮毛根于肾,脾主湿而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肾者,充肤润肉生毫毛而主封藏、固密,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十六次,基本痊愈。


(五十二)蔬菜日光性皮炎

刘某某,女, 22岁。面及手背部,弥漫性浮肿2日,伴头昏、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及恶心,发病前一日曾曝晒于田间,既往有多次发作史,经西医诊治,未能明确系食何种蔬菜之所致,故嘱尽量少食蔬菜,但仍未能避免发作,每次发作,浮肿部质地坚实而发亮,两睑尤重,致使不能睁目,约一周许浮肿方能消退,伴发之水疱及瘀斑,约2~3周,方可平复。脉弦滑数,舌质虽红而体胖有痕,苔厚腻而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热者,足阳明病”。面者,诸阳之会,而以胃为主,此例乃内外合邪,湿热壅胃而上蒸于阳明所主之面及与之同气之手阳明而致之手之三阳开阖枢尽皆失司之候。

    援物比类:肾者胃之关,开关以泻热,针双太溪穴,一次消肿,三次诸症皆已,后遗之瘀斑,可不治自已。


(五十三)黄褐斑

林某某,女,35岁。晚婚,婚前有神经衰弱,于32岁时初产一女,迄来诊时已逾三载,颜、颧、颊及颊后之色素斑仍不消退,曾经多种治疗而未收效。脉沉濡,舌质淡,苔薄白。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次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灵枢●五癃津液别》:“ 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援物比类:患者素有心脾不足,肝肾虚乏之神衰,又于盛壮已过大半之年孕育生产。其气之权衡,阴阳揆度已难以为常,故其斑亦迟迟不退,而今又逢“五七阳明脉衰而面始焦,发始堕'之年,其症尤为难治。奈因病者求治心切,故援上述《决气》等理论及《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以及“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二十次基本痊愈。


(五十四)寻常性痤疮

王某某,女, 41岁。自青春期始,面部、前胸及后背,时生粉刺,迄来诊时二十载不愈,粉刺内有栓子,表面黑褐,挤压时有黑头黄白色脂栓排出。双脉沉滑,舌淡红,苔薄白。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劳汗当风,寒薄为破,郁乃痤”。此段文字不仅论述了痤的外因,其中的“湿”和“郁”亦包含了营卫、津液失调之内因。《灵枢.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 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循环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此等营卫气血津液之运行失常,再逢风寒等因,致使痤之久不愈也。

    援物比类:取肾原太溪以调气血津液,以行营卫,三次见效,十次痊愈。


(五十五)抗精神病药物的椎体外副反应


病例一梁某, 女,28岁。患精神分裂症五年,1983 年初因病情加剧改用氟奋乃静癸酸脂,未及一年,产生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副作用,表现为不安,口面部多动等症,遂停药并给安坦、东茛菪碱等药物半年,上列诸症仍无缓解,故由精神科转来针刺。来诊时症见面色黧黑,精神方面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激惹和心神不宁,口面部多动表现为耸额、挤眉、眨眼和呶嘴吐舌,而且颈部向右扭转,右手各指过度外展,腕部屈曲旋后,上臂向胸部内收,于行走时表现尤为突出,睡眠时停止,肌张力于肌痉挛时增高,肌松弛时降低。脉沉弦,舌暗红,苔薄白。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 是动则病...,.面如漆柴,...坐而欲起”,又“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素问●通评虚实论》“癲疾厥狂, 久逆之所生”。太阳之气生于膀胱,而为诸阳之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根据经脉所过及其所主之病候,援物比类为此例选取了肾经之太溪及膀胱之天柱,用巨刺法,治疗二十次,诸症消失,停药一载有余且未针刺,而精神分裂及服药之副反应均未复现。


病例二王某, 女,34岁。1979 年始,患精神分裂症,曾用氯丙嗪、五氟利多、氟奋乃静癸酸脂等药物治疗,至1984年夏,发生弄舌而不能自制,虽曾服安坦等药物近一年,弄舌仍不已,故要求针刺治疗。两脉沉弦,舌红,苔黄腻。

    援物比类:为之只针双太溪,一次见效,五次病已。

    “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之各种锥体外系反应中,延迟性口面部多动症,可以说最为严重,此症于服药后数月至数年后开始,其特征为口面及舌的多动症状,手足及身体亦可以受影响,老年患者表现为舞蹈病式,较年轻的患者则可以有强直式的表现,亦可伴发不安证,....长期服用精神药物的病人中约有20 ~ 40%会患上此症,且通常在减量或停药时出现。就是完全停药后,30%的口面部多动患者,仍会永远的为此症所困”。而此二例均为服抗精神病药物产生副反应后,虽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胆硷能药物却未获控制,而应用经络学说为之别异比类而施治后,均于短期内痊愈,可见经络学说之精粹。


(五十六)哮喘

此病虽表现在肺,却与脾肾有关。肺司呼吸,主肃降,而根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上连肺,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如肾气不固,摄纳无权则呼多吸少而作喘。脾乃后天之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脾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聚湿生痰。

    援物比类:针刺太溪以调整肾中之元阴、元阳,不仅对肾不纳气,脾不健运,聚湿生痰之喘有效,而且对肾精不固,冲逆而上之喘促,皆能奏效。

     病例一  秦某, 女,62岁。患哮喘二十年,每逢春夏之际症情加剧,屡服中西药物而未获根治。发作时来诊,症见呼长吸短,动则喘促加剧。两脉沉而微滑,舌淡,苔白微腻。

    援物比类:诊为肾不纳气之喘,针双太溪,未及二十次基本痊愈,观察三载,未再复发。

    病例二  吴某, 女,20岁。四年来每逢入夏则咳,至秋后自愈。自去年入夏始,又增加哮喘,喘重时不能平卧,曾于某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查,对多种原因过敏,予脱敏治疗一年半,喘息仍不减轻。来诊之日凌晨,始而鼻咽发痒,喷嚏流涕,咳嗽,继而喘剧,因呼吸高度困难而来我院急诊。按过敏性哮喘给氨茶碱及蛇胆川贝液口服,并予针刺,罔效。至下午口唇及指甲皆已发紫,故来针灸科就诊。脉弱而疾,一息八至,舌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乃肾不纳气,水火不相既济之候。宜调坎中阴阳以治,针双太溪得气如鱼吞钩后,脉率立即降至一息六至,咳出少量粘稠痰液,喘息开始减轻。十五分钟后脉一息五至,喘已。翌日来诊,诉夜间又曾排出大量夹块之稀白痰液,稍事活动脉跳尚数,为之仍针太溪一次,迄未作喘,活动亦不感心悸。


(五十七)咳血(支气管扩张)

曹某某,男, 22岁。自幼患支气管炎,时轻时重,反复发作。1981 年以来,咳喘加剧,且时吐黄痰间夹血丝,甚而咯血间夹泡沫,血色鲜红,量大时可达100 ml,大便秘,小便短赤,经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服药少效。两脉浮数,双尺较弱,舌质红,苔黄厚腻。此病诊为肺失宣降,蕴热消灼津液而凝痰,阳络伤而咯血。故治以清热凉血润肺之法,为之针太渊(平补平泻),尺泽(实则泻其子),未及十次,喘咳均减,痰亦不似前之黄稠,唯痰中带血却不已,小便仍短赤,舌苔虽已转为薄黄而舌质尚红,两脉呈细数之象。《素问●水热穴论》:“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援物比类:此病实乃肾精虚乏不能上贯中土而济心肺者是也。亦即失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乃致本不固则枝不荣,因之而咳血。为之更方,刺太溪以滋肾之精水,配气海以助纳气,天突以熄逆,间日一次,未及二旬血止,咳喘亦大减,遂改为每周针一次,持续一年, 停止针刺两年有余,未再咳血。


(五十八)呕血

刘某某,女,86岁。胃脘痛十余年,近二周来加剧,伴脘腹胀闷喜温而拒按,呕吐,口干渴,但欲漱而不欲咽,大便一周未通,小便短涩,双下肢凹肿1°。脉沉伏而微滑,舌质微紫红,苔白厚膩。

    始则为之辨为瘀血寒湿,每日为之针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三日后脘痛虽减,但大便仍不通,呕吐亦不止,于第四诊时,患者自觉恶心,旋即呕吐100ml夹有食物残渣之紫暗血块。色脉一如前状,舌下可见少量曲张之瘀络。考诸《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及唐宗海氏《血证论》:“ 血之归宿,在于血海,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而血逆者也”。因之体会到患者吐逆便秘,今调其脾胃而未收阳明下行为顺、吐止便通之效。

    援物比类:实当责之于肾,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能使积水上下溢于皮肤而为胕肿,肾气冲逆,水邪入胃,瘀而坏决,亦可为呕血,为二窍不通。故为之改刺双太溪穴以开关门亦即下之之意。翌日大便通,小便利,呕吐止,凹肿亦见消。间日一次,共为之针刺十二次,逾半载,仍一如常人。



(五十九)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度)

李某某,女,32岁。因夜晚封火不当,晨起头剧痛,头昏头胀,耳鸣眼花,心悸乏力,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意识模糊,口唇粘膜及指甲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弱而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肾者,先天之本,居坎位而寓水火于其中,水火未济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导致头痛、昏、胀、恶心及呕吐。肾开窍于耳,肾气不充则耳鸣聋。目之所以能视物乃肝肾精华之所照,肾精不足,则眼为之昏花。肾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肺根于肾,坎离水火不相既济则呼吸频数而心悸。肾主作强且主志,司技巧,虚则肢软乏力,意识模糊。口唇、指甲、粘膜及颜面潮红,皆为阴阳格拒,阴极似阳,至虚而有盛候之象,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主固密,固密无权则多汗,故为之针刺双太溪,立已。


(六十)水合氯醛中毒

王某某,女,38岁。于食堂就餐时突然昏倒,食堂医护人员为之针刺人中、内关等穴,未能奏效,急送我院。因病人危重,未待胃内容物及尿毒物分析,即邀针灸会诊。视病人神昏,呼之不应,呼吸缓慢、表浅而不足以息,面色苍白,瞳子缩如针芒,尺肤湿冷,两脉沉细。

    援物比类:此乃肾厥。根据《灵枢.寿夭刚柔》:“肾为阴中之太阴,病在阴之阴,刺阴之荥输”以及《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为之针刺了双太溪穴,未及半分钟,气至人苏,瞳子亦恢复如常。当即询问病人,自诉系外地某医院护士长,因不欲生而服10%水含氯醛400ml。随之又经西医按水合氯醛中毒予以常规处置而复原。

    按:此例水合氯醛中毒,针刺前昏迷,病因不明,根据形症辨为:“肾气虚则厥”,而予以针刺太溪,居然能使之苏醒,因中毒所致之瞳孔收缩亦得到了恢复,从而问明昏迷之因系半小时前口服四倍于致死量的水合氯醛之所致,因而给进一步抢救创造了条件,这起码说明针刺太溪对生命中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其致厥的机制,按中医理论,则可认为系由于口服了大量水合氯醛而破坏了《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的输布、运化和转归,致使气陷于下而不上承,以致清阳不展,而肾亦不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肾不藏精,则精不舍志,因而志意乱,精神魂魄散。而针刺太溪之所以能使之复苏则为通过对肾中元阴元阳之调整,使阴精所生而藏于心之神,随神往来之魂,并精而出入之魄,心之所忆,脾之所主的意以及心之所出肾之所主的志的机能都得到了暂时的恢复。清阳复升而浊阴降,故精神御而魂魄收。于兹可见援物比类于临床之重要。


(六十一)麻痹性斜视

秦某,女,15岁。于一岁时因眼疾曾来京于某院眼科检查,诊为“先天性斜视及视网膜病变”,给药后嘱返乡继续治疗。至15岁时视力仍不佳,遂再度来京于原诊疗医院及其它医院检查诊为近视、弱视、散光、麻痹性斜视,否定视网膜病变,配镜后嘱手术治疗斜视,因患者及家长畏惧手术,故于1996年7月要求为之针刺。

    查:脉沉弱,舌淡,苔薄白。左眼内斜,上睑下垂,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头正位时有复视。

    援物比类:《灵枢●大惑论》:“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灵枢 ●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素问●热论》:“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灵枢. 经筋》:“足太阳之筋, ...其支者为目上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外维”。太阳与肾为表里,少阳为一阳初生之气属肾,肌肉之精赖肾阳以温煦,为之巨刺,取右太溪,一次目睛内斜改善,二次上睑已不下垂,眼球运动自如,头亦不再向患侧偏斜,头正位视物亦不再复视,继续治疗三次以巩固疗效,迄今仍一如常人。


(六十二)舌咽神经痛

于某某,女,30岁。患左舌咽及耳根部阵发短暂剧痛多年,五年前曾一度治愈。近二年来,疼痛又作,常因吞咽、伸舌、呵欠等而诱发钻刺、刀割样不堪忍受之剧痛,10 ~ 30秒钟歇止。因而畏惧饮食,甚至不敢下咽唾液,睡眠中亦有时痛醒,遂又往原诊治医院就诊,治疗一年有余,仍时轻时重而不已,因畏惧手术,遂要求予以针刺。

    查:脉浮弦沉弱而数,舌绛少津,苔薄白。援物比类:《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 循喉咙,挟舌本。”《灵枢● 经别》:“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灵枢●忧恚无言》:“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为之调肾以既济水火,用巨刺针右太溪,12次痛止,逾三载,仍未发作。

(六十三)胸痹心痛

赵某某,男,56岁。患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三年。每逢发作时,有自心前区向左肩背肘臂放散之感。数或数十秒钟即止,而手足厥冷却需持续较长时间方已,平时短气时而心悸,食纳及睡眠亦欠佳,做心电图及运动试验等检查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服药三载,始而有效。近一年来发作又频繁,每月二、三次。虽加服中药亦未获明显改善,故要求针刺。

    查:脉浮弦沉涩,两尺微弱,舌淡暗,苔白滑。

    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急甚者为瘛疭,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微大为心痹引背。”《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取之两筋之间。”《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主骨所生病者,...烦心心痛。”少阴为枢,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则痛。

    援物比类取肾原太溪,以调坎中之阴阳,使水火既济,间日一次, 共针十次,愈一载,仍未发疼痛。


(六十四)噎膈

王某某,男,51岁。患食道癌一年,经中西医治疗罔效。近日来饮食愈益哽噎难下,即使强为下咽也入而复出,且伴有大量痰涎。故要求针刺,以缓燃眉之急。

    查:脉沉弱。舌淡暗体胖大,苔白滑。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皮肤干枯甲错。

    援物比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灵枢●上膈》:“气为上膈者,饮食入而还出。”《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 宋●严用和《济生方》:“素问云:阳脉结谓之膈,..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成五噎。”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按反 胃噎膈,总是血液衰耗,胃脘干稿,稿在上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反胃,二者总名为膈,故内经上有三阳结谓之膈一语。”.明●赵献可《医贯》:“噎膈者,飢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明●张介宾:“噎膈者,膈塞不通,食不能下,故噎膈....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也,..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引内经之言三阳者,乃止言小肠膀胱全与大肠无涉。盖三阳者太阳也,手太阳小肠也,足太阳膀胱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火不化则阳气不行而传导失职,水不化则阴气不行而清浊不分,此皆致结之由也。....盖噎膈由于枯槁,本非实热之证。”

    现代中医文献则将此病分为痰气阻膈、瘀血阻膈、津亏热结、气虚阳微等类型而辨证论治,而根据上列《内经》等论述,总不外乎水火不济,因之气结而已。三阳与二阴(少阴)为表里,少阴为枢,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调肾以治,针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饵,吞咽功能立即改善,当日即能食用水饺,继续治疗五次后已可进食馒头。遂返西安,3个月后因恼怒郁闷等因噎膈又作,于当地靠补液等维持2周后辞世。

    按:疗效仿佛之案不再列举,仅此一例亦可 说明应用针刺治疗噎膈之疗效。即使是食道癌也能使之噎膈明显缓解一个较长的时期,岂不也很难能可贵吗?


(六十五)背肌筋膜炎

赵某某,女, 46岁。三年来,项背部酸痛、发僵,颈项活动不自如,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剧。于某院诊为背肌筋膜炎,予中西药物及理疗,病情好转,数日后疼痛又重,反反复复,二年不已,遂来针刺。

    诉:项背部僵痛,颈项活动不自如,过劳及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

    查:脉浮弦沉涩,舌淡,苔薄白。项背部肌肉僵硬,肩胛上部及两肩胛内上缘有明显压痛,沿骶棘肌向上,于相当于肺俞处,可触及条索状改变。

    援物比类:《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太过, 令人解体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灵枢●卫气》:“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故为之针双太溪,以调坎中阴阳,未及十次,病已。

(六十六)腱鞘囊肿

张某某,女,36岁。二年前,右手腕部掌侧发现一肿物,黄豆粒大小,半球形,局部酸胀不适,握拳时略有痛感,数月后,肿块增大,经某院为之囊内注射,每周一次,三次后肿块消失。半年后,肿块复萌且日益增大,直径超过一厘米,遂又经某医为之“围刺”十余次,明显好转,但不久又复发,遂要求针刺。

    诉:右腕掌侧囊肿,疼痛不适,已反复三次。

    查:右桡骨茎突内前方紧邻桡动脉之寸口部,可见一直径1厘米余之半球形肿物,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但附着于深部组织,基底固定,橡皮样硬度,调节关节位置时,可触及轻度波动且轻微压痛。

    援物比类:《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灵枢●经脉》:“肺 手太阴之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灵枢●根结》:“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手足三阴三阳同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肺主气,心主血脉。故为之针肾原太溪,脉会太渊,未及十次肿痛皆消,逾二载尚未复发。


(六十七)髌下脂肪垫损伤

王某某,女,23岁。一年前运动时,右腿摔伤后,膝关节疼痛,轻度肿胀,经手法治疗半月好转,遂转院,经X线等检查,诊为髌骨下脂肪垫损伤,服药及理疗好转即间断治疗。近两个月来,肿痛又作,服药痛减,肿胀依旧,故来诊。

    诉:膝肿痛,过劳及下楼梯时加重。

    查:脉沉弱微滑,舌淡,苔白微腻。右膝眼肿胀压痛,膝过伸试验阳性。

    援物比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故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肾者主液,足少阳属肾,是主骨所生病,故为之刺肾之太溪,少阳之阳陵泉,阳明胃之犊鼻以助谷气,6次肿痛尽失,膝过伸试验阴性。


(六十八)股内收肌损伤

刘某某,女,32岁。右大腿内侧及耻骨部疼痛一年,经服药、针灸、按摩等治疗好转后即间断治疗,近一个月来因受寒病又发作,在某院诊为股内收肌损伤,治疗半月,收效不大,要求针刺。

    诉:大腿内侧、耻骨部疼痛,晨起稍活动后疼痛缓解,愈时又加剧。

    查:脉沉弱,舌淡,苔薄白。内收肌上1/3及耻部压痛,肌紧张,髋关节外展及内收时,疼痛皆加剧。

    援物比类:《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 聚于阴器...其病...阴股引髀而痛。....足少阴之筋.....并太阳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其病......所过而结者皆痛。.... 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其病阴痛。”《灵枢 .根结》:“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阖如户扉,枢犹转纽,舍枢则不能开阖,舍开阖则无从运枢。少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为之调肾以治取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一次痛减,三次痛已。


(六十九)踝关节扭伤

朴某某,女,26岁。一年前左踝部扭伤,疼痛剧烈,遂邀请某医为之“整骨”外敷及内服药物;翌日,左足外踝明显瘀血肿胀。遂易医,经X线等检查并无骨折,只是韧带部分撕裂,为之外敷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并嘱其切勿再揉捻。二周后,瘀斑消失,惟肿胀未能完全消退,疼痛亦未尽已。近一年虽未间断治疗,非但肿痛未能尽消而且反复扭伤三次。

    诉:踝扭伤一年余,仍肿痛,而且极易反复扭伤。

    查:脉浮弦沉弱,舌淡,苔薄白,跛行,左足外踝前下方肿胀、压痛,足内翻时疼痛加剧。

    援物比类:《素问●六节脏象大论》:“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肾主骨,骨连溪,溪者肉之小会而近于骨,肾气虚乏,溪骨失和乃至关节松驰,故易反复扭伤。为之刺太溪以固肾气。少阳为枢,枢折则足摇而不安于地,为之辅以足临泣,十次后肿痛皆消,已逾二载,未再扭伤。


(七十)丹毒

李某某,女,67岁。患脚癣多年且时感染,7年前再度感染后,继发左下肢丹毒,始而发热,全身不适,继而发现左下肢胫内侧皮肤有一片红肿,表面紧张,硬结光泽与周边正常皮肤境界分明,伴发水泡。住院按丹毒治疗一周好转,未几又发作,反反复复,迄来诊时已逾七载仍未痊愈,而且形成橡皮肿。

    查:脉沉涩,舌胖淡,苔白厚腻,左下肢变粗变形,小腿和足部尤其明显,皮肤过度角化,周径倍于右下肢,压之柔韧如橡皮,自内辅骨以下至内踝之上,有一大片突出皮表之紫暗疮面,附以鳞屑,部分皮肤已坏死,触之凹陷且有压痛。

    援物比类:《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 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张志聪:' 夫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下入踝之后,此邪客于冲脉之中,则血泣不通,有如兔啮之微肿也'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憔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侯也。”《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幖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故为之取肾原太溪,针60次丹毒及橡皮肿皆已。


(七十一)讨论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于兹可见,十二原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关系以及在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中的重要作用。而肾者阴脏居阴位,虽为阴中之太阴,但寓水火于其中,乃先天之本,生气之源,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滋肝木,复贯中土而上济心肺,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布散于外而养肌肉,生毫毛,主固密、作强而司技巧。若用“易”之承、乘、比、应、据、中之象以类之,则肾原太溪之主治,又绝非仅此七十病而已。此外:

1.该穴之取法,又当参合十度之法,以《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准,盖“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切不可拘泥于分寸,以失穴者空也之意。

2.得气宜以鱼吞钩饵之状为佳,盖鱼吞钩者,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也,有如鱼吞钩而欲挣脱之状也,非止针下沉紧也。

3.太溪脉乃三部九候之一也,有则生无则死者,以明病之易起与难已也,为临床诊治之不可忽也。


     受《易》、《老子》、《内经》及《针灸大成》之启示,以援物比类之法,应用太溪治疗了上列七十种疾病,不揣浅陋,公之于众。







太溪穴的研究(一)

灵素馆 2021-01-03

太溪穴的研究进展

太溪穴主治病证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

太溪穴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太溪穴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咳喘,咳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失眠,多梦;小便频数,泄泻;消渴,腰痛。

太溪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

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太溪穴的配伍

1)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2)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3)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4)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5)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6)太溪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

7)太溪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

8)太溪配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

太溪穴的研究(二)

灵素馆 2021-01-0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喘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太溪主之。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逆。

 太溪穴研究进展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针刺太溪可改善肺呼吸功能,针刺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优越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太溪、列缺,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较针刺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这种效应一般可维持23h,个别可达数日,水肿也减轻,甚至消失,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如在同一人身上,用同一手法针刺太溪,留针2 min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约33%,留针10 min则减少约44%

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

有人对肾虚患者择时针刺肾俞、太溪,用补法,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前后一天中分别于卯时、酉时采末梢血,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结果发现,肾虚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一天中卯时最高,酉时最低,说明针灸补肾疗效最佳时间宜选在酉时

治疗尿频

针刺太溪治疗尿频70例。主穴:太溪。配穴:伴有胃、心、胸部位疾病者,配内关、公孙、三阴交;失眠者加安眠穴;体虚者加关元、百会等。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全部有效,多数患者仅1次即效。

治疗肾绞痛

太溪配照海、行间治疗肾绞痛32例,26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减轻[9]

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治疗尿路结石

针刺太溪、飞扬、京门等穴治疗尿路结石118例,太溪用补法,飞扬、三阴交用泻法,京门用平补平泻法,用毫针针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痊愈72例,占61.7%;显效28例,占23.7%;无效18例,占15.2%。总有效率为84.8%

治疗腰痛

以太溪配肾俞治疗腰痛,太溪、肾俞针刺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1个疗程后腰痛减轻,2个疗程后腰痛痊愈

治疗咽炎

治疗喉痹35例,风热者用鱼腥草注射液,虚火者用复方注射液;取太溪、照海,每穴注射药液1 mL,每日1次,两侧交替进行。结果:治愈31例,中断者3例,无效者1

以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10 治疗踝关节扭伤

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约30 s,留针20 min,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每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30例,占81.1%;显效3例,占8.1%;好转3例,占8.1%;无效1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


附: 经外奇穴名·太溪

太溪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

位置

位于足内踝前下0.5寸处,当内踝下部与舟骨结节下部连线之中点处。左右计2

功能主治

主治喉痛、扁桃体炎、中耳炎、喘息、肾脏病、妇科病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