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班侯宗师《太极法说》原著竹林太极译本

 hys128 2021-01-11

[注:太极法说》是杨班侯宗师所授,成书于1875年。全文只有三十二段,外加附注八篇(包括张三丰祖师存留三篇),俗称《三十二目》。每段仅有几十字至上百字,全无断句。全书图画仅两三幅,注释亦非常简单。虽然简炼之至,多数难以理解,显是有意为之。

此译本为竹林太极小阮用了三年时间研读吴鉴泉先生传杨班侯宗师《太极法说》原著,并通篇理解后完成。今日首次公开,以使知拳理非虚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译本保留原版繁体文字,仅增加断句,使之既易于阅读,又可追溯宗师当年成书时所考虑,与已经公开的简体传本不同。]

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侯先師所授。是於端芳親王府內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時即保存到如今。吳公藻識

[1]八門五步

掤南坎。捋西離。擠東兑。按北震。採西北巽。挒東南乾。肘東北坤。靠西南艮。方位八門。乃為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行也。總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擠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五行者。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聁金。定之方中土也。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聁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機之軸。懷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曰八門五步。

[2]八門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本。由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后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接及神明。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淂之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

蓋人降生之初。目能視。耳能聼。鼻能聞。口能食。顏色、聲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思及此。是人熟無?因人性近、習逺。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淂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夫運而知、動而知。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己知覺運動。淂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4]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髙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5]頂匾丢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匾者不及之謂也。丢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但粘黏連隨。斷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6]對待無病

頂匾丢抗。失於對待也。所以為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獲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匾丢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無對待之病。知覺運動自然淂矣。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7]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橦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淂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8]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腰頂窮硏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数載亦糊塗。

[9]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硏。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覔。久而久之出天然。

[10]太極進退不已功

掤進捋退自然理。陰陽水火相既濟。先知四手淂來真。採挒肘靠方可許。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歛。千萬不可離太極。

[11]太極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採天、靠地相應求。何患上下不既濟。若使挒、肘習逺離。迷了乾坤遺歎惜。此説亦明天地盤。進用肘、挒歸人字。

[12]太極人盤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幾何。幾何若是無平凖。丢了腰頂氣歎哦。不断要言只兩字。君臣骨肉細琢磨。功夫內外均不断。對待数兒豈錯他。對待於人出自然。由茲往復於地天。但求舍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

[13]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軆。精氣神為身之軆。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要知天人同軆之理。自淂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聖乃神。則淂矣。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獨以末技云爾。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数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軆之。有勁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14]太極文武解

文者軆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軆育武功。得文軆於心身也。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謂。在放、卷得其時中。軆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發。當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為柔軟。軆操也。精氣神之筋勁。武事。武用剛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無武之豫備。為之有軆無用。武無文之侶伴。為之有用無軆。如獨木難支。孤掌不嚮。不惟軆育武事之功。事事諸如此理也。文者內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無文理。必為血氣之勇。失於本來面目。欺敵必敗爾。有文理無外数。徒思安静之學。未知用的。採、戰差微則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豈可不解哉。

[15]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后採、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勁。視、聼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覺、知也。功至此。可為攸往咸宜。無須有心之運用耳。

[16]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断。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復、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何堅不推也。於人對待。四手當先。亦自八門五步而來。跕四手。四手碾磨。進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煉至緊凑。屈伸自由之功。則升之中上成矣。 

[17]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氣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軆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盖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為顛倒。然非有入法治之。則不得矣。辟如水入鼎內。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温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炎火無止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永渗漏。此所為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必至火水必分為二。則為火水未濟也。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逺人。則可與言天地同軆。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岳四凟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神之吉凶。知人事興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悠久無疆矣。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18]人身太極解

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頭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陰。膀光水、小腸火、胆木、大腸金、胃土,皆陽也。茲為內也。顱丁火。地閣承漿水。左耳金、右耳木、兩命門也。茲為外也。神出於心。目為心之苗。精出於腎。脑、腎為精之本。氣出於肺。胆氣為肺之原。視思明、心動、神流也。聼思聰、脑動、腎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醎、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語聲音。木亮、火焦、金潤、土塕、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氣之往來。肺之門戶。肝胆。巽震之風雷。發之聲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慾也。此內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臍外,七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也。七情皆以心為主。喜心、怒肝、憂脾、悲肺、恐腎、驚胆、思小腸、怕膀胱、愁胃、慮大腸。此內也。夫離南。正午火心經。坎北。正子水腎經。震東正,卯木肝經。兑西正,酉金肺經。乾西北隅,金大腸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土。巽東南隅,胆木化土。艮東北隅,胃土化火。此內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離九。此九宮也。內九宮亦如此。表裏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腸化水通腎。已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胷。山澤通氣。辛肺右肋化水通腎。庚大腸化金通肺。癸腎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內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內外也。明斯理。則可與言修身之道矣。

[19]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自修身。無由得成也。然又分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內。武修於外。軆育內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內外表裏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軆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軆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獨知軆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專武事不為軆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20]太極下乘武事解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寔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極矣。夫四兩撥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將何以能是。所謂懂粘、運。得其視、聼、輕靈之巧耳。

[21]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元元也。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凑。方元規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應手。仰髙、鑽堅。神乎其神。是見隱顕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罷不能。

[22]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干於填寔。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易也。雙浮為病。祗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八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軆也。若不窮硏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歎耳。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裏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23]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掤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使圓。方圓復始之理無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緣人外之肢軆。內之神氣。弗缉輕靈。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有隅矣。辟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採挒肘靠之隅手。或雙重填寔。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補其所以云爾。春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獲採、挒。而仍歸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軆而補缺云云。

[24]太極平凖腰頂解

頂如凖。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凖。所謂輕重浮沉。分厘絲毫則偏。顯然矣。有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囟門也。上下一条線。全憑兩平轉。變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云。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逺。口授須秘傅。開門見中天。

[25]太極四時五氣解圖

[26]太極血氣根本解

血為營。氣為衛。血流行於肉、膜、胳。氣流行於骨、筋、脉。甲為骨之餘。髮毛為血之餘。血旺則髮毛盛。氣足則甲壯。故血氣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壯。氣血之軆用。出於肉筋甲之內壯。氣以血之盈虛。血以氣之消長。消長盈虛。周而復始。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

[27]太極力氣解

氣走於膜、胳、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脉。象也。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要之。明於氣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氣之由來矣。知氣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氣之分別。行氣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28]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煉開展。後煉緊凑。開展成而得之。纔講緊凑。緊凑得成。纔講尺寸分毫。由尺住之功成。而后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對、待者。数也。知其数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非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29]太極膜脉筋穴解

節膜。拿脉。抓筋。閉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後而求之。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抓膜節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勁断。死穴閉之。無生。搃之。氣血精神。若無身。何有主也。如能節拿抓閉之功。非得點傳不可。

[30]太極字字解

挫柔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人。開合升降於己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屈伸動静於己人,起落急緩於己人。閃還撩了於己人。此十二字於己氣也。於人手也。轉换進退。於己,身。人,步也。顧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顧、右盼也。此八字闗乎神矣。断、接、俯、仰。此四字闗乎意、勁也。接闗乎神、氣也。俯、仰。闗乎手足也。勁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勁意神俱断。則俯仰矣。手足無著落耳。俯為一叩。仰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復接不可。對待之字。以俯仰為重。時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無接。則不能俯仰也。求其断接之能。非見隱、顕微不可。隱微似断而未断。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軆、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粘黏連隨哉。

[31]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辨

對待之功。既得尺寸分毫於手。則可量之矣。然不論節拿抓閉之手易。若節膜拿脉抓筋閉穴則難。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節不量由按而得膜。拿不量由摩而得脉。抓不量由推而得拿。閉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縮之寸分毫也。此四者。雖有髙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無能貫通焉。

[32]太極補瀉氣力解

補瀉氣力。於自己難。補瀉氣力。於人亦難。補自己者。知覺功虧則補。運動功過則瀉。所以求諸己不易也。補於人者。氣過則補之。力過則瀉之。此勝彼敗所由然也。氣過或瀉。力過或補。其理雖一。然其有詳。夫過補為之。過上加過。過瀉為之。緩他不及。他必更過。仍加過也。補氣瀉力。於人之法均為加過於人矣。補氣名曰結氣法。瀉力名曰空力法。

[i]太極空結挫揉論

有挫空挫結、有揉空柔結之辨。挫空者則力隅矣。挫結者則氣断矣。揉空者則力分矣。揉結者則氣隅矣。若結柔挫則氣、力反。空揉挫則力、氣敗。結挫揉則力盛於氣。力在氣上矣。空挫揉則氣盛於力。氣過力不及矣。挫結揉、揉結挫皆氣閉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鑿於氣矣。總之。挫結、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毫量。能如是也。不然無地之挫揉。平虛之靈結。亦何由而致於哉。

[ii]懂勁先後論

夫未懂勁之先。長出頂匾丢抗之病。既懂勁之後。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勁。故然病。亦出勁。既懂。何以出病乎。緣勁似懂未懂之際。正在兩可。断接無凖矣。故出病。神明及猶不及。俯仰無著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勁。弗能不出也。胡為真懂。因視聼無由。未得其確也。知瞻、眇、顾、盼之視覺。起、落、緩、急之聼知。閃、還、撩、了之運覺。轉、换、進、退之動。則為真懂勁。則能接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勁。自淂屈伸動静之妙。有屈伸動静之妙。開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動静。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詳。就去則升。夫而後纔為真及神明也。岂可日後不慎行、坐、臥、走、飲、食、溺、溷之功。是所為及中成、大成也哉。

[iii]尺寸分毫在懂勁後論

在懂勁。先求尺寸分毫。為之小成。不過末技武事而已。所謂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勁也。如懂勁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纔能節拿抓閉矣。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烏可不明閉而不生乎?烏可不明閉而無生乎?是所謂二字之存亡。一閉之而已。盡矣。

[iv]太極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裏者為掌。五指之首為之手。五指皆為指。五指權裏。其背為捶。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閉。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夫捶有搬攔。有指襠。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搂膝。有换轉。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雲手。有提手。拿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揑指。閉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覔穴指。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為手。仍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為中合手指。四手指之外為獨指。獨手也。食指為卞指。為劍指。為佐指。為粘指。中正為心指。為合指。為鈎指。為抹指。無名指。為全指。為環指。為代指。為扣指。小指為幫指。補指。媚指。掛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難。淂口訣秘法。亦不易為也。其次有如對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閉指。抝步指。湾弓指。穿梭指。探馬手。湾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葉下捶。背反捶。勢分捶。捲挫捶。再其次。步隨身换。不出五行。則無失錯矣。因其粘連黏隨之理。舍己從人。身隨步自换。只要無五行之舛錯。身形脚勢出於自然。又何慮些須之病也。

[v]口授穴之存亡論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難學。二因其闗乎存亡。三因其人纔能傳。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第二不傳根底不好之人。第三不授心術不正之人。第四不傳鹵莽滅裂之人。第五不傳授目中無人之人。第六不傳知禮無恩之人。第七不授反復無長之人。第八不傳得易失易之人。此須知八不傳匪人更不待言矣。如其可以傳。再口授之秘訣。傳忠孝知恩者。心氣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終不變如一。方可將全軆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明矣。於前於後。代代相継。皆如是。之所傳也。噫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

[vi]張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延年藥在身。元善從復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萬載咏長春。心兮誠真跡。三教無兩家。統言皆太極。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継往聖永綿。開來學常續。水火濟既焉。願至戌畢字。

[vii]口授張三丰老師之言

予知三教歸一之理。皆性命學也。皆以心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氣神也。有精氣神。纔能文思安安。武備動動。安安動動。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聖神也。先覺者。淂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後學者。以效先覺之所知能。其知能雖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淂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視耳聼。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 然武也。孰非固有。明矣。前輩大成文武。聖神授人以軆育修身進之。不以武事修身傳之。至予淂之手舞足蹈之採戰。借其身之陰。以補助身之陽。身之陽。男也。身之陰。女也。然皆於身中矣。男之身祗一陽男。全軆皆陰女。以一陽採戰全軆之陰女。故云一陽復始。斯身之陰女。不獨七二。以一姹女配嬰兒之名。變化千萬。姹女採戰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之身以補之者?所謂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為陰陽採戰也。如此者是男子之身皆属陰。而採自身之陰。戰己身之女。不如兩男之陰陽對待修身速也。予及此傳於武事。然不可以末技視。依然軆育之學。修身之道。性命之功。聖神之境也。今夫兩男之對待採戰。於己身之採戰。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對待之数。則為採戰也。是為汞鉛也。於人對戰。坎離之陰陽。兑震陽戰陰也。為之四正。乾坤之陰陽。艮巽陰採陽也。為之四隅。此八卦也。為之八門。身足位列中土。進步之陽以戰之。退步之陰以採之。左顧之陽以採之。右盼之陰以戰之。此五行也。為之五步。共為八門、五步也。夫如是。予授之。爾終身用之。不能盡之矣。又至予淂武継武。必當以武事傳之而修身也。修身入首無論武事文 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極。願後學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也可。

[viii]張三丰以武事得道論

蓋未有天地。先有理。理為氣之陰、陽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在其中。陰陽氣。道之流行。則為對待。對待者。陰陽也。数也。一陰一陽之為道。道無名。天地始。道有名。萬物母。未有天地之前。無極也。無名也。既有天地之後。有極也。有名也。然前天地者。曰理。後天地者。曰母。是乃理化先天陰陽氣数。母生後天胎卵。濕化位 天地育萬、育道、中和然也。故乾坤為大父母。先天也。爹娘為小父母。後天也。得陰陽先、後天之氣。以降生身。則為人之初也。夫人身之來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賦理。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合先、後天之身命。我得而成人也。以配天地為三才。安可失性之本哉。然能率性。則本不失。既不失本來面目。又安可失身軆之去處哉。夫欲尋去處。先知來處。來有門。去有路。良有以也。然有何以之?以之固有之知能。無論知愚賢否。固有知能。皆可以之進道。既能修道。可知來處之源。必能去處之委。來源去委既知。能必明身不修?故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夫修身以何?以之良知、良能。視目、聼耳。曰聰。曰明。手舞足蹈。乃武乃文。致知格物。意誠心正。心為一身之主。正意誠心。以足蹈五行。手舞八卦。手足為之四象。用之殊途。良能還原。目視三合。耳聼六道。目耳亦是四形。軆之一表。良知歸本。耳目手足分而為二。皆為兩儀。合之為一。共為太極。此由外歛入之於內。亦自內發出之於外也。能如是。表裏精粗。無不到。豁然貫通。希賢希聖之功。自臻於曰睿。曰智。乃聖。乃神。所謂盡性立命。窮神達化。在茲矣。然天道、人道一誠而已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