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金紧张,画面靠想象?B站走出纪录片中一股“泥石流”

 网视洞察 2021-01-11

网视导读:B站仿佛成为纪录片的一个福祉,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有《寻找手艺》,那些或在电视台播出反响平平,亦或是被电视台拒之门外的纪录片,不少都在B站得到了“重生”。

最近又有一部纪录片在B站上走红了。这部由三个纪录片外行组成的摄制组所拍摄的纪录片,就连导演都“吐槽”土得掉渣的纪录片,就这么“意外”的在B站上蹿红了。

虽然不少媒体都在强调突出这部纪录片“被13家电视台拒绝,却在B站大火”的事实,然而在观看过整部纪录片后,小编则发现,这部制作并不精美的纪录片之所以能在B站上走红,更多的是因为其自身“气质”与B站十分吻合。

自带“吐槽”技能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那般经过精心设计的旁白及对话,也不同于大多数纪录片旁白那样字正腔圆、声音浑厚的广播腔,《寻找手艺》的旁白则是由导演亲自上阵,带着一股“有味道”的口音便开始了全程画面解说外加“吐槽”。

没错,就是吐槽。《寻找手艺》的旁白就像一条官方弹幕,时不时的吐槽一下队友

(一个星期......刚学的......)

吐槽一下自己

(毫无计划,不知道拍摄对象......)

除此之外,画风易于常人的旁白与内容构造也成为观众边看边吐槽的一大乐趣。

比如被网友吐槽“蹭车治鼻炎”的前摄影师小蒋。

亦或者是喜欢拍风的现任摄影师兼司机何思庚。

而从以往在B站上看到的纪录片的弹幕风格来看,大多画风则是是“哇”“给跪”之类的感叹词,到了《寻找手艺》这里风格便成了“23333”“hhhhhh”这些仿佛能听见鬼畜笑声的弹幕。不得不说,这么一部“画风”清奇的纪录片,只有B站敢播,也只有在B站上播才能有如今这般“效果”。

《寻找手艺》B站播放量

为“情怀”买单

从这几年由B站上引发观看浪潮的影片可以发现,无论是《大圣归来》所传递出的国漫复兴的希望,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出的传统工匠的坚守与传承,刨去影片种类与质量的高低,能在B站上形成一定播放浪潮的影片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怀,恰恰B站的观众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而在《寻找手艺》纪录片中,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用买房子的钱,买了一台旧的摄像机,三个外行人组成的摄制组;还是那199名安静且专注的去做一件事的手艺人,其传递出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皆是最容易触动B站用户内心的要素。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当第四集侗族造纸大妈在镜头里咕哝:“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就到北京了,只是名字到北京也好啊”的时候,屏幕里马上就出现了一条回答弹幕“请放心,已到北京”,3秒后,一条接一条的弹幕铺满了整个屏幕:“请放心,已到深圳”“已到上海”“已到四川”“已到伦敦”……

导演张景曾经评价这部纪录片:“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我们不缺会做事的人,但我们太缺真诚做事的人。“假”的东西看多了,“真”便显的更加难能可贵。即便《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虽然制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挡不了大批观众对他的喜爱。以至于在视频网站获得成功播映后,旅游卫视的人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播放,还有香港的发行公司联系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权。

一切看起来,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张景却说“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是好是坏。但不管怎样,我还要继续拍第二部,只要这些人还在,我就会继续拍下去。”

-END-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网视洞察】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网视洞察】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有其它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方授权并注明出处。

授权联系:微信号 xiaoxingxing05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