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和你唱反调,“真理”永远掌握在家长手里吗?

 亲妈学堂 2021-01-11

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亲子间的矛盾也随之变多。比如,孩子上网课,越是催孩子快点起床,孩子反而更拖拖拉拉,越是提醒孩子学习要专心,孩子效率反而降低。

这段时间,有好几位家长和我反映自己家五六岁的孩子越来越叛逆,“不要”、“我偏不”、“我就要……”变成了孩子的口头禅,家长说东,孩子们偏往西,偏偏是自己亲生的娃,打不得更骂不得,做大人的可谓苦不堪言,甚至都在怀疑孩子的“叛逆期”难道提前了?


越长大越不“乖”,小天使化身为小恶魔

 

前不久购物活动季,我给女儿买了很多新衣服。晚上等小米洗好澡,兴致勃勃地准备拿出新衣服给女儿试试,小米却连连大喊:“退掉退掉!不要不要!”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像前几天在吃饭的时候,菜刚上桌,米爸跟小米说菜很烫,要一会儿才能吃,小米坚持说不烫,就算烫到饭都吐了出来,也一定要坚持说“不烫”。

但我认为孩子幼年时期的“叛逆”并非坏事。在两岁之前,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两岁之后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才开始突破,他们自己也开始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意愿。但因为孩子们的大脑还不具备可以完整表达独立意愿的能力,所以在家长看来,这是小孩在“抬杠”,行为举止也往往让家长非常恼火。

叛逆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不过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焦虑,孩子唱反调的表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且“叛逆”心理还包含着很多积极的品质,例如自我意识强、有闯劲、能创新等。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叛逆心理在成长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别先急着焦虑,孩子唱反调不一定是坏事


孩子总和父母对着干,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在争夺一种权力:这件事谁说了算。在实际生活中,越是有主见的父母,越是容易陷入孩子“唱反调”的死循环。因为越是成功有主见的父母,越无法接受孩子们唱反调的突变。

1、带“刺”孩子的背后,肯定有控制欲十足的家长

前几日,邻居小西的妈妈也来找我诉苦,说孩子最近很不听话,并和我说:“一定是以前对孩子的管教太松了,以后更要严格管理”。

对子女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往往和孩子之间常常边界不清,甚至于有时候父母为了使孩子屈服和顺从还会使用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对家长的要求和限制反感,通过各种方式反抗和逃避, 产生逆反心理。另外,父母之间的长期分歧与冲突也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焦虑、多疑、心神不宁,这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2、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产生“对抗”心理

心理学中有一个禁果理论,即“越禁止越诱惑,越让做,反而越反抗。”现实中,很多父母都因为孩子和自己唱反调而烦恼,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偏偏要与自己对着干,也因此对孩子感到极其不满,导致亲子冲突频频发生。

归根结底,这是禁果效应在起作用。父母越让做,孩子越不想做,父母越不让做,孩子就越做。有一次邻居带儿子小西、我带女儿小米,四个人去游乐园玩。进园之前,小西妈妈对小西百般叮嘱:“不能要玩具,不能吃棒冰”。但转眼小西就拿着偷偷攒的零花钱,买了两个棒冰,一个自己吃另一个给了小米。

小西妈妈发现后,生气极了,在园区就对小西喊了起来:“谁给你的?我都说了不能吃,为什么还吃?”小西也不甘示弱,倚着游乐区的围栏边吃边回应“就要吃就要吃!为什么不能吃?这是用我自己的钱买的!”

孩子好奇心旺盛,在慢慢完善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想证明自我,也开始相应地产生“对抗”心理。如果父母们依然一味要求孩子服从,孩子们就会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极度“不听话”。


当孩子和家长唱反调时,聪明家长这样做!


如果孩子说话办事只由着逆反心理支配,就会形成病态心理,表现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会经常说反话等。这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家长们不妨尝试以下办法,引导和平衡孩子的“叛逆”心理。

1、互相理解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一段时间,小米沉迷于玩ipad,于是米爸想了个办法,用“充电器坏了,以后都不能再玩ipad”的理由来阻止。没想到,小米居然自己上淘宝买了个充电器,让人哭笑不得,最后“禁ipad计划”还是以失败告终。

经过米爸藏充电器的事情,小米也很委屈。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经常使用“你不能……”“你不许……”这样命令感十足的句式。其实,在我们希望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改正。

例如小米玩ipad,我换着使用“宝贝已经长大了,可以做到有节制的玩ipad”这样将心比心的句式,让小米感受到我对她的平等和尊重。经过几天“糖衣炮弹”式的引导后,小米也禁不住为自己无节制的看iPad行为感到难为情。最后,我们母女俩成功达成共识——小米每天可以玩半小时,这个时间由自己支配。既可以一次性玩完,也可以分三次玩,每次玩10分钟,但是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超过就要取消第二天的ipad时间。

直到现在,小米都把这个规矩遵守的很好,一场叛逆风波也成功化解。

2、给孩子空间,把生活自主权还给孩子

自由不等于放纵,规则也不等同于管束,自由要建立在规则之上,在适当的规则下,我们可以给孩子充裕的自由空间。很多喜欢“唱反调”的孩子平时的“控制感”明显不足,他们觉得什么选择都是被父母“逼”的。

我们要把生活的自主权给孩子,给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例如孩子闹着在寒冷天穿裙子出门,家长与其直接说不可以不能穿,不如让孩子选择其他衣服的类型。如果孩子闹着不睡午觉,与其逼着孩子一定要睡,不如让孩子选择听一首歌,或者读一本书后再睡。

如果家长愿意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孩子提供选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拥有“主导权”,那么孩子们也不会真的跟家长们“过不去”。

3、孩子坚持的,不一定是错的

记得有一次小米在画画,画的是绿色的太阳,米爸看到画后有点生气,认为小米没有认真对待,要求重画。但小米哭着说:“不要改不要重画,太阳就是绿色的。”米爸听后更生气了,认为小米故意和自己唱反调,气不打一处来,停了小米的零食。等我回家后,小米抱着我哭,说爸爸欺负他,当我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才明白了小米“固执己见”的真正原因。

原因是之前小米过生日,有亲戚送给小米一本百科全书。书中写过“在太阳所散发出来的光谱当中,光线最强的就是绿色的,但是由于人类的眼睛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才会导致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绿色的太阳。”所以,小米画的绿色的太阳,其实才是正确的。

 

在了解了事情真相后,米爸给小米道了歉,小米也拥抱了米爸表示原谅。但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启示,即在孩子们看法和大人不一样,大人切勿用专制强横的思维,来判断孩子故意而为之,是在和自己唱反调,反而犯错的人有可能是自己。这也启示着我们大人,凡事没有绝对,我们要允许孩子和父母不一样,也要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们总和父母“对着干“,其实是孩子独立意识在萌芽。我们家长要有耐心,正确看待孩子成长的规律,也要给孩子自主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发展独立且完整的个性!

亲妈学堂(米妈):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留英双硕士,在读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三重角色使我时刻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于自己从教、为母经历的真实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也希望为妈妈们打造一个“舒适圈”,减轻带娃负担。欢迎关注、转发分享、讨论、提问,一起探讨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往期内容推荐

考研那些事儿:我问了很多学生,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

有时候,杀人可能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更多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品专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