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改编《庵堂认母》《挂红灯》等秦腔名剧的华县贾家人谢梦秋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两代戏曲剧作家 一家父女三名人

作者:刘亦农

在华州区赤水镇贾家村谢家堡有一户人家,父亲谢梦秋早年投身革命,后来终生从事戏曲剧本创作事业。他勤奋笔耕,多有不朽之作。他的儿女之中,有两个女儿一名谢迎春,一名谢艳春。二女均承父业,剧作甚丰,常演不衰,轰动一时,被人们誉为“剧坛姊妹花”。《秦腔剧作家》一书收录的40余位陕西戏曲名人,三人均榜上有名,其中二人为国家一级编剧,一人为国家二级编剧。

谢梦秋(亦名谢蒙秋),国家二级编剧

1949年初夏,华县解放,20多岁的谢梦秋被任命为华县东岗乡乡长,时间不久即参加了解放军。1950年麦收季节,部队在西安城南长安县帮助驻地农民收割小麦。割了一天麦子的战士们疲惫地很快入睡了,他却连夜赶写了一篇反映部队帮助老百姓抢收抢种的通讯报道,送给了部队首长。因稿件及时生动,受到部队首长的称赞,“没想到我们部队还有这样的人才”,遂保送他到西北军政大学学习,后转入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戏剧生涯。

在西艺学院学习时,学校考虑到他的家庭困难,照顾他课余时间在校图书馆勤工俭学,这为他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几年时间,他读遍了图书馆内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广泛涉猎了戏剧、电影文学剧本以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开始了他的创作实践。在校期间,他创作了《画皮》、《李广从军》、《唇亡齿寒》、《霍去病救国》等剧本。与人合作的中型剧本《新事新办》、《一架弹花机)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根据同名叙事诗创作并主演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连续下乡巡回演出100余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迎。

1953年谢梦秋艺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编辑和记者,任务主要是编采戏曲节目。在省电台工作的10年间,他先后为田德年、李正敏、任哲中、马蓝鱼、李瑞芳、苏育民、刘毓中等一批表演艺术家的精彩唱段录了音并灌了唱片。为了挖掘稀有剧种,他深入到全省各地市,寻找民间老艺人,录制了碗碗腔、华州竹马、华州迷胡、同州梆子、弦板腔、富平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长安道情等多种剧目的精彩节目,为陕台保留下来大量珍贵戏曲资料。他还根据艺术家本人唱腔特点为之专门设计唱段,为艺术家们的表演艺术撰写评论文章,被《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文艺》、《陕西戏剧》等报刊杂志聘为特约撰稿人。

为满足播出节目的需要,他除了给陕西省广播文工团刘兰芳、赵明兰、阎振俗编写了大量的小演唱、曲艺、快板节目外,还先后创作改编了大、中型剧本《二度梅》、《潇湘夜雨》、《荆钗记》、《庵堂认母》、《野火春风斗古城》、《挂红灯》、《母女俩》、《娘儿俩赶集》等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由尚友社排演,《庵堂认母》被西北五省(区)剧团移植上演,至今常演不衰。

1963年10月,他调至渭南地区戏剧管理委员会任专职编剧,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创作了大型秦腔现代戏《年青一代)、《银光重放》,执笔创作并亲自执导了大型碗碗腔现代戏《渭滨春暖》。其中《年青一代》由渭南地区秦腔一团排演,陕西广播电台全剧录音,多年播放;《银光重放》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汇演;《渭滨春暖》由渭南地区碗碗腔剧团排演演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所有发表的作品和多年创作的作品手稿被查抄,片纸只字不留。

1979年,谢梦秋调到渭南地区艺术创作研究室担任专业编剧。他创作了大型现代戏《梨园春秋》,新编历史剧《长虹剑》、《斩鸿恩》、《素娘刺官》、《隋室晚钟》等剧本。其中《隋室晚钟》最有影响力,由华县剧团排演,参加了渭南地区第三届艺术节获得成功。在耀县创作《斩鸿恩》时,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连续七天将自己关在房子,埋头创作。剧本完成后,他呼呼大睡。第二天起来,满头黑发竟全部脱落在枕巾上,一向大背头的他几乎成了光头。人们都说这叫鬼剃头不吉利。可他哈哈一笑,依然如故地做自己的事,写自己的戏。说来也怪,没做任何治疗,三年后,他竟长出了满头黑发,而且直到去世都是乌黑不变,大家高兴地说他是返老还童了。

华县是他的故乡,这里人杰地灵,地方剧种和民间艺人颇多。

为了传承民间艺术,上世纪50年代他在省电台工作时,为华县田村竹马老艺人杨宝等人录制了《大上吊》、《走南阳》等本、折戏曲,所有录制稿酬全部帮田村农民业余剧团购买了戏剧服装。有年夏天,华县剧团在距县城20多里的辛庄演戏,为了录制该团的迷胡剧《四女夸社》等折子戏,他和堂兄谢梦林一块将录音器材(那时均为电子管设备,非常笨重)由华县火车站硬是用独轮车运到辛庄村老戏楼下。

1995年,原华县文化局局长李福州邀请谢梦秋老先生帮华县做一台皮影剧目,他欣然答应。在华县招待所,老先生和潘京乐等皮影艺人同吃同住,为了充分展示华县皮影的表演技法和绝活。他认真研究皮影传统剧目,从中提炼改编排演了《雪艳渡江》、《珊瑚塔大审》、《借水》、《游河南》四个经典小戏,并创作排演了新编历史小戏《虎狼峪》。这五个小戏,表演上各有侧重,融进了华县皮影的马线、换头、武打、撑船等所有技法,精彩绝伦,把华县皮影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华县文化局带着这台经典皮影剧目,先后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演出,受到国外友人的热烈欢迎与称赞,华县皮影因此而闻名世界,华县的皮影雕刻艺术也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梦秋(亦名谢蒙秋),国家二级编剧

谢老先生历经近50年的戏曲创作生涯,写作大、中、小剧本30余个,多次在省市调演中获奖,十余个剧本正式出版发行。他的作品富于意境,讲究唱词的韵脚工整,音节分明,显示了戏曲语言的诗化和内在的旋律美。如脍炙人口的秦腔《庵堂认母》、迷胡《娘儿两赶集》等,流传甚广,百演不衰。

1997年10月8日谢梦秋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归,享年73岁。那天就在他离世之时,晴天突降大雨,老天为之落泪,悼念这位为陕西戏剧事业艰苦奋斗了一生的戏曲名人。多年后,谢老先生的大儿子、潤南师院计算机教授谢膺白为父母撰写了悼念碑文,现录部分于后:吾父聪睿,承袭书香,奈何乱世,辍学执塾。幸得解放,投身革命,军大西艺,航向舵定。陕广记者,渭艺编剧,春笔秋墨,梨园蜚声。四十余载,弹精笔耕,大剧小曲,佳作愈卅。秦风秦韵,酣畅淋漓,颂善笞恶,流唱旷久。悉心培植,提线阿宫,竭扶皮影,欧美扬名……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多彩赤水》主编刘亦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