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杏林镇:回忆在沙圪塔小学“看窗户”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回忆在沙圪塔小学“看窗户”
作者 宋爱军 

    杏林镇梓里村下辖五个自然村,其中,梓里、故县、小涧头等村相对比较集中。上世纪三十年代,梓里大队与相邻的李庄大队共同集资建起了建华学校,李庄和梓里的适龄儿童都在建华学校上学。后因沙圪塔离建华学校较远,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梓里大队在沙圪塔村设立了“沙圪塔小学”。沙圪塔小学为一、二年级两年制小学,学生上至三年级时,转往建华学校直至小学毕业。

沙圪塔庙瞒 宋朝峰摄
     我在沙圪塔小学念书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负责两个年级所有课程。一、二年级的课程很简单,除了数学、语文,附带美术、音乐、体育。
     在学校印象最深的就是“看窗户”了。教室的木制窗子是不能打开的,四边镶在墙里,中间为小方格子型。夏天透过窗格子可以通风,很是惬意。到了冬天就遭殃了,寒风吹进教室,特别的冷。那时候物资匮乏,没有胶水沾窗户,更没有可以遮挡的朔料布。当然了,如果有胶水和朔料布就没有看窗户这一说了。后来,有人从家里拿来了浆糊,农村人所谓的浆糊是用面做的;有人端来了家里吃剩的米汤,米汤即关中农村人吃的苞谷糁米汤。这两样农村人自创的浆糊替代品在那个年代很是常见。窗户上糊上纸后,教室里比以前能暖和些。
在浆糊未干的时候,却召来了很多麻雀。它们要吃浆糊,把刚糊上纸的窗户上啄了好多洞,所以老师就安排同学们轮流看窗户。那时候是单休日,周六下午放学后,开始值班看窗子,一直守到天黑才能回家。看窗子时两个同学一组,一人手里一根竹竿,在窗户外来回转悠。如果不小心让鸟啄破了窗户纸,或者窗户纸被调皮的孩子搓破了,不但要挨批,还要重新糊好。在那个年代,多数家里连2分钱一张的纸都买不起,如果看窗子时窗户纸破了,给大人要钱买纸准会挨打。所以看窗户时,大家都很负责任,吃饭的时候都是家长把饭送到学校轮流吃,生怕出差错。
   最有趣是,两个人在看窗户的时候,一个人坚守岗位,一个人可以开小差做“私活”,到下一次时可以轮换另一个人做“私活”。那个年代,所有的玩具都是孩子们自制的,跳绳、皮筋、鸡毛毽子、抓的骨头子,还有用瓦砾磨得子、沙包、铁环、打的猴等等。缝制沙包都是偷着从家里剪得新布条,为什么说是“偷”,那时候都是缝衣服,剪下来的布条要留着备用,以防裤子或上衣破了补的时候用,不能浪费。孩子们都是看大人不在家偷偷翻出布条,拿着剪子赶紧剪上一个小方块,然后拿着剪下来的小方块踏着剪其他五块,这样剪得就整齐些,大小也合适。剪下来的布块藏起来,等着看窗户的再缝制,这样大人就不会发现了。
     盼到看窗户了,这次轮我干“私活”,给包包装一些玉米粒,拿着针和线早早来到学校开始缝制沙包。我给隔壁缝衣服的婶子要了两块花布,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时候不是黑布就是蓝布或者自己家纺织的粗布,哪有花花布,只有条件好一点的扯个花布做衬衫,有了两片花布,想着自己的沙包一定是最漂亮的,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赶紧动起小手缝起来。首先把四片布反着缝个正方形,再把两片花布缝在上底和下底,留一个边不缝,把布的正面反过来装上玉米粒,最后缝合,漂亮的沙包就做好了。刚缝好的时候舍不得踢,生怕弄脏了,握在手里生怕丢了,给同学看的时候也是自己拿着让她们看。心里盼望周一赶紧到来,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了。把沙包收好后,我担负起看窗户的责任,轮另一个同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到天马虎黑我俩就可以回家了。

沙圪塔老房子 宋朝峰摄
     到了周一老师检查通过了,这颗“小心”才会放下,孩子们的责任心很强、很单纯,那时候条件艰苦,给孩子们安排个任务,保证完成。
     这就是我们的童年,值得回忆的童年。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宋爱军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