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杏林镇:永别了,饱经沧桑的老宅!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永别了,饱经沧桑的老宅!
作者 宋欢武

    前些日子,弟弟微信告知家族群成员,位于华州杏林镇沙圪塔的老宅已完成其使命,被彻底拆除,取代它的将是美观实用的塑钢库房!对老宅,我们都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因为它承载着我们太多的回忆。

家人在老宅前的合影
    老宅,建于何年?能够说清楚的仅有一人,那就是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老姑”(也就是我姥爷的妹妹,关中人称作“老姑”)。母亲在世时曾谈及老宅修建时间,当时她还是个几岁的孩子,这样推算下来,老宅至今足有80年历史。真可谓饱经沧桑,历经磨难。老宅是姥爷与他的一群朋友留给我们的杰作!虽是土木结构,却选用了上等木料,当时也算得上是不错的关中民居了。老宅有堂屋三间,厦房数间,并有一个天井收集排放雨水。房前屋后栽植有各种稀有树木,如后院那棵枣树,前院的香椿树,梧桐树等。前后共三个木门,以确保家里财物安全。其中二门最为考究,配有砖雕门楼。

1986年前后,侄辈们在老宅前合影。
   我们弟兄几个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老宅里度过的,因而对老宅都有无法忘却的回味。老宅简陋,却充满着“家”的温暖。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国抗战正酣,姥爷时任保长,在朋友们的倾力相助下,建成老宅。不久,他却惨遭不幸,意外离世。赡养老人和哺育孩子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姥姥(当时姥姥也就二十四、五岁,还很年轻)肩上。姥姥真乃关中女杰,一生勤劳简朴,坚强乐观,硬是把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带大,还帮父母把我们弟兄几个抚养成人直至成家立业。姥姥在我的记忆里,是个不知疲倦的劳作机器,纺线织布、种菜喂猪、做饭洗衣无所不能。我的童年就是在她的纺车声中度过的。应该说,老宅是她倾其毕生精力护卫和操持的命根子。母亲对老宅更有感情,从她出生到离世,从没离开过老宅。老宅里发生的各种掌故,母亲最有发言权。她在世时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当年张学良所部东北军在老宅暂住期间,我的二姨玩耍,不慎跌入部队饭锅,因烫伤治疗不及时而夭折。一个幼小的生命如此结束,可怜的百姓连主张权利的地方都找不到?上世纪中期,老宅里又先后暂住过两批人,一批是北乡躲避渭河水灾的难民,一批是参与陇海铁路建设的工人。本世纪初,老宅因年久失修而难以避风挡雨,弟弟便在前院建了几间砖混平房,老宅从此成了库房,存放农具、农资。

前院的砖混平房
    今年春节前,我回家小住。 目睹老宅主墙坍塌样,心里颇觉失落、难受。老宅,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已经走到生命尽头。伴随老宅的拆除,我们对老宅的种种记忆也就永远封存于历史中!
老宅,没了。代替它的将是更为漂亮实用的库房 。我既为之欣喜,也为之惋惜。故作此文,聊作纪念。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宋欢武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