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正英:华县桥峪会战中的侯坊营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两进桥峪水库的深情
作者 李正英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新春佳节刚过,我作为当时生产队的青年队长,带领了十五个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从渭河之滨的侯坊公社,背着行李背包步行五十多里路,来到秦岭山下参加了桥峪水库大会战。

李正英近照 张文摄

我们被编在候坊工程营侯坊连,住在大明乡鱼池村一个叫春芳的年青人家中。男的在下面铺麦草搭地铺,女的睡在楼上。第二天一早连长弥海潮便带领我们来到会战动员的大会现场。当时天还下着雪,春寒依然袭人,但会场热烈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指挥部前红旗招展,一片海洋。
动员大会声势浩大,水利战士整装待发,这个举全县之力的最大水利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当时政治气氛很浓,到处张贴着用红、黄、绿各色纸写着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拦洪水、锁蛟龙、改造山河”;“农业学大寨”等诸多标语,县上各级领导亲临水库现场指挥督战。

当年的桥峪工地 张韬供
当时这里聚集着华县最优秀的儿女,这里弥漫着浓厚地时代气息。从水库基槽到两边山腰人头攒动,挖土装车的,推车拉车的,个个奋勇争先,铁铣、镢头挥洒如雨。车辆飞穿如梭,小伙精神抖擞,姑娘英姿飒爽,休息吃饭一瞬间。山间放炮声,指挥部的喇叭声,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合奏着时代最强乐章。好一幅战天斗地的场面,好一幅如火如荼的画面。
半个月后,咸林中学重新开学招生。我被群众推荐上高中,重新开始了学生生活。
1972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大学当时还未招生)。春节刚过,生产队长又派我去桥峪水库工地。
这时生产队参加的修水库人数已达30多人。这次民工连长安排我给民工大灶当管理员。我每天早上步行五六里路到高塘街买菜和生活用品,中午12点左右,又挑上担子到工地送饭,火红的工地人声沸腾。
大坝到了合拢关键时,任务更加艰巨,为加快工程进度,为建成水库主体工程发起最后冲锋,县指挥部把剩余土工按量分到基层。基层单位也实行包干制,生产队指定我带领二十名青壮劳力,开始了在桥峪水库工地的最后冲刺。
桥峪水库合拢 张韬供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大概在1972年7月底,我们胜利完成了水库修建任务,安全返回家园。
在当时条件下,以土法上马的庞大的桥峪水库工程,给全县人力、财力、物力带来了巨大压力,仅我们侯坊工程连,就由最初100多人,发展到后来300多人。这一时期生产队的储备粮,大部分都用在修水库的补贴上。全体水利民工不怕艰难,战天斗地的桥峪水库英雄壮举,给华县人民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传承。
我们侯坊工程连的铁姑娘魏彩琴、魏西宁、魏智云在桥峪水库工地留下的风彩至今还被人们传诵着。
岁月流逝,四十多年过去,今天重新站在桥峪山口。当年情景依稀眼前,回味无穷。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人定胜天的岁月,那是一个令人今生无法忘怀的往事!
                           
【作者简介】 李正英,男,1951年生,中共党员,华州区计生局退休干部。曾是桥峪会战中的侯坊工程营侯坊连水利战士、领队,现为华州区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原文来源:杜明科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