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杏林镇龙山(ku tuo)村的来历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杏林镇村的来历
作者 宋朝峰

华州区杏林镇龙山村,位于五龙山北麓,310国道南侧。龙山村原名村,分东  、西,两村之间以沟为界。村内以井姓为主,长寿者居多。

东龙山村的老城墙 宋朝峰摄

说起村村名的来历,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话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一路攻城夺寨,直奔唐西京长安。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后,很快占领了长安城。为防止唐军反攻,安禄山在长安城周围安排重兵把守。

当时的华州为京畿重镇,被誉为长安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驻防华州的叛军,被安排在五龙山北麓安营扎寨。此处南依山口,植被森茂,山风习习;北邻西溪,水宽鸟鸣,古树参天;东西为太平河与石堤河,长年不息。在此安营扎寨的兵将,正是来自河北滹(hu)沱河流域的安禄山嫡系部队。这些兵将从河北跟随安禄山来到华州,早已人困马乏,难有喘息之机,此处依山为障,以河为守,山清水秀间,极易人居。得以喘息的将士居此宝地,欣喜不已,很快与当地百姓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一年有余。

 龙山村南五龙山 宋朝峰摄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九月底,郭子仪领兵十五万,与叛军在长安城外交战,叛军惨败,弃城而逃,郭子仪收复长安后随即东追,与驻防在华州的叛军展开攻守战。

安禄山驻防在华州的兵将得知长安失守,面对来势汹汹的郭子仪大军,已无心恋战,或消极抵抗,或四散逃离;部分受降士兵被遣散返回家乡,来自河北滹沱河流域的兵将不愿长途跋涉回到河北,被获准在华州安家落户。留在华州的这些兵将,怀着对故乡滹沱河的思念之情,便将所居之处称为滹沱村。滹沱一名后被转音为,这个村名一直使用到本世纪初期,后来在华州行政区划调整中,改称为龙山村。

两村之间的沟界 宋朝峰摄

东、西村以沟为界,古老相传,当年升平公主上山祭奠郭暧时,行至此处,百姓夹道迎送,因而流传下  村来历的另一个版本。

 
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郭子仪六子,正值中年的郭暧回华州五龙山避暑,惨遭仆人毒手被杀,因天气炎热,未等及家人善后,匆忙间被乡人葬于五龙山顶。深居京城的郭暧之妻升平公主得知消息后,万分悲痛,与其子连夜启程赶往华州。

龙山村村民在讲述村名来历 宋朝峰摄

升平公主回到华州后,卸去胭粉,白衣素裹,沿华州三座天门南行,欲上山祭奠亡夫。一路哀乐长鸣,哭声震天,沿途百姓默立两侧,争睹公主芳容。一干人马过南王二天门,行至一沟岭地带,公主眼望五龙山,心念郭暧情,想来夫妻一场,竟未见夫君最后一面,愈发悲戚,顿时泪如雨下。沿途百姓看到公主痛不欲生,不由为之动容。有年长妇人上前拖扶公主衣袖,劝公主保重玉体,节哀顺变,并为其擦拭泪水。一托一抚之际,公主竟然倒在妇人怀里晕厥不醒。众人见状,急忙搀扶公主于路边歇息。不大功夫,公主清醒过来,谢过妇人及众乡亲,继续南行向五龙山进发。

西龙山村老房子 宋朝峰摄

后来,当地百姓为使后人记住这段妇人劝公主的往事,便把这里叫做“哭托”,久而久之,哭托被转音为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华州杏林镇龙山东村(东窟坨村)及城墙
华州龙山东村送藏记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