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The Royal Swedish Ballet)

 江苏正一 2021-01-12

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成立于1773年,目前它隶属于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歌剧院(The Swedish Opera in Stockholm),创始人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他不惜花重金将一批优秀艺术家招至麾下,使得芭蕾舞团声名鹊起,1782年起他随团演出,以精湛的舞蹈技艺和非凡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众多观众,斯德哥尔摩也因此迅速成为欧洲的芭蕾之都

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自成立之初,就以在戏剧芭蕾的超强塑造和表现力赢得了各国媒体的广泛赞誉。至今,芭蕾舞团在戏剧芭蕾领域的造诣仍堪称首屈一指,站在世界的最前端。1786年时,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已拥有71名舞蹈演员。其中,法国著名舞蹈大师让-乔治·诺维尔(Jean-Georges Noverre)的得意门生安托尼·布农维尔(Antoine Bournonville)倍受关注。

1792年,古斯塔夫三世去世后,芭蕾舞团继续蓬勃发展,直至19世纪初,该团一直与法国进行频繁的艺术交流。在此期间,舞团的艺术总监由意大利著名芭蕾舞蹈家菲利普·塔格里奥尼(Filippo Taglioni)担任。1804年,他的女儿在斯德哥尔摩降生。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国际芭坛巨星的玛莉娅·塔格里欧妮(Maria Taglioni)。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此时的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保留剧目多为古典浪漫芭蕾作品,包括经典芭蕾舞剧《仙女》(La Sylphide)和《吉赛尔》(Giselle)等。在《吉赛尔》巴黎首演仅四年后,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就将其搬上斯德哥尔摩的舞台。

1833-1845年,担任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安德烈·赛林德(Andres Selinder)致力于将瑞典民间舞蹈的元素融合进古典浪漫芭蕾之中,舞团因此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1861年和1864年,著名芭蕾舞大师奥古斯特·布农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担任芭蕾舞团编舞。19世纪中,芭蕾舞团陆续上演了他的许多作品。19世纪下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芭蕾走向衰落,而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仍力求突破,依然积极首演了很多新作品。

1908年,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登陆瑞典皇家歌剧院,这次由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担纲领衔的交流演出在斯德哥尔摩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年之后,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率团在巴黎举办了震撼全世界的俄罗斯演出季,从而引发了撼动西方的芭蕾革新 1906年,美国的赤足舞者伊莎杜拉·邓肯(Isadora Duncan)造访斯德哥尔摩。1912年,俄罗斯演出季的著名编导米哈伊尔·福金(Michel Fokine)将革新的思想带到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福金计划启用舞团班底打造一支能与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相抗衡的超一流舞团。然而,计划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暂时搁浅,直到1920年才得以落实。新团艺术总监为福金的瑞典学生吉恩·鲍林(Jean Borlin),年轻富有的艺术活动家罗尔夫·德马雷(Rolf de Maré)担任团长。1920年至1925年,该团在巴黎演出,声名大噪,在当时的新兴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一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舞蹈在瑞典异军突起,涌现出许多优秀青年艺术家,如:布里吉特·艾克森(Birgit Akesson)、布里吉特·库尔伯格(Birgit Cullberg)、伊沃·克拉默(Ivo Cramer)等,他们为瑞典皇家歌剧院以及芭蕾舞团贡献了许多新的剧目。

库尔伯格早期师从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库特·尤斯,1946年返回瑞典,积极参与了瑞典芭蕾的重建工作。1950年她创作的《朱丽叶小姐》和《美狄亚》充分显示出她的创作才能。1952—1957年她任瑞典皇家芭蕾舞团的驻团编导,1958年到美国芭蕾舞剧院担任客座编导。60年代她应邀到世界各国著名芭团担任客座编导,1967年回国创建了自己的库尔伯格芭蕾舞团。她的代表作有:《月下驯鹿》(1957)、《来自海上的女人》(1960)、《伊甸园》(1961)、《罗米欧与朱丽叶》(1969)、《暴乱》(1973)等。

库尔伯格的艺术风格是把自然主义与表现主义、古典芭蕾与现代舞有机地溶为一体,她的作品富于北欧人深沉内在

1949-1950年以及1963-1964年,安东尼·图德(Antony Tudor)担任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并于1963年在那里创作了舞剧《回荡的号角》。他指导的布里吉特·卡尔伯格成名作品《朱丽叶小姐》(Miss Juliet)再次引起公众对瑞典芭蕾的瞩目。此后,麦克唐纳·勃鲁恩,穆尔和克拉密尔先后担任过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1953-1962年,英国芭蕾舞大师玛丽·斯基平(Mary Skeaping)任舞团艺术总监。在她率领下,舞团将经典名剧《天鹅湖》搬上瑞典舞台。此后瑞典芭蕾迎来全面复兴,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走上了辉煌之路。玛丽·斯基平任职的近十年中,为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成功建立了一套由瑞典舞蹈家自编自创的古典和现代芭蕾保留剧目。此后,伊沃·克拉默和瑞吉纳·贝克菲利斯(Regina Beck- Friis)继续完善了这项工程。

70年代后期,库尔伯格的儿子马茨·艾克(Mats Ek)开始接替母亲领导他们的剧团。这位后起之秀以他1986年重新改编的150年前的浪漫主义芭蕾经典之作——《吉赛尔》轰动世界舞坛。

1995-1999年,弗兰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担任瑞典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

近几十年来,多位国际知名芭蕾舞编导曾先后加盟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如:安东尼·图德(Antony Tudor)、吉里·基利安(Jiri Kylian)、约翰·纽迈耶(John Neumeier)等。舞团不仅能完美诠释肯尼斯·麦克米兰(Kenneth MacMillan)和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等的长篇叙事性作品, 也能轻松驾驭格伦·泰特利(Glen Tetley)和威廉姆·佛希斯(William Forsythe)等的现代芭蕾。

长期以来,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出剧目广泛多样、兼容并蓄。18世纪的古典杰作与尤里西斯·多维(Ulysses Dove)、纳柯·杜阿托(Nacho Duato)、克里兹托夫·帕斯特(Krzysztof Pastor)、马乌洛·比贡泽蒂(Mauro Bigonzetti)、让-克里斯托夫·麦洛(Jean-Christophe Maillot)、克里斯蒂安·施普克(Christian Spuck)、帕·伊斯伯格(Par Isberg)、马兹·艾克(Mats Ek)等现代芭蕾编舞名家的作品一直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富于变化的演出风格和历久弥坚的演出实力已经构成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一张亮丽的名片。

2002年秋季起,玛德琳·欧妮(Madeleine Onne)担任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至今她已与该团合作了近30年。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团之一,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从未停止她前进的脚步。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拥有数目众多的保留剧目,一方面致力于保存经典,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敞开胸怀迎接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近年来,瑞典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访问了日本、巴西、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等众多国家,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去了众多优秀的芭蕾节目,受到世界各国芭蕾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