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人文•文明之文化的善恶意义8.2

 钟家台 2021-01-12

没有精神进化,不可能有文明!精神进化,有人性的自觉,有生命的觉悟,有仁爱的主动。人类要有文明,要有美好的生存远景,必须解放存在于每一个人生命之中的善之欲。知天命、明善恶,扬人性、立礼仪,使人们本能之欲中的善得到解放,恶得到克服,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文化的善恶意义,西方文化在物在利,在个人成就,中国文化在生在命,在仁义道德。人的文化要以人为本,不能与物为本。物质利益丰富了,生存关系恶化了;个人价值实现了,弱势群体自食其力的生存条件被剥夺了,这样的文化是恶不是善。

生存的物质问题,原本是自然问题,数十亿年都是如此,文化智人通过文化将自然物质变成文化生产的物质,加快了物质从自然到人的物质转化速度和规模,而科学的进步使物质转化提速了,人的物质生活过得更舒服了。但由于没有以人为本,没有生存关系之和的谨慎,自然环境每况愈下,社会生存紧张竞争,越来越多的人的自食其力的生存条件被剥夺了。

科学力量可以毁天灭地了,文化智人若不小心谨慎地对待科学,不只是悬在头顶的核弹随时都可能落下来,无人化的文化进程也会使地球上无人。进化精神、塑造仁义道德已然成为了关系生死存亡的关键,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已然成为了拯救人类的若亚方舟。

善,所有的人都希望,所有的文化都希望。西方文化有善,中国文化有善,但要真正地弘扬善,以人为本,正确地认识人,认识人的本性,认识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等是必要前提。没有以人为本的认识,缺乏生存关系之和的意识,文化认为的善,在实际中也许就是恶。如碳排放,开始使人们享受到了舒适生活,蒸汽机被当成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毒雾事件之后,碳排放对生存关系的危害开始被世界认识。可是,文化智人习惯了碳排放带来的好处,生命的因应协调性很脆弱了,没有电生存不下去,手机要电,空调要电,冰箱洗衣机要电,更不用说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了。碳排放是电之母,要回归低碳生活,像农耕文化主导,不用电生存的时代,不可能了。

碳排放是科学的丰功伟绩,是西方文化的伟大成就。站在物质利益的立场上,用功利标准来评判,是善不是恶,因为它改善了物质生活、带来了更好的物质享乐。在西方文化主导的生存时代,谁愿意日子过得俭朴一点,电少用一点,碳排放少一点?世界的《气候框架协议》签订难,就是签订了,自私自利的强势国家也都要退出。

人性和文明的评判,必须以人为本,有生存关系之和的内涵,不以人为本,没有和为贵的思想,丛林法则的文化主导科学等实用性文化,实用性文化就是野性之争的武器,起不到为活生生的人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认识善恶,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维护生存关系之和,是人活得好、活得久。科学与商业文化等属于实用性文化,不存在尊重人的问题,也不存在善恶的问题,没有道德意识,没有精神价值,唯物唯利就发展物质利益,为我唯争就争夺社会财富,以人为本就维护生存关系之和,仁义爱人就帮助弱势群体。和则善,乱则恶,科学维和还是作乱,就看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主导。

西方文化的善恶观中,人被物质利益绑架了,发明创造实用性文化不考虑生存关系,运用实用性文化不考虑绝大多数人。要遏制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要阻止恐怖活动、防止贫富悬殊,不抛弃西方文化的善恶观是不可能的。

在西方文化引领下,世界在核裁军、气候框架协议、环保、动物救助等等,“用”的层面上不懈努力。这样的努力是必须的,但同时也应该知道,这样的努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是舍本逐末,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唯有超越西方唯物唯利、为我唯争的文化精神, “明明德”,提升智人道德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确立生存关系之和的文化原则,使实用性文化能够“止于至善”,使文化智人对物质利益的索求能够“文明以止”,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没有人文精神,人财迷心窍了,没有生命智慧了,不愿意舍弃物质享受,不愿意放弃更多、更好、更新的物质追求,解决不了生化危机。人之恶被放大,实用性文化毁天灭地而不知其恶,危机不仅不能解除,反而会越来越重。

生存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物化了的人,被科学创造的辉煌成就所征服,沦为了科学信徒。在科学信徒的簇拥下,科学成了文化之神,占据了文化的精神高位,这才是最大的危机。如今的人,动不动就祭起科学精神,诽谤中国文化,歪曲人文精神,抹黑仁义道德,根本不把活生生的人放在眼里,继续下去,人将被淘汰,被分解,被高科技智能化的文化洪流所吞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