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人邵亮眼里的新疆库车大巴扎 || 作者 邵亮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01-12
库车大巴扎

作者  ‖  邵亮

作者邵亮,会宁县翟所乡张城堡村,中国石化员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外公的烟斗》《回家》《阆中游记》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集市”的意思,“逛巴扎”顾名思义就是“逛集市”,巴扎规模有大有小,因此便有了“大巴扎”和“小巴扎”之别。但无论巴扎大小,它都是新疆千百年来多民族融合的缩影,要想了解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风俗习惯,首先要逛几次巴扎,相信我,这是接触并了解多民族日常交融的最好途径。

我在新疆生活多年,除了对这里千重百样、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色百看不厌之外,对逛巴扎同样有“着迷”一样的激情。为此,朋友们总拿“这周又要去逛巴扎吗”来打趣我,我也总是不会让他们失望,“当然了,”我笑着甚至带有几分自豪地回答,“要一起去吗?”感觉逛巴扎早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库车县城有好几个镇,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巴扎日,分别从周一到星期天排列起来,如此往复。库车县城的巴扎日是星期天,因为靠近县城,又是周末,每逢巴扎日,其他各镇的人们不辞路途之远,从一早开始便赶过来,汇聚于库车县一个叫喇叭口的巴扎地(从东往西,宽敞平坦的县城在这里随着地形突然收紧,之后只有两条公路向西开去,从上空俯瞰,状如喇叭之口而得名)。

这里人最多的时候,数以万计,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小汽车、皮卡、面包、三轮车、电动车甚至还有驴车,乌压压铺满了喇叭口宽阔的戈壁滩,当天,库车县城百分之八十的公交车都会把终点站临时落到这里,一趟一趟接送排着首尾不见的长队等着上车的人们,规模盛大,在库车及其周边县城堪称“绝无仅有”。所以,库车县喇叭口大巴扎自然成为这一带最大的巴扎,地位无可撼动。

我逛巴扎,也并非一定要买东西。通常情况下,我进入巴扎后会逆时针逛,这里的摊位一般都是固定的,逛过几次后十分好找,你需要什么,就往那个地方走,准不会出错。

来到巴扎之后,你得慢慢逛,侧身穿过两边琳琅满目的饰品小摊,首先闻到的是鱼腥味,这里右手边有肥美的炸鱼和点缀的很好看的羊杂拼盘,接着有许多凉皮凉粉推车,推车后边是小吃桌,往往无论何时,小吃桌上都有客人在美食,神情怡然,时不时抬头看着过往的人,如果碰到熟人,便会上前打个招呼,有时坐下来一起吃,有的忙着去做自己的事儿。尽管如此,商贩们依然不停地吆喝“来朋友,尝一下嘛”。

左手边是干果摊,什么干果都有,物美价廉,但看起来更像收藏了很久的古董。干果摊尾拐角的地方是个香料摊,鲜红的辣椒末分成好几种,八角和花椒不会碾碎出售,孜然的味道在所有香料中最突出。

往前走,右手边有几个修鞋子的老人,聊着天坐等顾客上门。左手边是卖菜的地摊,维汉皆有,他们是各地的菜农,很早过来摆摊出售自家种的蔬菜。菜摊对面还是小吃摊,我每次来都要在这馕坑边上等一等,站着吃上一个刚烤好的包子,暖意融融,唇齿留香,当然吃不饱,但我要把胃口留在后面。

继续前行,右手边是比较集中的一片小吃摊,拌面烤肉、黄面凉皮、薄皮南瓜包子、自制冰激凌等等,我会找个位置坐下来,或要两串烤肉,或点一份拌面……然后喝着大碗砖茶,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总之在这里度过一些愉快的时光。

对面是大片的布料摊,蓝色彩钢搭建的顶,他们把各色的布匹挂起来,围成一块块方格子,妇女们坐在格子里,布匹中偶尔躺着睡熟的小孩,放眼望去,绚丽的艾特莱斯绸缎在阳光下闪着魅惑的光,在这戈壁上异常醒目,像极了维吾尔族姑娘火热桀骜的性格。

就这样,我一圈逛下来约莫两个多小时,如果再看看斗鸡或者鸽子交易,时间会过得更快,而我已经十分惬意了,我在体味、思索逛巴扎带给我的能量,意犹未尽中期待下一个巴扎日。

我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巴扎,但有一点我能肯定,那就是当我置身于巴扎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集市之中,看着平凡如我熙熙攘攘的人们,都在为生活奔走,并且在享受生活:看那烤羊肉串时升起的烟火,仿佛在诉说久远的传奇故事;听那商贩的吆喝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库车这片土地上空,如同在和古老的西域音乐对话;闻那烤制各种美食时散发的诱人味道和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料,裹挟着人们怀念记忆深处的温暖,有种身处异国他乡的浪漫……

在这里,所有对人生的质疑和对生活的不怀好意,统统烟消云散,你会发现那些矫揉造作的情绪其实是在浪费多么宝贵的日子。“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爱这人间烟火,因为这里充满生活的气息,那么真实平淡,那么细水长流,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