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利群:妙手“续命”让古籍重获新生

 智能人做超人 2021-01-12

杨立群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握着“手术刀”,杨利群要“医治”的却不是病人,而是经年累月流传的古籍。它们因虫蛀、鼠啮、絮化等“病害”,在垂危之际来到古籍修复师手中,经过“问诊”,查出“疑难杂症”并进行“手术”。修复师所做的工作,是复活濒死的文化记忆,赋予时光生命。

“望闻问切”寻病因

位于云南省图书馆一楼的古籍修复室,不宽敞也不陈旧,却留存着数百年书香。省图的上万册古籍基本都曾到过这里。光阴流转,让古籍因虫蛀、鼠啮、霉蚀、酸化、磨损变得脆弱不堪,亟待古籍修复师妙手回春,延续生命。这看似简单的修复“手术”,过程却极为繁复。

双眉微蹙,眼睛专注地盯着面前的残页,杨利群手法轻柔地将褶皱的破碎纸片铺平、延展,再用蘸有糨糊的毛笔和镊子将纸片慢慢拼接到一起。“这门活特别考验耐心和责任心,如果不小心,一镊子下去,一个字可能就再也没有了。”杨利群说,古籍修复的第一步是“问诊”,仔细检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和破损等情况,针对不同“病因”建立修复档案,再根据具体情况“照方抓药”。想要尽可能保持古籍原貌,不仅要根据原书的纸张材质,还得按照颜色和薄厚进行配纸。拍照、拆书页、配纸……一套流程20多个步骤,一本古籍有多少残页,同样的工作就得重复多少遍。大多数时候,一天只能修复1~6页,遇到“疑难杂症”,一天也修复不了一页。

杨利群生长在古籍修复世家,父亲是云南省博物馆字画修复人员,母亲是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受家庭熏陶,杨利群20岁出头就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杨利群清晰地记得,第一套经他之手“重生”的书是《岳氏宗谱》。当时,这套书破损严重,底部脆化,一翻就可能碎成渣。杨利群只能一点点拿开水去除纸张的酸性,再进行修补,一套书整整修了半年多时间。对热爱修复古籍的杨利群来说,每当看到残旧破缺的古籍经自己的手得以“续命”,内心就充满了自豪。

创新工艺让古经获重生

2010年9月,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格咱乡村民无意中发现了纳格拉洞。一个月后,迪庆州图书馆组织考察队两次进入纳格拉洞考察,发现洞内有上千件古老藏文经书。专家认为,“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是中国古代通过茶马古道进行思想、文化、宗教交流的有力佐证。

经过挖掘、整理后,考察队共抢救出2200余叶藏经。然而,古籍修复工作却遇到了难题。“当时,国内没有藏文古籍的修复先例,认为‘条件不成熟,先放一放’。”据杨利群回忆,刚发掘出土的藏经,要么粘连在一起,要么残破不堪,亟须抢救性修复。经过反复思考,杨利群和专家们商讨出一个初步方案,确立“按照原貌、不作装帧、整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原则,确保所有修复材料都可去除、过程可逆。

“起初我打算用‘夹接’的方法,仔细研究后又觉得还是用纸浆更好,却找不到合适的补纸。”这让杨利群犯了难。来自青藏高原的经书,采用独特的藏纸工艺,制作出的狼毒草纸韧性强、防虫蛀,与中原地区的书本纸张完全不同。为了找到与狼毒草纸匹配的修复用纸,修复团队奔赴西藏、贵州、安徽等地调研,考察彝文、东巴文、藏文等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用纸,始终没有结果。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杨利群最终选用安徽潜山定制的构皮纸作为基本用纸,再用产自迪庆的狼毒草根汁与纸浆混合,创制出“人工纸浆补书法”,让老旧破损的古籍重焕青春。如今,已实现狼毒草茎造纸,与原经书用纸无差别。

历时4年,杨利群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采取清洗、接补、挖补等方法,修复藏经2200多叶,完成了“纳格拉洞藏经”修复,为探究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古籍修复培养人才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大省,各类古籍存量逾百万册。“现在馆内未修复的古籍数量庞大,几十年都修复不完。只能在我身体条件允许时,干一天是一天。”退休后的杨利群被返聘回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修复培训等工作。

为破解修复人员稀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省古籍保护中心实施古籍修复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吸纳高校、基层图书馆等机构的古籍修复人才。今年9月16日,“第十二期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云南省图书馆开班,杨利群为参训学员开展古籍修复实践授课。“虽然现在可以使用纸浆补孔设备修复古籍,但只适用于被虫蛀的书,最好的修补还是要靠人工。”杨利群说。

自培训班开班以来,省古籍保护中心分期、分批组织古籍修复志愿者深入各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调研,并采取面对面教授、手把手辅导、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志愿者研究和开展彝、藏民族古籍修复工作。如今,云南省已有30余名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古籍修复师,为东巴经、傣文古籍、贝叶经等珍贵古籍修复奠定了人才基础。杨利群的女儿杨璐源也加入到古籍修复师队伍中。

古籍修复留艺不留名,修复得再好的书,也不会留下修复师的名字。在杨利群看来,古籍修复的火候、分寸、手感非常重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要耗费至少5年时间。因此,从业者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才能通过指尖的技艺拖住光阴的脚步,守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云岭先锋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