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评论)曾令琪/情若在,美就在――我读何从花的散文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1-12

记得32年前刚上大学不久,学习了王维的《辛夷坞》;后来,学习哲学,老师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承认有人无人来此徜徉,芙蓉花都是美丽的,那就是唯物;如果只承认有人看到并欣赏芙蓉花,芙蓉花才是美丽的,那就是唯心。

现在想来,文学欣赏方面,很多时候,都是读者的主观判断;所谓唯物论也好,唯心也好,都不重要。作为作品,要传递的永远是歌颂真善美;作为读者,要完成的,永远是一次审美愉悦的过程;而对作者而言,首先是其心、其情、其感的和谐统一。

读何从花的散文,我就有类似这样的感觉。


第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我很为何从花对家乡的热爱而感动。

从何从花发的简介,我知道她自初中毕业以后这三十余年的生活圈子,主要在重庆长寿区。谁不说咱家乡好?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山山水水,总是浮现于她的脑海。对于一个业余写作者,热爱家乡仅仅是个基础,还得热爱文学创作。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在“热爱”这个最好的老师的引领下,不断探索,不断地前行,不断进步。

难怪,何从花随心所想,描绘感觉,顺其自然,一切随缘。她的诗歌,她的散文,她的格律诗词,频频在长寿区获奖,并逐渐走出本土,在其他地方的报刊、平台崭露头角。


  

  第二,真情是永恒的基础。

一个写作者除了热爱,还得有真情。

现在的一些伪散文,一些“鸡汤”,故作高深,实际上是扭捏作态,装逼吓人。少一点,还可以忍受;读多了,就令人作呕。现代文史大家唐弢先生在《琐忆》中,转述过鲁迅先生的话:“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我没有见过何从花,但既然“文如其人”,我们也可以读其文,而想见,她为人的真诚,为文的真情。


看她在《三洞沟大峡谷瀑布掠影》中,写三洞沟大峡谷的瀑布,第一道瀑布状其声,第二道瀑布摹其形,第三道瀑布绘其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行文之中,激情洋溢,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打动读者,作者首先得打动自己;只有能打动自己和读者的文字,才是真性情,真文字。

  第三,观察是最佳的手段。

我很欣赏何从花对外物的观察力。

在《雄奇壮美黄草山》,她将黄草山的特点概括为“壮美”。从大的角度而言,这个观察和把握是很准确的。

有观察之精准,乃有描写之细腻。在细部的描写之中,她每一小节,以小标题领之。一个小节表现出一个小节的特点,所有的小节特点,都向心型地指向美而幽、静而雅的总特点。其间,掺入黄草山的传说,不语滩的由来,丁木湖的历史。情若在,美就在。抚今追昔,让人不由得感慨顿生:江山如画,我辈登临,清心怡然,岂不乐哉!


 

当然,以专业作家的眼光看,何从花的散文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如有的地方有层次不太清晰之弊。如《三洞沟大峡谷瀑布掠影》中对第三道瀑布的河床、河岸的描写,完全可以由近而远或由低而高,层次清晰地展现;和那么丰满的中间部分相比,结尾也显得太轻,有点不相称的感觉。《雄奇壮美黄草山》一文,其弊则是,因为小标题稍多,文章内容显得有点破碎。我想,能否以山、林、峡、湖为单元,重新整合全篇的文字呢?

我的意见,谨供作者参考。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于成都览星楼退省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


温馨提示:

给《西南作家》微刊纸刊投稿,都必须原创首发稿件。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