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编推荐)曾令琪/生活中孕育着大爱――我读高秀群的散文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1-12
主编推荐

生活中孕育着大爱

――我读高秀群的散文

曾令琪(四川成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都江堰作者高秀群女士的散文。她笔下那种毫不矫揉造作的质朴与纯真,让我心生敬意。本期微刊选了她的《那缕桃香》和《假如》,供读者朋友们阅读。

《那缕桃香》写的是农闲时节,为生活所迫的父亲,怎样起早摸黑地从都江堰到龙泉驿贩卖桃子。来回三百里的路程,随时可能变化的天气,第一次经商的忐忑……在文中,这些都有所反映。人说,“隔岸观火”是一种美,因为那“火”毕竟没有烧到自己的身上;距离会产生美感,这是美学界的一个著名论点。那么,在家里几个孩子梯次相差两岁、须要花钱的开学季,身为贫困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就像有的人眼里那样有很多的“苦难”值得“展示”呢?我想,辛酸、苦难也许都有;但在作家、作者的笔下,特别是在当事人作者的笔下,这些却不一定必须写。我们高明的作者,她切入的角度既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者所截取的是,父亲如何摸索出季节性经商的“道道”,而且还主动带领本村的一群壮劳力,利用农闲,从事创收。虽然天气变化、担惊受怕,虽然鲜桃卖了、家人只能尝一尝烂桃,但整个文章给人的是家人间互相关爱的温暖和少年时淡淡的馨香。

三十多年前那些美好的瞬间,全文氤氲在那一缕桃香之中,已经深深铭刻在作者幼小、善良的心灵之碑上,令其终身不能忘怀。

《假如》一文,从生活中两个身为父亲的人住院、手术,写出人到老年生老病死所遭的罪。从一个侧面,写出作为晚辈的自己和朋友吴妹妹姐弟,对自己父亲的愧疚与歉意。

在我眼中,这篇文章已经跳出了作者的“小我”,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亲人,联想到当今老龄化日趋严重之时的家庭赡养、社会养老问题。阅读此文的朋友,一定会强化“亲情重要”的认识。这和我们民族提倡的尊老爱幼的传统是相符合的。

这两篇文章,前者重点写自己的父亲,后者重点写吴妹妹的父亲。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题材选取的生活化,语言表达的本色化,文章写作的常态化。作者不是去炫耀苦难、卖弄贫困,不是去讲过多的大道理;而是娓娓叙述,平实道来。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读者的共鸣。

当然,作者的笔墨还比较稚嫩,写作技巧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多读书、多学习、多练习,只要继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大美和大爱,我相信,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779日,星期日,夜,于西都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